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山之子
第二章 奮身軍界
第三章 出國求索
第四章 力挽狂瀾
第五章 井岡紅旗
第六章 開辟中央蘇區(qū)
第七章 奮戰(zhàn)反“圍剿”
第八章 征途漫漫
第九章 躍馬太行
第十章 延安度時艱
第十一章 在歷史大決戰(zhàn)中
第十二章 人民公仆
第十三章 晚年歲月
第一章 大山之子
四川省東北部嘉陵江以東,渠江以西的一條狹長的丘陵地帶,有個儀隴縣,境內(nèi)山巒起伏,溝深谷狹。從縣城東行30多公里處,有個大的集鎮(zhèn)叫馬鞍場,因靠著一座狀似馬鞍形的山而得名。其西北不遠處,突起一道山梁,一峰屹立,叫琳瑯山,松柏挺拔,四季蔥蘢。1886年12月1日(清光緒十二年農(nóng)歷丙戌年十一月初六),在這琳瑯山西麓李家灣一戶佃農(nóng)家里,誕生了一個男孩兒。這個生在大山懷抱里的孩子,后來成了人民軍隊的總司令、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之一,他就是朱德。
朱德祖籍廣東省韶關(guān),是客家人。明末清初,四川由于連年戰(zhàn)亂、疫病流行,人口驟減,土地也荒蕪了。清朝統(tǒng)治者為增加稅收,采取鼓勵向四川移民的政策,使得大群大群的外省人遷移到四川,朱德的祖先就是在這個移民潮中遷至四川的,最初在川北廣安一帶生息,在儀隴縣落戶到朱德這輩已是第六代了。朱家世世代代務(wù)農(nóng),辛勤勞作,到頭來仍是房無一間,地?zé)o一壟。
朱德出生時,一家三世同堂,十幾口人靠租佃李家灣有名的丁姓地主的20畝薄田和押借來的幾間破房安身度命,生活十分艱難。
朱德誕生的這間房子是丁家財主用做存放糧食的庫房,也叫
“倉房”,大約有十幾平方米,四面墻全是木板的,房間低矮、潮濕、昏暗,只有從東面板壁上一個不到兩尺見方的小窗戶里能透進一縷光線。幼年的朱德和他的父母、兄姐等6口人,就擠住在這間倉房里。
朱德長得很像母親。母親是個賢淑和氣的人,出身于流動藝人家,小時曾跟隨大人四處奔波,比鄉(xiāng)下其他婦女見識多,思想也開明。母親生過l3個孩子,因為生活困苦,只有6男2女存活下來。
朱德是母親生的第三個男孩。朱德曾回憶說:母親整天忙著,總是天不亮就起床,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yǎng)蠶,紡棉花,因為她身體高大結(jié)實,還能挑水挑糞。母親的時間大半被家務(wù)和耕種占去了,從沒有工夫抱抱小孩子,我們都是在地上爬著長大了的,大了身體很強壯,能背能挑,還能種地。
朱德還回憶過他童年時家里最悲慘的一次遭遇:1895年(他9歲時),地主欺壓佃戶,要在租種的地上加租子,因為辦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脅著我家要退佃,逼著我們搬家。在悲慘的情況下,我們一家人哭泣著連夜分散。從此我家被迫分兩處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災(zāi),莊稼沒收成。在困難的境遇中,母親沒有灰心,她對窮苦農(nóng)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強烈了。母親沉痛的三言兩語的訴說以及我親眼見到的許多不平事實,啟發(fā)了我幼年時期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決心尋找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