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上海佛教碑刻資料集

上海佛教碑刻資料集

定  價:80 元

叢書名:上海佛道教資料叢書

        

  • 作者:潘明權(quán),柴志光 編
  • 出版時間:2014/10/1
  • ISBN:9787309102284
  • 出 版 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K877.42 
  • 頁碼:669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K
9
7
1
8
0
7
2
3
2
0
8
9
4
叢書總序


張繼禹


石刻是歷史上僅次于結(jié)繩、刻木的一種紀事方式,有說它甚至曾先于刻木。最早記錄的是石刻符號,是圖畫,還是文字,已不重要。無論摩崖、石闕,還是以后的造像題記、墓銘,真正的碑記,但紀事之材料為石。1935年,河南安陽殷墟出土過殷商時期石刻上兩行文字和石制樂器石編磬上的文字,以及春秋時期的“石鼓文”,是現(xiàn)存最早的石刻紀事文字。作為以后意義上的碑記,現(xiàn)存實物最早的是東漢永建三年(128)的《王孝淵墓銘》。
三國兩晉之后,寺觀建筑興起,在寺觀中所立紀念性、記事性的石碑,也開始受到較普遍的重視,其內(nèi)容除了記載本寺觀的創(chuàng)立、重修、遷建外,特別重視朝廷賜額和朝廷或官府有關(guān)于本寺觀的重要敕令、文告、諭禁,以及修建、繕田的信眾功德碑。而作為廟祀碑,相傳我國最早的名碑是刻立于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的《西岳華山廟碑》,較早的有晉太康十年(289)《齊太公呂望表碑》和東魏武定八年(550)《太公廟碑》。
而現(xiàn)存佛教寺院石碑,早期的有北魏太和十二年(488)的《暉福寺碑》和東魏天平二年(535)《嵩陽寺碑》。道觀石碑中唐代武則天時長安四年(704)《大周長安周玄度等齋醮記碑》、景云二年(711)《呂皓仙等齋醮記碑》和天寶三年(744)的《嵩陽觀碑》等都是現(xiàn)存著名的道教早期碑刻,而宋政和七年(1117)徽宗御書瘦金體《神霄玉清萬壽宮碑》也更以其書法藝術(shù)流傳于世。佛教四大名山和各大叢林、道教各處洞天福地無不以其歷史悠久和宗教地位崇尊,并且集歷朝歷代文章大家、書法圣手碑刻之大成。
古代碑刻不僅有其極為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shù)價值,而且古時必有大事方勒之以石。因此,其文獻價值、檔案價值更是特別重要和珍貴,因之保存下來的文獻數(shù)量之廣、內(nèi)容之豐富、史實之相對可靠(至少在其所記錄歷史事件之時間、地點、人物方面,姑且不論其觀點和立場),歷來為后人所重視。因此各朝各代各地方志書都將本地重要的碑刻收錄在內(nèi),其中相當部分就是宗教的碑刻。
研究宗教歷史和了解宗教傳統(tǒng),從碑刻中著手,是極受古代史家和宗教內(nèi)部重視的。寺觀碑記中,反映了大量歷代宗教管理制度、宗教傳承、佛道教發(fā)展的過程和規(guī)律,宗教教派的形成和綿延的脈絡(luò),寺觀與信徒的相互關(guān)系,宗教同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及社會的相互依存等。
現(xiàn)代專家學者也常從佛道教的碑刻中研究宗教的歷史和宗教的演變發(fā)展軌跡。遺憾的是,佛道教界內(nèi)部,尚乏人真正重視并動手做這方面的工作。據(jù)我所知,在全國范圍,也還沒有人做過這樣的嘗試: 把整個地區(qū)的宗教碑刻收集整理出來。且不說其收集碑刻的難度和艱苦,不能缺字,不能錯字,不能增一字,不能減一字。這也是至今少人愿意去從事這項工作的主要原因。
現(xiàn)在上海潘明權(quán)、柴志光先生,一位是資深的宗教部門干部,一位是專業(yè)的檔案和地方志專家,花了多年的心血,把上海的佛教和道教龐大數(shù)量的碑刻,匯集整理出版,其艱難可想而知,幸好有若干寺觀的法師和道長尊重他們的成果,有關(guān)區(qū)縣的博物館知道此事的艱辛,支持他們的工作,使這兩本書得以陸續(xù)完成,為各地專門整理宗教資料的基礎(chǔ)工作開了一個好頭,為我們佛道教界積累資料和深入研究做了一件大好事。他們要我為這本書作序,我以為,對于佛道教事業(yè)而言,這是我責無旁貸的義務(wù)。我與潘明權(quán)先生相識多年,有幸看過他的不少佛道教方面的著作,也為他的書寫過序。我愿為他們,也為各地今后愿意繼續(xù)從事研究和介紹宗教事業(yè)作出貢獻的朋友們加一加油、鼓一鼓掌。
是為序。


2013年5月20日
(作者系中國道教協(xié)會駐會副會長、秘書長)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您的姓名   驗證碼: 圖片看不清?點擊重新得到驗證碼
留言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