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是新時期文壇上創(chuàng)作最為豐碩、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本書節(jié)選了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隨筆、時評、書序、懷念文字、演講、游記共80余篇,,以率真而富有活力的文字向世人顯示了他罕見的才華,還將文學變成了一種智慧,用永無止境的探索欲求和永不衰竭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永不疲倦的理想主義激情,構成當代文壇一道獨特的風景。 本書是王蒙最新的自選文集。古稀之年的王蒙,很像菊花,愈到天寒木凋之日,開得愈歡。隨筆、時評、書序、懷念文字、演講、游記共80余篇,論紅樓說老子釋莊周,談昆曲念故地批時弊,顯示了旺盛的創(chuàng)作活力。這里有作家王蒙的真切心聲,有共和國前部長的深沉思考,有演說家王蒙的激烈評說,有文藝家王蒙的智慧闡述,有旅行家王蒙的懷想和贊嘆,有歷盡風霜的古稀老人的睿智和淡定……在這里,我們讀懂王蒙。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千古,言其長遠。寸心,表其細膩。把文學適當?shù)貧v史化、距離化,雖做不到千古定評,卻仍然能從容評說,文學需要時間的承認,時間的篩選高明于任何權威評判。
王蒙,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祖籍河北南皮龍?zhí)么澹?934年生于北京。1956年被錯劃為“右派”。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十多年。1979年平反。曾任文化部部長、《人民文學》主編,任第十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心中國分會副會長和中國國際交流協(xié)會副會長,2002年4月任中國海洋大學顧問、教授、文學院院長等職。
王蒙從1953年開始創(chuàng)作至今,一直進行不倦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成為新時期文壇上創(chuàng)作最為豐碩、最具有活力和探索精神的作家之一,已發(fā)表文學作品近1000萬字。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意大利等二十余種文字。
隨筆與時評
六十余年的性滄桑
文化三說
非強勢的困惑
恭賀《牡丹亭》青春版演出一百場
《道德經(jīng)》的宗教意義
茶魂與茶韻
北京奧運的文化意義
請愛護我們的語言文字
從文化緊張到文化和諧
歡迎與歡呼
風中的五星紅旗
我們的力量來自以人為本
我與《人民日報》
為什么中國人那樣愛國?
隨筆與時評
六十余年的性滄桑
文化三說
非強勢的困惑
恭賀《牡丹亭》青春版演出一百場
《道德經(jīng)》的宗教意義
茶魂與茶韻
北京奧運的文化意義
請愛護我們的語言文字
從文化緊張到文化和諧
歡迎與歡呼
風中的五星紅旗
我們的力量來自以人為本
我與《人民日報》
為什么中國人那樣愛國?
與世界共舞
奧運,我愿為你老淚縱橫
好啊,奧林匹克
運動員漂亮了
熱場面中的冷思考
尤其喜歡龍清泉
輝煌與輝煌以后
關于男足
奧運的感動
奧運會后的期待
我的兩個“30年”
享受自己的文化
中國再也不能折騰了
《老子》與現(xiàn)代化
2008盤點
吸引力、凝聚力就是生命力
從趙本山的《不差錢》說起
從“乖戾”說到“你家父”
作家不是世界的審判官
搶救曲藝
說說“懷舊”情緒
智慧享受的五個層次
永憶新疆
這一生的感動
這六十年,真不容易呀
新疆,我的第二故鄉(xiāng)
講演
漢字與中國文化
——淮安·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研討會上的講話
關于科學與人文
——在中國海洋大學“科學·人文·未來”論壇上的講演
智慧也是一種美
——在中國海洋大學“科學·人文·未來”論壇閉幕式上的演講
在授牌儀式上的講話
我看兒童文學
改善高校的人文環(huán)境
文藝與異端
——在北京大學第二屆書法研究生班上的演講
在紀念蕭平創(chuàng)作五十周年報告會上的講話
昆曲的青春
人物
大約是我四歲的時候
告別兩位學者
懷念育之
難忘的天云山
他是我們的一面旗幟,也是榜樣
我在政協(xié)會議上認識了朱永新先生
想念文夫
飆歌
馮驥才——燦爛的笑容
謝謝尼娜,謝謝老托
永遠的同學
子云走了
讀聶紺弩舊體詩
文學和藝術
王蒙答斯洛伐克漢學家高利克問
疊印與你的花園
歌聲涌動六十年
困難與跨越:關于彌賽亞情結
兩三千冊的新文學大系
平常心看待當代文學
青春與時尚的《誤讀紅樓》
我為什么也要談《紅樓夢》
文學的說法
文學的挑戰(zhàn)與和解
余音繞梁的《長劍歌》
值得-讀-吟-粲
書序
《古代圣賢論和諧》序
《澳門回歸》序
《丁亥年說》序
柴福善散文中的親情與鄉(xiāng)情
集權威與可讀于一身的百科全書
《民族精神史詩·人物中國》序
與時間同行
——《新文學大系·第五輯》前言
信仰·活力·快樂
《白祖誠回憶錄》序
《紀曉嵐張之洞劉春霖·墨跡選》序
《夜光杯》序
游記
2004·俄羅斯八日
2004·俄羅斯八日補遺
澳門不陌生
伊朗印象
又到杭州
隨筆與時評
六十余年的性滄桑
今年春天我到香港參加一個由香港嶺南、上海復旦、美國哈佛——三個大學的中文系聯(lián)合召集的中國文學60年研討會。會議本來謀劃,由男作家一組談文學與社會,女作家一組談男人與女人,后來這個安排遭到了女作家們的抗議,掉了個個兒,改由男作家談男女之大倫了。
這個花絮事件既反映了某種對待女性的不妥,也看出女作家的缺少自信與實居弱勢。
我不得不就對于我絕非長項的這個話題談談看法。
一、革命的動員與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女性
列寧說,沒有人情味就沒有對于革命的追求。人情味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在于革命的緣起之一是為受到性侮辱、性壓迫的女性說話報仇。
例如《白毛女》中的喜兒,例如《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的黑妮,例如《紅色娘子軍》中的吳瓊花(在樣板戲中被更名為吳清華,這個更名也流露了非女性主義、羞于女性特點主義),例如《家》里的鳴鳳,例如話劇《屈原》中的女弟子嬋娟。
有些本人并非革命作家,但是他們描寫的不幸女孩,極具煽情性,例如《復活》中的馬絲洛娃,例如《白癡》中的娜斯塔西婭·菲麗波夫娜,例如《悲慘世界》里的芳汀。想想看,如果喜兒沒有被黃世仁強暴的遭遇,人們能不能激起那樣強烈的階級仇恨?甚至,如果不是每個鄉(xiāng)村都有一個或幾個準喜兒的故事,中國能不能出現(xiàn)急風暴雨式的土地革命?
站在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女孩的對面的是黃世仁,是南霸天,是那些享有性特權性霸道性暴力性窮奢極欲的舊社會的地主惡霸沙皇將軍富商等人。他們的存在是革命的暴力必然性的依據(jù)。
也許我們還可以提到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城市群眾運動,在北京,抗戰(zhàn)勝利后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學生運動是1946年由于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人員皮爾遜強奸北大女生沈崇引起的抗暴大游行。當時的口號是誰無妻女,誰無姐妹,這樣的群眾運動使美軍與國民政府處于與廣大學生、老師、市民對立的千夫所指的被動地位,而使反美反蔣的烈火從此燃燒不息。
所以,談到1949年標志第三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勝利的歌曲,一般都認為是《解放區(qū)的天》,而我寧愿意選擇郭蘭英首唱的《婦女自由歌》,歌中用山西梆子的悲情風味唱道:
舊社會,好比那,黑咕隆咚枯井萬丈深,
井底下壓著咱們老百姓,婦女在最底層。
如泣如訴,有冤有仇,郁積千載,苦情萬狀。聽了這樣的控訴歌曲,誰能不與舊世界血戰(zhàn)到底?
性的分野階級化了,政治化了。無怪在50年代末期,蘇聯(lián)專家在華導演話劇《柳波芙·雅洛瓦婭》,描寫一個可愛的女子柳,發(fā)現(xiàn)了自己鐘愛的丈夫是反革命,從此愛情與革命角力,令人唏噓不已。據(jù)說在排練時,飾演柳的三位ABC制中國女演員,在導演說戲的時候,回答導演問題: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情人是反革命,會怎么辦?三位中國女演員一致回答要報告公安局。使蘇聯(lián)專家嘆為聞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