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那些個黃昏與黎明(知青記憶)
《那些個黃昏與黎明》是他的首部系列散文集。作品從農村最普遍的事物開始,通過對村干部、光棍漢、吃糖葫蘆的小孩、翻泔水缸的大人、校長、鄉(xiāng)官、代銷點、小毛驢等絲絲入扣的刻畫,再現了一個特殊年代里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風貌。富有質感的文字向人們展示的不僅僅是往昔的記憶,也不僅僅是痛惜、留戀和反思,更是一種歷盡滄桑之后有關人生的把握、判斷及態(tài)度。由字到句,由句到章,層層透露出一個落后、貧寒以及苦難見證者胸懷的廣闊、哲思的深邃和精神的硬度。
作者以思想、情感、靈魂、那些和著血淚與溫情的生存體驗,為我們構筑起一道時光之橋,讓我們借助他的文字重回一段特殊的歷史和一段復雜的情感。
不同一般的書
葉辛 《那些個黃昏與黎明》是楊俊文先生的一本散文隨筆集,一本和他的知青生涯有關的集子。 今年是“文革”期間掀起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45周年。這是因為當年波瀾壯闊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起始于毛主席于1968年12月21日晚上“知識青年到農村去……”那條最高指示的發(fā)表。而千百萬知識青年,真正落實這條指示,身體力行地走向廣闊的天地,是在過了1969年的元旦和春節(jié)之后?赡苁谴蠖鄶抵嗖饺肓死夏甑拈T檻,可能是到了這個年齡段的人都愛回憶往事,近年來各種各樣的知青回憶錄、知青文集、圖片集、攝影集、談話實錄……特別多,收到這些寫真性質的文集,我總會饒有興致地翻閱一遍,選出那些感興趣的篇目,細細地拜讀。原因很簡單,只因我也曾經是個知青。我時常想,知識青年離開農村之后,有的當了外交官,有的當了高級軍官,有的當了高級知識分子,有的成了省部級高官,有的成了名教授、名藝人、名學者……后來的人生也很精彩,但是他們?yōu)槭裁床患s而同地覺得,知青歲月永難忘懷呢?他們?yōu)槭裁醋钤敢饣仡櫟,還是插隊落戶的日子呢? 其實他們的心愿很簡單,只是希望不要輕易地忘記這段歷史,從而愈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不同一般的書 葉辛 《那些個黃昏與黎明》是楊俊文先生的一本散文隨筆集,一本和他的知青生涯有關的集子。 今年是“文革”期間掀起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45周年。這是因為當年波瀾壯闊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起始于毛主席于1968年12月21日晚上“知識青年到農村去……”那條最高指示的發(fā)表。而千百萬知識青年,真正落實這條指示,身體力行地走向廣闊的天地,是在過了1969年的元旦和春節(jié)之后?赡苁谴蠖鄶抵嗖饺肓死夏甑拈T檻,可能是到了這個年齡段的人都愛回憶往事,近年來各種各樣的知青回憶錄、知青文集、圖片集、攝影集、談話實錄……特別多,收到這些寫真性質的文集,我總會饒有興致地翻閱一遍,選出那些感興趣的篇目,細細地拜讀。原因很簡單,只因我也曾經是個知青。我時常想,知識青年離開農村之后,有的當了外交官,有的當了高級軍官,有的當了高級知識分子,有的成了省部級高官,有的成了名教授、名藝人、名學者……后來的人生也很精彩,但是他們?yōu)槭裁床患s而同地覺得,知青歲月永難忘懷呢?他們?yōu)槭裁醋钤敢饣仡櫟,還是插隊落戶的日子呢? 其實他們的心愿很簡單,只是希望不要輕易地忘記這段歷史,從而愈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讀了楊俊文先生的《那些個黃昏與黎明》,我最想說的,也是這層意思。 楊俊文先生出生于1956年。他下鄉(xiāng)時18歲,已經是1974年了。用知青一代人的話來說,他是小弟弟。盡管只在遼寧省建昌縣碾子溝大隊插隊落戶了近3年的時間,但是他在這3年時間里用心感悟,用整個青春的熱情投身于鄉(xiāng)間的生活,他干農活、干粗活,吃粗糙難咽的伙食,住塵土紛揚的土炕。可在這過程中,他細心地體察著知青的感受,體察著農民們的辛勞和憨厚,接觸著東北農村里的男女老幼,否則他寫不出“農村里的老人才是真正的老人”這樣的話。 正因為有了知青歲月里的用心感悟和體驗,今天他才能寫出這些散文和隨筆來,但這些飽蘸著他感情的散文、隨筆,不是一般的生活實錄,不是空泛的懷舊,而是以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以他的靈魂,以那些和著血淚與溫情的生活體驗,為讀者構筑起一道時光之橋,讓我們借助他回憶的情愫重回那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重回那一段他青春起步的歲月。 比如他寫到的在鄉(xiāng)村看電影的場景,幾乎所有的知青都經歷過。但是在他的字里行間,又透出當年的知青和農民們,是多么饑渴地盼望著文化生活。又比如他的《家書》,通過為不識字的農民代寫家信,刻畫了一個年輕的戰(zhàn)士對待二位女友的態(tài)度,以及當父母的本真的天性。再比如寫下鄉(xiāng)第一天的《插隊之夜》和離開農村那一日的《返城》,既寫出了千百萬知青共同經歷過的“第一天”和“離別之淚”,又寫出了碾子溝插隊知青們不同一般的插隊之夜和返城的波瀾!恫尻犞埂分信嗟耐话l(fā)疾病和雨夜送救,《返城》里把知青分成幾撥回歸的情節(jié),始終吊著讀者的心,堪稱是神來之筆,又是生活的天賜。 看得出,楊俊文的散文隨筆,在樸素的敘事中有他獨到的抒情,在看似平易中顯出深沉的意蘊,在平實中見新奇,讀來讓人咀嚼再三,深長思之。 這就顯得很不易了。 《那些個黃昏與黎明》是一本有關知青生活的書。但她又是一本不同一般的知青生活之書。 是為序。 (作者系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楊俊文,滿族,遼寧省錦州市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吉林省作協全委、長春作協副主席。1974年下鄉(xiāng)插隊,當過教師、食堂管理員、采購員、記者、編輯、公務員、企業(yè)高管等。1975年開始發(fā)表詩歌及散文作品,先后在《詩刊》、《作家》、《美文》等國內數十種刊物和媒體發(fā)表大量詩歌及散文作品。著有詩集《心律》、《怒放的石頭》,被眾多評論家譽為善于“能在平淡中求精深,化腐朽為神奇”的實力派詩人。
1、插隊之夜
2、憂郁的吳祥 3、苦澀的尊嚴 4、家書 5、讓寒夜遠去 6、喝粥 7、課鐘 8、看一場電影 9、荒野上的詩情 10、光棍 11、豆腐 12、夜色如約 13、吃派飯 14、魔鬼的故事 15、那些個黃昏與黎明 1、插隊之夜 2、憂郁的吳祥 3、苦澀的尊嚴 4、家書 5、讓寒夜遠去 6、喝粥 7、課鐘 8、看一場電影 9、荒野上的詩情 10、光棍 11、豆腐 12、夜色如約 13、吃派飯 14、魔鬼的故事 15、那些個黃昏與黎明 16、批判會 17、地震 18、代銷點 19、殺豬 20、兩頭驢 21、陰影 22、白蛇風波 23、分紅 24、結緣范敬宜夫婦 25、返城
插隊之夜
夜里往往是做夢的時候,夢能做長,天就亮了,一夜自然過去。 1974年7月30日的夜,卻成了我的夢,以至40年尚未消逝。我仍然無法判斷那個生活起點的夜晚,遭遇的是悲是喜、是憂是歡,也無法探究從那個夜晚開始的一切,與今天的一切有何種緣由。只是它常常走進我的夢里,且無數次看到它籠罩的新奇、不解、感奮、無奈、希冀、悵惘的一雙雙眼睛。歲月和歲月里的人早已遠去,而那個夜晚卻停留在那里…… 兩輛解放牌卡車從鋪著沙土的縣道上下來,沿著坑洼彎曲的小路,搖搖晃晃地進村時,太陽快要落山了。翻山越嶺地跑了將近一天,終于來到遼寧西部與河北省青龍縣交界的碾子溝大隊。 知青點的房后站著好多人,其中有許多老人和孩子,還有抱著孩子的婦女,擠滿了從東到西的一條土路?催@場面事先像是有人安排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輛畜力車的偏僻地方,突然乘汽車來了這多么城里人,對從未見過汽車開到這里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件驚天動地的事。見車開過來,人們先是翹首相望,而后迅速躲閃到路兩邊。車開到他們眼前,卻沒人為這支隊伍鼓掌。他們也許不習慣用掌聲去表達心情,況且他們也無法預知這群年輕人會給他們帶來什么。我看到他們身著的破舊衣服和怔怔的眼神,似乎已經感覺到了這里的一切。 車一停下,塵土便忽地翻卷起來。這也許是城市與農村最直白的迥異。當地的人不像我們,怕塵土飛進嘴里,非要瞇瞇著眼睛,用手把嘴捂住。他們對待塵土的態(tài)度像是沒有塵土,依然睜大眼睛,好奇地看著這群遠道而來的青年男女。 大家打開車廂板,紛紛跳下車,雙手拍打一陣衣服,男女四十三人,便在兩名大隊干部的引導下,按性別分別走進一幢房子的東西兩個走廊。這就是知青宿舍,是這些年輕人思想的快馬從未奔馳過的一個角落。 知青點的路北是學校,晚飯是大隊特意安排的,吃飯的地點就在學校的教室里。盡管一陣熱情相讓,但進去吃飯的不過十幾個人,女生沒有一人去吃。在學校的操場上,大隊舉行了歡迎儀式。先是大隊書記講話,他站在教室的屋檐下,只有短短幾句,大意就是歡迎毛主席的客人,有困難找大隊,希望扎根農村等等。然后算是文藝演出,節(jié)目由當地的農民自編自演。操場上擺放許多凳子,大隊有專人負責招呼知青一律坐在凳子上。那場面像是唱大戲似的,不知來了多少人,但他們沒人坐凳子,全都站在知青周圍,有些人還站在了教室的屋頂上。 節(jié)目有唱有跳?磥磉@里多日沒有下雨,地沒有半點的濕潤,幾個人跳起來,煙塵很快布滿了整個操場,并向四周飄散開來,把黃昏的顏色勾兌得更像黃昏。知青們旅途勞頓,加之一日之內便由城市到鄉(xiāng)村,所以興致不高,有些女生如黃昏般陰沉的臉,用頭巾蒙蓋著,把頭深深地低下。坐著看節(jié)目的,只是躲避著彌漫的塵土,卻無意地冷落了山里人的熱情,沒有人為節(jié)目鼓掌,鼓掌的都是站著的當地人。其實,盡管那些節(jié)目簡單,除了“四老漢學毛選”、“三句半”、“數來寶”,似乎再沒有什么,但畢竟是大隊經過認真準備的。知青們對此卻不以為然。直到現在,我仍覺得辜負了那份純樸的情義,一直想把沒鼓起的掌聲再補給他們。 以一種難以言表的心情回到宿舍,才開始細細打量眼前陌生的新居?赡苁谴箨牻拥桨仓弥嗟娜蝿胀砹耍奚犭m然建好,還沒有來得及分割出若干個房間,空蕩蕩的只有兩個“筒子屋”,每個屋足有二十米長,一眼望去,盡是一塊塊裸露的土坯。里墻全是用土坯壘的,從外面辨別不出。外墻堆砌的全是石頭。當地的山土層薄,大都是沒用的碎石,后來知道,建知青點砌墻的石頭是從附近的河底挑揀出來的。石頭沒有方圓,當然沒有鮮明的棱角,縫隙用白灰摻拌碎麻勾抹。屋里的土坯貼著外墻的石頭,只有一米左右的高度涂抹了泥,雖不平但很光滑。男女的分界,也是一道摞起的土坯墻。由于墻距離棚頂已不夠一塊整坯的高度,頂部便沒有封堵。整個墻體沒抹上泥灰,坯間都有明顯的縫隙,使兩邊說話的聲音如在一室。 炕同樣是用土坯搭建的,屋子長,炕也長,盡管上面鋪蓋了嶄新的席子,從一側向另一側看去,席面卻有明顯的凸凹。腳踩上去,心卻懸起來,生怕土坯突然塌陷下去。所有的土坯都是同樣的尺寸,每一塊有一尺半的長度,寬度是長度的一半,二寸厚,比城里建樓使用的紅磚要大得多。這里看不到紅磚,土坯是主要的建筑材料。打土坯要把葉草切割成一兩寸長,攪拌在泥里,這樣會增加泥的黏結度,否則坯曬干了,會龜裂得派不上用場。這打坯的工藝很粗糙,葉草并沒有和泥親吻在一起,而是刺猬似的在坯面向外翹著,翹得讓人心里不安,仿佛稍稍一動,就會被那翹起如針的東西刺痛似的。 小時候在外祖母家睡過土坯炕,冬天屋子里暖暖的,全是炕上散發(fā)的溫度,那只老花貓從早到晚蹲在炕頭,聽坐滿了一炕的人天南地北“侃大山”。而在這樣的房子里,雖然是暮夏,也沒有那種溫暖,更沒有人喜歡說什么。大家忙著把行李打開,相互商量著選擇自己在這鋪炕上的位置?灰延腥颂崆皫椭鸁裏幔捎谕僚魃形磿窀,躺在炕上有股濕漉漉的水汽,在身下蒸騰著。大家不停地翻身,又不停地坐起。此時,昨晚家里的床與今夜土坯炕的對比,讓渾身上下不知如何安放是好。 我忽然有種被土坯包裹的感覺,又像是被厚厚的泥土掩埋,有點喘不過氣來,但又不敢大口地呼吸,似乎害怕空氣中有土被吸到肚子里。沒過多久,那土的味道越發(fā)濃烈起來,濃烈得直往鼻孔里鉆。課本里泥土的氣味歷來都是芳香的,濕濕甜甜的清新。過去一想到泥土,就想到從泥土里生長出的糧食。誰知屋子里的土的味道,卻怪異得不像土,更不像課本里描述的捧在手上的土,那味道像溢出的一股并不潮濕的霉氣,也像曬得發(fā)焦的蛤蟆煙浸出的隱隱的干辣。 在這樣的氣息充盈彌漫的夜晚,不能不對泥土的情感產生疏遠與厭惡,進而想到未來無法離開種種關于土的日子,一顆火熱的心驟然遭遇冷卻,屋子里的一陣嘈雜早已變得鴉雀無聲。也許土坯的灰黃恰如當地社員臉的顏色,所以沒有人敢公開站出來反對土坯,當然還有從土坯里散發(fā)出的氣息。并未曬干的松樹枝在炕洞里燃燒,煙,從土坯的每一道縫隙里竄出來,在席子編織出的條紋上飄移著,誰也嗅不出那味道是煙還是土。 分界墻土坯的間隙,透著微弱的光亮,外面有風,光亮一閃一閃的。來之前,沒人通知插隊的地方是無電村,要點煤油燈。這種遠離城市燈火的照明工具,只有遠在故鄉(xiāng)的父親的父親才熟悉。從電燈到煤油燈亮度的強烈反差,時光仿佛被推至一個古老的年代,起碼是祖父在炕頭抽著旱煙而祖母在一邊搖動棉花車的歲月。沒人在今晚看書寫信,所以燈光昏暗與否眼下無關緊要。我并不嫌棄眼前光線的昏暗,也許因為它更像祖輩的夜晚和夜晚里祖輩的目光。 燈點亮了后,大家的注意力不由自主地轉到煤油燈上。記得給男生宿舍配備了三盞燈,沒有專門掛燈的地方,隨意放在炕上幾個位置。每盞燈前都有幾個人圍著,看從燈罩里放射出的橘黃色的光亮。誰離燈火的上方近,誰的鼻孔便很快掛滿了一層黑灰。 大隊書記有些放心不下,過來看望大家。他看有人圍著燈看什么,猜出城里人的一份好奇,話題便說到眼前的煤油燈。開始聽時覺得有些不解,后來又覺得心里不是滋味,且又不免酸楚。他說,現在全大隊的社員家家點煤油燈,公社那邊去年有了電燈,還不知道啥時候線路能拉到這里。老百姓點燈可不是隨便點的,天快黑了沒人點,因為恍恍惚惚能看見,摔不了跟頭。月亮要是亮堂堂的,如果婦女不紡棉花線,家里也不點燈。天黑得啥也看不見了,才把燈點亮,但燈捻子也不往大了挑,捻子長了屋里倒是亮,可油不到一袋煙工夫,準能下去半個指頭,要是點一個多小時,燈捻子就像喝油似的,油燈罐小的,油就被喝得干干凈凈了。 大家聽著,禁不住有人插話:那就再添滿油唄,要不換一個大點兒的油罐。大隊書記知道,這樣的提示該有多么幼稚。習慣了城市燈火的十七八歲的孩子們,無法想象那小小的油罐里的煤油意味著什么。后來總算明白,社員們早早睡去,并不全是因為一天的勞累,煤油燈古老的昏黃充滿了一種貧窮的色調。 買一斤煤油五毛錢,而每天十個工分,上年分紅時有的生產隊日值不到一毛錢,沒有幾家舍得把吃鹽的錢都讓燈捻子吃光了。等到快過年了,每家才肯花錢買蠟燭,有的買一包,有的按支買,除夕夜把蠟燭點上。過了除夕,剩下的蠟燭就得省著用,不能天天晚上點。即使點蠟燭,亮一會兒就吹滅了。有的家非要那種喜慶,讓燭光照照亮,見火苗大一點兒,就忙著用剪子把蠟芯剪平。芯的長度控制住了,蠟燭不淌淚,就節(jié)省了。到了正月十五,還會有蠟燭亮起來。過了十五,屋子里亮的就是煤油燈了。 沒有人不感激愛迪生,他把電帶到這個世界。如果山里的人知道是19世紀波蘭的一位發(fā)明家發(fā)明了煤油燈,便會對他更加充滿感激。他讓黑夜有了光亮,盡管那光亮昏黃而又微弱,但為他們節(jié)省了昂貴而稀缺的麻油和所有的植物油。 知青點里煤油燈的款式是村里不多見的。燈座是鍍銅的,上面是玻璃罩,像個大肚葫蘆。燈捻靠一個小小的旋鈕調節(jié)長度。社員家的煤油燈大部分用鋼筆水瓶或西藥瓶做的,煤油倒在里面,上面擰個鐵蓋或蓋上圓形的小鐵片,鐵片中心打個孔,把用棉花搓成的捻子伸到油里,用火柴一點燈就亮了。但它遠不如知青點的燈亮。 知青點的燈光與城里的相比,便如黑夜的螢火,在青澀心靈的窗口,閃動著許許多多令人迷惘的故事。圍坐在煤油燈前,看那跳動的光亮像是眨動的淚眼,帶著一種苦難遠遠走來,輕輕地向你訴說,讓你屏息靜聽下去,直到你什么也聽不到,最后還是看那燈光,看它虛弱無力的閃動。有人靠近燈前,忍不住撥弄燈的旋鈕,讓燈再亮一些,像是要撥亮某種希望,而昏黃的燈影在黑夜里依然是那么昏黃。 最令人難耐的是突如其來的雨聲。 那個季節(jié)本來不該少雨,誰知干旱久了,雨攢到了一起。白天沒有一點下雨的跡象,太陽落下去還留了一片晚霞,讓人感到安謐而溫暖。剛要入睡,雨來了。在城市長大的孩子,只看到雨點落在柏油路上,落在對面人家的房頂,掀起一層薄薄的煙霧,似乎聽不到比“嘩嘩”更猛烈的雨聲。這山里的雨下得倒很特別。 知青點的房前有不大一片青紗帳,種的玉米有一人左右的高度,雨點落在莊稼的葉片上,發(fā)出沙沙的均勻的聲響,只是輕輕的一個節(jié)奏,沒有任何雜音摻和進來。開始不覺得是雨,以為是起風了,直到雨點打在窗上,才知道真的是下雨。 剛到這里,就聽大隊干部說,老天再不下雨,今年就沒多大收成了。雨聲也許會讓山村里的人興奮得從睡夢中醒來,并一直聽下去。而對我們這些剛剛踏上這塊土地的城市青年,增添的只是一份惆悵不已的心緒。 雨聲由輕轉重,雨水傾瀉到頭上的棚頂,沉悶的轟響像有車輪在房上接連不停地碾壓著。聽那聲音,仿佛一群駿馬在奔騰,更像是咆哮的洪水,在房子上滾滾奔瀉著。城市的雨下得再大,在屋子里聽雨聲,也沒有半點的惶恐。我擔心房頂即刻會被沖塌,擔心泥水、瓦片、檁木一同傾落下來,擔心會被掩埋在廢墟之中。大家紛紛坐起,眼睛死死地朝頭頂上張望,仿佛用視線能將房頂支撐住。 其實,當地不論哪家的房子,此時都該是同樣的轟響,但他們不會感到惶恐,也許因為那房子是自己親手建的,一石一瓦經過了自己的手,就不必再擔心什么。也許他們更希望聽到這樣的雨聲,讓無雨而生的愁苦在一夜之間隨雨而去。 建知青點的房子,上級有專門撥款。房頂是起脊的,鋪的是青瓦。可能時間倉促,也可能當地工匠手藝差,瓦鋪得起起伏伏的。雖說當地的房子也都是這個樣式,窗戶是玻璃的卻沒有幾戶。知青點的窗戶都安上了玻璃,用釘子卡在窗框上,少了一道涂抹膩子的工序。窗木還是原木發(fā)白的顏色。來到這里,幾乎看不到有哪家是新建的房子,許多家房子的外墻皮都脫落了,斑斑駁駁,有的還能看見房架子露出的木頭。無疑,知青的住房是他們無法相比的,但畢竟不知道這房子是否牢固,況且那些土坯的性能又使人產生憂慮。細看房子使用的檁木,確實有些細弱,樹皮也殘留在上面。檁木與檁木之間,是更細弱的木段,用高粱秸稈編織的棚,鋪墊在它的上面,形成了微微向下的弧狀。 白天歡送的鑼鼓轉換為風雨的瞬間,似乎已經注定了身在這個夜晚的所有年輕人的命運,只是無法揣度風雨中遭遇泥濘的腳步能邁向何處?粗鴳以陬^頂上的一根根木頭,在暴雨聲中如此吃力的擔當,我忽然憂慮自己能否擔當起明天的命運。 那雨本不該下在離家的第一個夜里。那個夜應該有一輪明月掛在天上。望著月亮只會使人想家,想父母、想親人,無論如何去想,即使想出淚來,也絕不會是夜里聽雨聽出的心情。夜里的雨是帶著語言的,雨打在窗上,也像是接連發(fā)出的某種疑問,問這群年輕人從哪里來,為什么遠離家鄉(xiāng)選擇來到這里,能否喜歡土的味道和土里生長出的東西,甚至問我們是要落戶生根還是鍍鍍金便揚長而去。這樣的疑問當然顯得多余。 雨停了,最后剩下的清晰可數的檐滴,一字一字地非要把雨的所有心思訴完為止。也許是它的疑問有意撩撥了煩亂的心緒,在檐滴消失后本該歸于平靜的時刻,啜泣的聲音突然穿過分界墻的縫隙傳來,開始是一個人、兩個人,不一會兒是幾個人,而后便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效仿此聲,有的竟然嗚嗚地哭出聲來,給這驟雨初歇的夜帶來了一份難耐的凄楚。 “哭什么哭!趕緊睡覺!”在校時的老班長于言思當然成為知青點的點長,他忽地坐起來,沖著分界墻吼了一嗓子。這吼聲不但沒將女生們的哭聲壓住,反倒像徹底打開了開關,讓啜泣頓時都變?yōu)榉置鞯目蘼暎肿尶蘼暦糯罅藥妆兜囊袅。她們當然因為離家才有淚水,早上出發(fā)前,也是她們同送行的父母一道將淚珠掛在臉上。而男生們沒有流淚的,即使有也許流到肚子里,表面上還是無所畏懼的樣子。所以男生討厭哭聲,更討厭它穿越土坯縫隙的微光,帶著毫無顧忌的情緒,持續(xù)不斷地在耳邊響起。不知過了多久,屋子里開始沉寂下來,總算到了該入睡的時候。說來也怪,這沉寂卻讓腦海很快響起白天歡送的鑼鼓,掛在廣場大樓上的高音喇叭,似乎還在播放配樂詩朗誦——《西去列車的窗口》,還有剛剛上映的《閃閃的紅星》電影插曲——《紅星照我去戰(zhàn)斗》。 “哎喲——媽呀——”一聲尖細的哭叫如針一般猛烈地刺痛了男生的心臟,幾乎所有的人都驚坐起來!靶』!小花!”隔壁的女生大聲呼喊!霸趺椿厥?”“不好了!鄭小花打滾呢!渾身都是汗!”老班長立即招呼人:“走!找大隊,上醫(yī)院!” 赤腳醫(yī)生趕來后,并沒有診斷出鄭小花患了什么病,只是說病得不輕,趕快去公社衛(wèi)生院。鄭小花被幾名女生抬上已等候在房前的一輛畜力車,班長帶我和兩名女生陪同。趕車的社員剛搖晃一下鞭子,雨點卻又落了下來,便喊人取來幾件雨衣穿在身上。趕車人不太在乎雨,他只戴一頂草帽,不停地吆喝著拉車的牲畜。夜色漆黑,看不清是騾子還是馬。四個人將各自的雨衣用手撐起,鄭小花被罩在里面。她還在哭,哭聲還是像在屋子里那樣陣陣的尖細,只是車的猛烈顛簸把她發(fā)出的聲音切割得零零碎碎而又時斷時續(xù)。大約顛簸了四五里的路途,車突然停下了,趕車人跳下車向前走去,很快又轉身回來。他說河漲水了,車過不去。我們幾個人相互凝望著,焦急得不知道說什么,然后都把目光投向了斜臥在車中央的鄭小花。此時,她竟然停止了一路的哭聲,靜靜地環(huán)視圍坐她身邊的人,忽然坐起身來:“我不疼了,還是回去吧!”她說話的語氣舒緩,看來真的是解除了疼痛。車返回的途中,雨也停了。 知青點昏黃的煤油燈在暗夜里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跳動,一如我們忐忑而迷茫的心?欢蠢锷形慈急M的松樹枝發(fā)出噼啪的聲響,余火燃燒到未干的枝葉,哧哧的像有水珠滾落到火中。外面沒有一點風聲,仿佛整個世界都沉寂下來。所有的一切像是突然而來,又突然而去,留下的只是覆滿心頭的迷茫的霧靄。 此時,同學們已經睡了。我把疲憊的身體放平在土坯炕上,心頭的思潮卻難以平復,回想著夜里發(fā)生的事情,就像是剛剛過去的一場夢。而由雨水生發(fā)出的潮氣卻無孔不入地在我們整個生命里浸潤、彌漫開來,從此潮濕了我以后所有的歲月。 第一次看見太陽從林木稀疏的山頭升起,不知道這一天如何度過或將發(fā)生什么。 ……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