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水中下游河道變遷與堤防》對歷史時期漢水流域地理面貌的重建及其演變過程進行考察,探討歷史地理區(qū)域的生成、演變及其導因,分析區(qū)域的開發(fā)進程、區(qū)域人地關(guān)系的特點等。
魯西奇,1965年10月生,江蘇東沲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區(qū)域歷史地理與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特別是漢水流域歷史地理與社會經(jīng)濟史的綜合研究。已出版《區(qū)域歷史地理:對象與方法——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純粹的學者:王國維》(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等著作3部,發(fā)表論文4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霍項東教育基金會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各1項。先后獲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政府“桂版圖書優(yōu)秀獎”二等獎(2001年)、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2002年)、湖北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三等獎(2003年)。
潘晟,男,1975年11月生,江蘇武進人。北京大學環(huán)境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區(qū)歷史地理與地理學思想史研究,在《中國科技史料》、《中國羅右地理論叢》、《歷史地理》等刊物發(fā)表論文數(shù)篇。
第一章 漢水中下游河道的歷史變遷
第一節(jié) 歷史是地期漢水中游河道的擺動
一、漢魏六朝時期文獻所見之漢水中游河道情形
二、唐宋文獻所見之漢水中游河道狀況
三、明清時期漢水中游河道的變遷
第二節(jié) 漢水下游河道的歷史變遷
一、漢魏六朝時的漢水下游河道當在今天門河中下游一線
二、隋唐至宋初漢水下游河道當在今東荊河一線
三、北宋中后期至南宋漢水下游兩道并存
四、明代漢水下游河道已在今河道位置上,部分河段略有不同
五、清代漢水下游河道的變遷
本章小結(jié)
第二章 漢水下游支流與分流河道的歷史演變
第一節(jié) 漢魏六朝時期的夏水、陽水與沌水
一、夏水源流考
二、漢魏六朝文獻所見之陽(楊)水
三、漢魏六朝文獻中的沌水
第二節(jié) 唐宋時期江、未能之間的河流
一、唐宋文獻所見之沌水
二、唐宋文獻中的夏水(長夏水、大漕河)
三、宋代文獻中的荊南漕河
第三節(jié) 明清時期江、漢音河流的演變
一、東荊河水系的演變
二、西荊河水系的演變
三、通順河水系的演變
四、“四湖”水系的演變
第四節(jié) 水下游河道的歷史演變
一、明清時期官渡河改道與漳、富水入問題
二、口及其附近地理面貌的變化
三、水通江之途
本章小結(jié)
第三章 漢水中下游古代堤防考
第一節(jié) 漢唐漢水中下游堤防之初起
一、漢水中下游堤防之創(chuàng)始
二、六朝時期的襄陽、樊城堤防與華山郡大堤
三、唐代襄陽護城堤與郢、復(fù)州之“鄭敬古堤”
第二節(jié) 宋元時期漢水中下游堤防的初步發(fā)展
一、襄陽護城堤、救生堤 與樊城堤防
二、乾德縣石堤
三、荊門、潛江“高氏堤”
四、復(fù)州、郢州境內(nèi)的漢水堤防
五、漢陽高作陂
第三節(jié) 明代漢水中下游堤防體系的初步形成
一、襄陽城堤防體系的基本形成
二、光化縣護城堤
三、宜城縣護城堤
四、鐘祥、京山、潛江、景陵漢江右岸(東、北岸)堤
五、鐘祥、荊門、潛江漢江左岸(西、南岸)堤
六、沔陽、漢川、漢陽境內(nèi)漢水兩岸堤防
……
第四章 漢水游重要支流堤防考述
第五章 漢水中下游河道變遷與堤防建設(shè)的時空特征及其制的因素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