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 年, 陳昌曙明確提出了科學與技術劃界的思想, 闡述了技術與科學之間存在著本質性的差異, 從而奠定了技術哲學學科在中國的獨立地位。對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研究貫穿于陳昌曙先生的整個學術生涯, 成為其最為重要的研究主題之一。陳昌曙先生對科學技術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研究既有其獨到的見解, 又有其獨有的特點。陳昌曙文集·科學認識論與方法論卷對于全面認識陳昌曙哲學思想、對于深化我國科學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陳昌曙文集·科學認識論與方法論卷可作為全國高校技術哲學必修課教材和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生參考用書, 對從事技術相關的工作者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陳昌曙,1932年7月生,湖南省常德市人。1954年畢業(yè)于東北工學院(今東北大學)采礦系。1956年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研究班畢業(yè)。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歷任東北大學馬列主義教研室主任、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所長、研究生院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四屆學科評議組(哲學組)成員,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及技術哲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共遼寧省委和遼寧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委員會資深學術委員。
主要著作有:《難物辯證法的主要范疇》(人民出版社)、《自然科學的發(fā)展與認識論》(人民出版社)、《哲學視野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技術哲學引論》(科學出版社),譯著《辯證唯物主義和物理學與化學的若干問題》、《現代實證主義和物理學上的哲學問題》等。
導 言
自然科學與認識論的相互關系 ,是當代科學哲學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科學研究需要正確的認識論作指引 ,認識論的探索必須以科學知識為依據。愛因斯坦有一段名言 :“認識論要是不同科學接觸 ,就會成為一個空架子?茖W要是沒有認識論 ———只要這真是可以設想的 ———就是原始的混亂的東西!
廣義地說 ,整個哲學都有認識論意義。然而 ,認識論也可以作為哲學的一部分,即把認識作為第二性的東西 ,作為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過程來考察 ,把人的意識、知識作為研究的對象。就此而言 ,認識論乃是關于人類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學說 ,它要回答世界能否被人認識、認識的動力和來源、知識形成的歷程和形式、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邏輯、判定知識可靠性的準則等方面的問題。本書就是從知識論的角度來討論認識論的。
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已經對我們的科學工作起了促進作用 ,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實踐出真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觀點已被廣大的自然科學工作者理解和接受 ,并運用于自己的工作中。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數學等領域都有了自覺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并作出重要成果的專家。但是 ,事情并不是都能令人滿意的,F實生活中還存在著不可諱言和回避的矛盾 :一方面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能夠指導自然科學的發(fā)展 ,我們提倡科學工作者自覺地學習它、應用它;另一方面 ,卻有為數不甚少的科學研究人員對于哲學、認識論不那么熱心 ,不十分感興趣 ,或忙于具體業(yè)務無暇顧及哲理 ,或視為身外之物 ,認為認識論的原則無補于事、無益于己 ,有的則望而生畏、敬而遠之。如果我們低估乃至否認這個矛盾的存在 ,不努力去加以解決 ,就不能真正做到科學同哲學的結合。
自然科學和認識論理應互相依存、相互促進 ,然而卻存在著上述的矛盾 ,這是不應該的。這種情況是怎樣造成的呢 ?
認識論同科學的分離是有其歷史緣由的。在古代 ,這兩者曾經融為一體 ,那時的許多學者既研究自然界的事物 ,又思考人類知識的由來和性質。到了近代 ,
1《愛因斯坦文集》第 1卷,北京 :商務印書館 , 1976年,第 480頁。
自然科學和認識論就逐步分化為兩個專門的領域 :科學家去考察具體的對象和過程,哲學家則致力于解釋世界和認識的普遍特征。這種分化是必然的、有進步意義的 ,是科學和認識論各自趨于成熟的標志和條件 ;同時 ,也由于這種分化 ,又會在自然科學研究與哲理探索之間產生隔閡。因此需要特別強調兩者的結合 ,強調彼此加強接觸 ;如果雙方互不了解 ,只顧分道揚鑣 ,就會相互脫節(jié)。
談到認識論同科學分離的現實原因 ,有的同志認為主要是自然科學工作者有片面注重具體經驗和實證知識、不注重理論思維的傾向。確實 ,漠視哲學的傾向在科學工作者中間是存在的。但是 ,對于相當大的一部分科學技術工作者來說 ,他們不大關心認識論 ,對哲學興趣不濃 ,倒是應該檢討我們的認識論宣傳是否使科技工作者感到痛癢有關 ,我們的認識論研究能否適應自然科學發(fā)展的需要。過去,我們闡述認識論的基本原理 ,往往論斷多 ,論證少 ,缺乏具體分析和深入說明;若干論點尚不夠全面、不夠確切和嚴密 ;對于現代科學發(fā)展提供的大量實際資料和經驗教訓 ,沒有做出應有的概括和總結 ;對資產階級哲學中關于認識論問題的評述或不夠充分 ,或有失實之處。我們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夠好 ,不能完全歸罪于別人。
近幾年來 ,哲學工作者、自然辯證法工作者在具體論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現代科學的特點和意義、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等問題上 ,在介紹和分析現代科學 (如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 )中的認識論問題、若干著名科學家 (如愛因斯坦 )的哲學觀點和西方的 “科學哲學 ”等方面 ,已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哲學教科書中關于認識論的章節(jié)也比過去豐富 ,更有說服力了。但是 ,認識論宣傳和研究中的上述缺陷仍有待進一步克服。如果一方面繼續(xù)動員和組織科學工作著在自愿基礎上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 ;另一方面又立足于自然科學的實際使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得到具體發(fā)揮 ,是會有助于自然科學同哲學的結合的。
在近幾年來的認識論討論中 ,在涉及某些基本觀點 (如實踐觀點、認識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認識階段的劃分等 )的問題上 ,還存在著一些有分歧的看法。因此 ,認識論的研究不僅需要更充實、更真切、更有新意 ,而且需要經過進一步的討論 ,促成重大問題上意見的一致。這對我們認識論的宣傳 ,促進與自然科學工作者的結合是很必要的。
搞好認識論的研究和宣傳 ,不是寫幾篇文章或一兩本書能辦到的 ,不能只靠哲學工作者去做 ,還要有自然科學工作者的努力。研究認識論的途徑 ,可以著重于總結現代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 ,可以著重于分析現代哲學中的認識論觀點 ,可以著重于考察歷代哲學中的認識論觀點 ,也可以著重于從科學發(fā)展史去探討認識論。我們認為 ,從科學發(fā)展的進程去考察認識科學的原理 ,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對認識論的研究不能只靠舉例 ,引用個別的科學事實 ,還要從科學認識的歷史去
論證。人類認識世界的歷史和認識的邏輯是統一的 ,在一定意義上認識史就是認識論 ,認識論是認識史的縮影和精華。自然科學的發(fā)展經歷了從經驗水平上升到理論水平 ,從分門別類的研究過渡到整體性考察 ,從科學轉化為 “知識工業(yè) ”的過程 ,這同科學研究要由積累資料到揭示本質和規(guī)律 ,由分析到綜合 ,由理論到實踐 ,是一致的、類似的。列寧就很重視科學史研究的認識論意義。他認為 ,整個認識的歷史、各門科學的歷史及兒童智力發(fā)展史等 ,“是那些應當構成認識論和辯證法的知識領域”。 1他還指出 :“要繼承黑格爾和馬克思的事業(yè) ,就應當辯證地研究人類思想、科學和技術的歷史!
本書將結合自然科學的發(fā)展 ,探討認識論問題。筆者科學知識不足 ,對科學史料的引述難免不準確 ,理論觀點上的錯誤更不會少 ,希望得到自然科學工作者、哲學工作者的關心和幫助。
1《列寧全集》第 38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63年,笫 399頁。2《列寧全集》第 38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63年,笫 154頁。
第一節(jié) 自然科學的萌發(fā)
從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來討論認識論的問題 ,前提是科學知識已經出現 ,至少是有了萌芽形態(tài)的科學。一般認為 ,人類的科學大廈從人猿相揖別的時代就開始動工興建 ,對此似乎沒有什么爭論。但是 ,自然科學的歷史究竟從什么時候算起 ,仍是值得研究的。
一種意見認為 ,到 18 ~ 19世紀才有自然科學。因為科學是要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是要有條理、有理論的 ,只是搜集材料、積累經驗 ,雖則可以叫做自然研究或獲得知識 ,卻還不能稱之為科學。在 18世紀以前 ,人類的自然知識基本上是零散的甚至是雜亂的 ,大量的認識資料還沒有得到清理 ,沒有揭示出其中的內部聯系和必然性 ,因此可以有理由說那時的自然知識還沒有達到科學的高度。
另一種意見認為 ,從 15世紀開始就有了自然科學。因為這時科學已作為宗教的對立物出現并宣告其獨立 ,自然科學已在其特有的實踐形式 ———科學實驗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這種意見的根據是恩格斯的這段話 :“精確的自然研究只是在亞歷山大里亞時期的希臘人那里才開始 ,而后來在中世紀由阿拉伯人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可是真正的自然科學只是從 15世紀下半葉才開始 ,從這時起它就獲得了日益迅速的進展! 1
還有一種意見把自然科學的產生追溯到奴隸社會的初期 ,因為那時已有從事科學活動的腦力勞動者 ,有了文字。持這種意見的同志指出 ,恩格斯在論述自然科學各部門的順序發(fā)展時首先提到的就是古代的天文學、力學和數學。恩格斯說:“在整個古代 ,本來意義的科學研究只限于這三個部門 ”2,持這種意見的同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72年,第 418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72年,第 5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