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真相:葛吉夫的第四道》基于葛吉夫最親近的弟子所做的筆記寫成,為我們提供了關(guān)于葛吉夫靈性教學的全新洞見。葛吉夫的教學有著古老的淵源,它是一種秘傳基督教的呈現(xiàn),或者說對“素質(zhì)層面知識”的教導。這位偉大導師的理念和方法旨在將我們從絕大多數(shù)人所處的“清醒的沉睡”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此書對葛吉夫的理念和方法提供了完整而獨特的指導。
葛吉夫很尊重傳統(tǒng)的宗教體系,他將它們歸納為三大類或者說三條“道路”:與掌控肉身有關(guān)的苦行僧之路、以忠誠和情感為基礎的僧侶之路和聚焦于發(fā)展頭腦的瑜伽士之路。他將自己的教學稱為第四道,這條道路將上述的三個方面整合成為一條進行自我了解的道路。在第四道上的進步來自于通過一種有意識的努力達成有品質(zhì)的思維和感受,從而具有一種能夠清晰地覺察和愛的全新能力。
《生命的真相:葛吉夫的第四道》是西方重要新時代靈修體系的最新經(jīng)典著作;九型人格鼻祖葛吉夫的第四道體系全揭秘;一位101歲的覺悟者71年修道證道的珍貴筆記。
珍妮·迪·薩爾斯曼(Jeanne de Salzmann),1889年生于法國的蘭斯,在瑞士的日內(nèi)瓦被撫養(yǎng)大。她于1911年嫁給俄國著名的畫家亞歷山大·迪·薩爾斯曼,并隨他返回他位于南俄羅斯高加索山區(qū)第比利斯市的家鄉(xiāng)居住。她于1911年在第比利斯遇到葛吉夫后開始全身心地投入他的工作,并且在此后直到葛吉夫在巴黎去世的30年間與葛吉夫保持著緊密的關(guān)系。在去世前,葛吉夫要求薩爾斯曼夫人要“活過100歲”,以便能夠讓他的教學落地生根。葛吉夫把所有與他的著作以及被稱為“律動”的舞蹈練習相關(guān)的權(quán)利都留給了薩爾斯曼夫人。在此后的40年間,薩爾斯曼夫人主持完成了葛吉夫著作的出版以及律動的保存工作,并且在巴黎、紐約、倫敦以及委內(nèi)瑞拉的加拉加斯建立了實踐葛吉夫教導的中心。薩爾斯曼夫人于1990年在巴黎去世,享年101歲。
孫霖,從1998年開始修習第四道至今,曾經(jīng)遠赴英國和美國參與第四道的修習,翻譯和組織引進多本與第四道相關(guān)的書籍,F(xiàn)從事心理咨詢工作。
譯者序
原序
引言
第一篇 對意識的呼喚
第一章 我是沉睡的
第二章 記得自己
第三章 對了解的需要
第二篇 向臨在敞開
第一章 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中
第二章 對臨在的體驗
第三章 做好準備
第三篇 共同的方向
第一章 自由的思維
第二章 內(nèi)在的感覺
第三章 一種新的感受
第四篇 為臨在所做的工作
第一章 在一種安靜的狀態(tài)中
第二章 在日常的活動中
第三章 保持面對
第五篇 與他人一起工作
第一章 一種特殊的能量流
第二章 在團體里的交流
第三章 在活動中的工作
第六篇 歸于中心
第一章 對整體的感覺
第二章 內(nèi)在的重心
第三章 呼吸
第七篇 我是誰
第一章 小我與幻象
第二章 向未知前進
第三章 我真實的本性
第八篇 獲得一種新的素質(zhì)
第一章 我的素質(zhì)就是我真實的樣子
第二章 內(nèi)聚的狀態(tài)
第三章 來自另一個層面
第九篇 在統(tǒng)一的狀態(tài)中
第一章 覺察的行動
第二章 有意識的感覺
第三章 主動的注意力
第十篇 一種有生命的臨在
第一章 一種純凈的能量
第二章 一個能量組成的身體
第三章 自愿的受苦
第十一篇 最根本的本體
第一章 意識到一種錯誤的姿態(tài)
第二章 我內(nèi)在的實相
第三章 真“我”的出現(xiàn)
第十二篇 把教導活出來
第一章 創(chuàng)造性的行為
第二章 警醒的姿態(tài)
第三章 一種新的存在方式
人物背景介紹
如果我想了解自己的本相,就必須在生活中保持臨在。當我向更高層面的力量敞開自己時,我就能夠在那個時刻參與其中,但是停留在那里不是我的角色、我的位置。我無法讓自己一直處于這樣的連接中,一段時間后,這種連接就只是我的想象了。當我回到生活中,我又開始以我的常“我”作出回應。我會回到慣有的思維和感受中,忘記我曾經(jīng)實現(xiàn)過的另一種可能性。它是遙遠的,離我很遠——隔著很遠的距離。我不再信任它,在顯化中也不再服從于它。我服從于我的反應,在我的主觀感受中迷失了自己,并且認同于這些感受。我自以為了不起,不再需要任何東西。我聽不到高等力量的召喚。
以我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我無法避免在生活中迷失自己。這是因為我不相信自己已經(jīng)迷失,看不到我愿意被控制。我不知道“被控制”是什么意思。我對此沒有覺察是因為我在顯化中覺察不到自己,沒有真正了解我需要對什么說“是”,對什么說“不”。我沒有足夠強烈的印象來支持我臨在的努力。所以,我第一個有意識的行動就是了解我的機械性,覺察到自己在盲目地服從于一股表現(xiàn)為吸引或排斥的自動化力量,并且意識到自己在這股力量面前的被動性、惰性。我的自動反應系統(tǒng)是一個監(jiān)牢。只要我相信自己是自由的,就不可能從這個監(jiān)牢里出來。如果我要做出必要的努力,就必須了解自己在監(jiān)牢里。我必須要覺察到自己是臺機器,了解自己這臺機器,并且在這臺機器運作的時候保持臨在。我的目標是體驗到自己的機械性,并且永遠記得它。
我對自己的感受在顯化時會遇到考驗。我們所有的認同都被一股基本的力量所驅(qū)動。這股力量是我們必須要去面對的。認同的形式不重要。它們不是問題的核心。我需要回溯到這股力量的源頭,看到它就存在于我們每一個面具的背后。它本來是屬于我們的力量,但是我們的小我在自我肯定時竊取了它。我們從早到晚都在說著“我”。無論是一個人的時候,還是與他人交談的時候,我們都在說“我”、“我”、“我”。我們相信自己的個體性,這個幻象支撐著我們的存在感。我們不斷致力于成為我們所不是的東西,因為我們害怕自己什么都不是。
同時,我們也是高等可能性的承載者。在狀態(tài)好一點的時候,我們都會感受到自己是一種更偉大的東西的一部分。我們的內(nèi)在就帶有它的種子。這就是我們作為人類的價值所在。我們必須要意識到這些可能性,才能讓它們與我們的生命力相連接,并參與到我們的生命力中來。通過意識到這些可能性,我真正的自我和我的!拔摇辈拍軌蚧ハ嗔私獠⒔⑵疬B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