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試圖對大眾媒介的政治社會化功能進行全景式描述,探討大眾媒介的政治社會化藝術及其功能的調控,提示當代中國政治社會化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途徑。
張昆,法學博士,新聞學教授。1962年生于湖北省云夢縣。先后畢業(yè)于武漢大學歷史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武漢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1986年,進武漢大學新聞學系任教。1990年至1991年留學日本。1993年、1997年連續(xù)破格晉升副教授、教授;先后擔任新聞系主任、新聞學院院長、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1998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計劃,翌年當選湖北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F(xiàn)兼任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新聞傳播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重點文科基地指導委員會委中、教育部重點文科基礎復旦大學信息傳播研究中心學術委員等職。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jié) 人與政治社會化
一、人與政治社會化
二、政治社會化與政治思想教育
三、政治社會化的演進
第二節(jié) 政治社會化研究的淵源與流變
一、政治社會化思想的淵源
二、現(xiàn)代西方政治學者的政治社會化研究
三、當代中國的政治社會化研究
第三節(jié) 大眾媒介與政治社會化
一、政治系統(tǒng)與大眾媒介系統(tǒng)
二、大眾媒介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方式
三、本書的邏輯結構
第二章 作為政治社會化渠道的大眾媒介
第一節(jié) 大眾媒介及其演進
一、報紙——秩序要求的政治社會化渠道
二、廣播——超越時空的政治社會化工具
三、電視——融人生活的政治社會化手段
四、第四媒體——交互式的政治社會化媒介
第二節(jié) 大眾媒介系統(tǒng)
一、大眾媒介的性質
二、大眾媒介系統(tǒng)的結構
三、各種傳播媒介的關系
第三節(jié) 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信息“把關人”
一、“把關人”的地位
二、把關的依據(jù)
三、大眾媒介傳播的內容
第四節(jié) 大眾媒介與政治社會化的其他渠道
一、家庭與政治社會化
二、學校與政治社會化
三、同輩群體與政治社會化
四、大眾媒介與以上渠道的關系
五、大眾媒介政治社會化功能的特點
……
后記
其次是表達政治意見和宣傳政黨、政府的政策。表達意見是大眾媒介主要的社會職能之一。在西方國家,大眾媒介是民間經營的私人企業(yè),社會各界傾向于把大眾媒介看成是公共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展現(xiàn)社會各種意見的廣場。各種意見、主義在此論爭,顯示其存在的合理性,以爭取信徒。固然,在自由主義社會,大眾媒介最終是由經濟上、政治上占支配地位的階級所掌握的,尤其是主流媒介,幾乎完全操縱于權勢階級之手。但是弱勢群體的意見、少數(shù)派的意識形態(tài)也能夠找到傳播的渠道,雖然在效率上不能與權勢階級控制的主流媒介相提并論。因此,通過大眾媒介,個體可以看到對于政治現(xiàn)象、政治問題的各種意見、態(tài)度,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間的,既有權勢階級的,也有弱視群體的,人們可以就此自由地進行甄別選擇。在社會主義社會國家,情況則有所不同。大眾媒介成為了政府和執(zhí)政黨掌握的政治宣傳和教育工具,因此,借助大眾媒介表達的主要是占支配地位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tài),是執(zhí)政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列寧曾經明確表示:“我們不打算把我們的機關報變成形形色色的觀點的簡單堆砌。相反地,我們將本著嚴正的明確的方針辦報。一言以蔽之,這個方針就是馬克思主義!雹偎在《關于亞·波格丹諾夫》一文中指出:“工人報紙應當清除無產階級意識中的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成分,而不應當用自己的篇幅來傳播這種倒胃口的大雜燴!雹谥袊伯a黨第一代領導核心毛澤東則主張,黨的新聞媒介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宣傳貫徹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我們的政策,不光要使領導者知道,干部知道,還要使廣大的群眾知道”。怎樣才能使群眾知道呢?基本的渠道就是報刊。所以“有關政策的問題,一般都應當在黨的報刊上或刊物上進行宣傳”。“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③官方意見的普遍傳播,不僅有利于統(tǒng)一思想,有利于進行合法性論證,而且還有利于規(guī)范公民的政治行為,維系政治體系的平穩(wěn)運行。
再次是提供榜樣示范。通過日常的報道活動,突出事件中的主體因素——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向大眾提供學習模仿的榜樣,是大眾媒介影響政治社會化的主要方式。有一句古老的格言:“模仿是最真誠的奉承方式!雹軓男睦韺W的意義上看,“模仿這一事實還意味著一種比較單純的能動性:感知別人的行為,使人產生實現(xiàn)同一行為的趨向”。這一趨向的產生可以是出自于實現(xiàn)類似行為的強烈愿望,也可能根本就不需要愿望,如公共場合中某一個人的哈欠對于已經疲倦了的其他個體就有“十分強烈的感染作用”。①這種榜樣的示范、模仿效應在大眾傳播過程中也十分顯著。大眾“媒介是容易得到的和有吸引力的榜樣的來源。它們提供了幾乎所有可以想像的行為形式的象征性模仿。豐富的文獻顯示出,兒童和大人都從各種媒介,特別是從電影和電視,學到態(tài)度、情緒反應和新的行為風格”。②這種榜樣示范的方式完全可以應用于政治教化過程。通過樹立政治榜樣,展示榜樣的思想、情操和行為,鼓勵其他個體效法模仿,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一般來說,作為榜樣的個體,應該具備超凡的魅力和高尚的人格。“那些得到公眾信仰的道德模范是非有大偉人作先例不可,因為大偉人的行為能夠予當時的人民以深刻的印象,而成為后世人模仿的標本”。如美國首任總統(tǒng)華盛頓的“勇敢、溫厚、光明、正直是后世執(zhí)公務的人的準繩”,林肯的“無私的愛國心,以及果敢的精神,和確信自由的決心,都可以造成國民最好的教化”。③事實上,利用榜樣示范在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也十分普遍。列寧在十月革命后不久就指出:“模范的生產工作,模范的共產主義星期六義務勞動,對取得和分配每普特糧食所表現(xiàn)的模范的關心和誠實,模范的食堂,某個工人住房和某個街區(qū)的模范的清潔衛(wèi)生工作——這一切是我們的報刊和每個工農組織應當比現(xiàn)在更加十倍注意和關心的對象。所有這些都是共產主義的幼芽,照顧這些幼芽是我們共同的和首要的義務!雹倌7兜氖论E得到廣泛的宣傳,榜樣的力量就會全部發(fā)揮出來,這時榜樣就會成為后進、一般的“輔導者、教師和促進者”。②毛澤東也十分重視榜樣的作用,他認為典型事跡的傳播,特別是英雄及其英勇行為,“對外宣傳和對內教育均有重大意義”。③不僅好的榜樣有積極的示范作用,壞的典型也能產生積極的影響。比如,對于沒有公德心、見死不救、麻木不仁的行為的揭露和批評,在客觀上也能夠收到振聾發(fā)聵的效果。
最后是引導國民。大眾媒介通過傳播先進的政治文化和行為范式及正確的社會輿論,或者以自身規(guī)范的行為及人格的力量,為個體提供行為的指向。西方傳播學界普遍認可大眾媒介是現(xiàn)代社會中各個社會群體組織的“模式化社會期待的一個主要來源。也就是說,媒介的內容描述了當代社會生活中所知的各種群體的規(guī)范,角色,等級和制約”。④這些內容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接受者的態(tài)度和行為。事實上,傳播者、教育者向導國民的作用在古代社會就為人民所認知。孔子講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是東方古代歷史的最好注腳。古希臘柏拉圖則向國民提倡自我克制,即以理智節(jié)制欲望,激情服從理智,這是統(tǒng)治者向導國民,也是他們培養(yǎng)政治順民的基本原則,因此,那些“受到侮辱而能克制忍受的言行”受到他的鼓勵。①近代報紙產生以來,其在引導國民行為歸趨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引起人民的重視。被稱為中國近代歷史上“輿論界之驕子”的梁啟超就主張,“對于國民而為其向導者”,乃是報紙的兩大天職之一。那么應該怎樣向導呢?他主張報紙應該“鑒既往,示將來,導國民以進化之途徑”。為此,大眾媒介及其從業(yè)人員對于國民,“當如孝子之事雙親,不忘譏諫,委曲焉,遷就焉,而務所以喻親于道”。②20世紀后半期,第三世界新興國家著名政治家李光耀深知大眾媒介在引導國民方面的作用。他認為,新興國家要發(fā)展,其人民“就不應該模仿當代西方國家一時的歪風和怪異的念頭”,“大眾傳播媒介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氣氛,讓人們在這種氣氛中更熱心于求取知識,接受先進國家的技能和訓練”。③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江澤民也主張大眾媒介必須“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這種引導是個體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進而轉變?yōu)檎稳瞬豢扇鄙俚闹匾h(huán)節(jié)。
三、本書的邏輯結構
如前所述,大眾媒介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可以通過信息提供、意見表達、榜樣示范和方向引導等方式,直接地影響個體政治知識的獲取、政治態(tài)度的形成與改變、政治技能的強化和政治行為模式的取向,促進個體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扮演政治角色;同時實現(xiàn)社會政治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維持政治系統(tǒng)的有序運行。由于大眾媒介的出現(xiàn),使得當代的政治社會化與傳統(tǒng)社會的政治社會化大不相同。以前的政治社會化是在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往互動中實現(xiàn)的。隨著傳播事業(yè)的發(fā)展,各種大眾媒介的相繼出現(xiàn),特別是報紙廣播電視,在人的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占據(jù)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大眾媒介成為公民政治社會化的主渠道。大眾媒介作為政治社會化主渠道的地位,是由社會大眾對媒介的高度依賴所決定的。人生活在社會中,受到環(huán)境的重大影響,但是他“不能直接地親身經歷社會上很多的事情,而在都市化的社會里,他又失去了許多像為早期社會所特有的面對面談論的機會”。①人有自己的奮斗目標——理解、定向和娛樂,這些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得到由媒介所控制的資源”。②大眾媒介為人們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和認識世界的工具。不僅如此,大眾媒介還以加速度的方式介入八們日常的政治生活③,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同時,影響著政治社會的變遷。大眾媒介對政治生活和政治社會化的影響,與其自身擁有的經濟力量不成比例。最大的報紙、廣播電視集團,就其絕對經濟力量而言,不過是一個中等規(guī)模的企業(yè)而已,但其社會能量卻遠遠地超過了大型企業(yè)集團。
鑒于以前政治社會化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于成年以前的兒童階段,其對社會化渠道的關注也偏重于家庭、學校,這些研究存在著不少的空白點,沒有完全描繪出政治社會化的全景圖畫。而新聞學者、媒介從業(yè)人員所關注的,主要在于路線政策的宣傳和對權力的監(jiān)督,大眾媒介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本書試圖從人生全過程的廣視角,專就大眾媒介的政治社會化功能進行比較深入的探討。
本書由八章組成。第一章導論部分,主要就政治社會化的概念做一般性的探討,并就大眾媒介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方式做了簡要的描述。作者認為,可以把政治社會化理解為政治體系利用多種渠道傳播與創(chuàng)新主流政治文化以培養(yǎng)政治人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從社會和個體兩個層面,分析了政治社會化的不同含義。政治社會化與通常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在目的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在渠道選擇、信息傳播方式、效果產生的機制及主體與客體的關系等方面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所以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作者還就中外政治社會化研究的歷史作了全景式的掃描,并對目前政治社會化研究存在的闕失進行了粗略的探討。導論還勾畫了大眾媒介系統(tǒng)與政治系統(tǒng)的關系。本章是全文的出發(fā)點,對于全文的展開,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