欽定中華正史五千年心路歷程清乾隆時,《明史》定稿,乾隆帝詔刊二十四史,又詔增加《舊唐書》并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薛居正《舊五代史》合稱二十四史,并欽定二十四史為中華正史,自此《二十四史》被賦予特定的涵義和地位。乾隆四年(1739),乾隆帝下旨由武英殿結集刊刻《二十四史》,即為清代官刻本。讀懂二十四史,便知上下五千年,中華之心路歷程,便知朝代更替之機緣,便知中華歷史的脈絡與變遷。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
『二十四史』是我國歷史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集中體現(xiàn),是人類社會罕見的智慧寶藏,也是我國人民引以自豪的文化遺產(chǎn)。它用統(tǒng)一的紀傳體裁,系統(tǒng)地記載了我國清以前各個朝代的歷史,堪稱是清代以前中華文明史的全記錄。
《二十四史》由二十四部史書組成。它是被歷來朝代納為正統(tǒng)的史書,故又稱為『正史』。它記敘的時間,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歷時四千多年。共計三千二百一十三卷,約四千萬字,用統(tǒng)一的紀傳體形式編寫。
《二十四史》包括《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后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藥)、《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后晉·劉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其中,有的是通史性質的,有的是和幾個朝代史為一體的,而絕大多數(shù)是屬于朝代史,或稱作皇朝史。
《二十四史》記載了我國自上古洪荒時代至明代數(shù)千年的歷史,展示了數(shù)十個王朝的興衰變遷,是研究中國歷史最具權威性的史料,也是考察我國周邊國家歷史的珍貴資料,堪稱『中華文明的百科全書』。由于其內容的博大精深,《二十四史》不僅為研史之人所必讀,而且被政治軍、軍事家、思想家、科學家、企業(yè)家奉為治國安邦、運籌帷幄、推陳出新、建功立業(yè)的寶典,也被有識之士視為修身治家、安身立命、為人處世的明鏡。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毛澤東一生酷愛讀史,尤其鐘愛《二十四史》,對其中許多篇章反復研讀。這充分表明了《二十四史》莫大的文化魅力和思想價值。
《二十四史》是中國史學對世界史學的****貢獻,是人類文化工程中的一個罕與其匹的奇跡。它的撰寫上起西漢司馬遷編著的《史記》,下迄清代官修《明史》,前后連續(xù)一千八百多年,如此系列的浩大工程,這在全世界的史學發(fā)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的記事上起傳說中的皇帝,下迄明朝滅亡,上下近五千年中國歷史進程,反映了中華文明之連續(xù)不斷發(fā)展的偉大軌跡,這在世界史學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盡管《二十四史》存在一些這樣或那樣的時代局限性,但它積極的歷史影響卻是永恒的。
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讀歷史,除了弄清歷史的真相外,更重要的是要『以史為鑒』,從歷代王朝的興亡得失中學習做事的經(jīng)驗教訓,從歷史人物的命運起伏中品悟做人的進退法則。
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我們從二十四史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提煉出最精彩的章節(jié),配上準確的譯文和注釋,全面展現(xiàn)古人在『德操修身』、『用間惑敵』、『為政方略』、『法制明理』、『御人用人』、『外交伐謀』、『軍事智謀』、『儉財理財』等方面的行事過程及思想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