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反映沙利文的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觀點的代表作,對人際關系和人格成長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闡述。作者反對弗洛伊德的泛性論,認為人格是在人際關系中形成和發(fā)展的;并且認為人是一個充滿著能量的系統(tǒng),這種能量在性質上與物理學上的能量是一樣的。當個人的人際關系失衡時,能量就積累而導致緊張,而能量的轉化則可消除緊張。個人為了消除焦慮,會形成一種具有防御功能的自我覺知系統(tǒng)或一套衡量自己行為的標準即自我系統(tǒng)。作者提出,個體人格發(fā)展可以劃分為嬰兒期、童年期、少年期、前青年期、青年早期、青年晚期、成年期或成熟期等階段。作者還認為精神病治療專家應該是人際關系專家,要與患者形成良好的關系,要將疾病的緩解和治愈看作是人格的成長,精神病院本質上是人格成長學校,而不是人格缺陷者的治愈場所。
本書對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論進行了徹底的修正,在精神分析運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哈里.沙利文(1892—1949),美國著名精神病學家和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美國精神病學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人物”。先后在康奈爾大學和芝加哥醫(yī)學院學習,并獲醫(yī)學博士學位。1918—1922年間,他曾在陸軍醫(yī)療隊任軍醫(yī),同時供職于處理退伍軍人問題的聯(lián)邦政府機構。這段經歷使他獲得了多方面的臨床工作機會,并被政府正式承認為神經精神病學家。后在巴爾的摩和華盛頓特區(qū)私人醫(yī)院因成功治療了精神分裂癥而名聲大振。1936年創(chuàng)辦《精神醫(yī)學》雜志,以推廣他的精神病學的人際關系理論。他生前只出版過《現(xiàn)代精神病學的概念》一書,后來他的同事和學生陸續(xù)將其遺稿整理出版,包括《精神病學的人際關系理論》、《精神病學的咨談》、《精神病學的臨床研究》、《作為人的過程的精神分裂癥》、《精神醫(yī)學和社會科學的結合》和《個體的心理病理學》。
編者前言 /1
引 言 /5
第一部分 介紹性概念 /1
第一章 發(fā)展取向的意義 /3
第二章 定 義 /11
第三章 公 設 /26
第二部分 發(fā)展的新紀元 /39
第四章 嬰兒期:人之初 /41
第五章 嬰兒期:動力機制的概念——第一部分 /51
第六章 嬰兒期:動力機制的概念——第二部分 /73
第七章 嬰兒期:人際情境 /87
第八章 作為一個人的嬰兒 /105
第九章 學習:經驗的組織 /116 編者前言 /1
引 言 /5
第一部分 介紹性概念 /1
第一章 發(fā)展取向的意義 /3
第二章 定 義 /11
第三章 公 設 /26
第二部分 發(fā)展的新紀元 /39
第四章 嬰兒期:人之初 /41
第五章 嬰兒期:動力機制的概念——第一部分 /51
第六章 嬰兒期:動力機制的概念——第二部分 /73
第七章 嬰兒期:人際情境 /87
第八章 作為一個人的嬰兒 /105
第九章 學習:經驗的組織 /116
第十章 自我系統(tǒng)的起始 /122
第十一章 從嬰兒期向童年期過渡:言語獲得 /132
第十二章 童年期 /143
第十三章 惡意、憎恨和隔離技術 /154
第十四章 從童年期進入少年時代 /164
第十五章 少年時代 /172
第十六章 前青年期 /186
第十七章 青年早期 /200
第十八章 青年晚期 /227
第三部分 不適當?shù)呐c不合宜的人際關系模式 /239
第十九章 精神疾病的早期表現(xiàn):精神分裂性和精神分裂癥 /241
第二十章 睡眠、夢和神話 /254 第二十一章 精神疾病的后期表現(xiàn):類偏執(zhí)狂和偏執(zhí)狂 /267
第四部分 走向一種大眾精神病學 /283
第二十二章 走向一種大眾精神病學 /285
有些精神病學家在那些非常容易教授精神病學的領域里受過大量的訓練;也就是說,在描述那些在生活中遭遇巨大困難,以至于其情況對大家來說十分清楚之人的領域里受過大量的訓練(這樣的描述就好像這些人猶如博物館里的展品一樣)。這就是精神障礙(mental disorders)的精神病學;人們通過描述性精神病學而習得的關于精神障礙的知識不是非常有意義的。當然,它為精神病學家提供了謀生的正當性;而精神病學家之所以感到很有價值,是因為他知道這些尚未了解的存在在繼后的日子里將會傾向于成為什么樣子。如果患者確實努力向好的方向轉變,那么每個人都會非常高興,以至于沒有人會花時間去譴責精神病醫(yī)生在預后時所犯的錯誤。
但是,我正在談論的這種精神病學試圖解釋嚴重的精神障礙;而且,總的說來,它還在生活中具有某種用處。如何傳達這種特定的精神病學理論,多年來一直令我困擾和迷惑,最終,我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即唯一的方法是采取發(fā)展的路線。換句話說,如果我們非常仔細地考慮每一個人在實足年齡上到了成年期時會變成什么模樣,那么,我們很可能就可以了解大量關于生活很可能是什么樣子,以及生活中的困難這些方面的東西。這種教學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它需要一批頗具天賦的研究人員進行合作研究,包括我在華盛頓地區(qū)和紐約地區(qū)的一些非常杰出的同事,他們在我試圖教授的那種精神病學的一個核心理論闡釋方面,達成了一致的意見。
在理解我正試圖說的東西時,你們必須放棄這樣的觀念,即這是你們一直以來都知道的某種東西,只不過碰巧由我給予了妥善的闡釋或特別的闡釋而已。我們實際上遇到了人類表現(xiàn)中最為困難的一個問題——不是以獨特的個體的我(individual me)為基礎(這種個體的我也許是一個人最有價值的財產),而是以個體的共同人性(common humanity)為基礎,來組織有關自己和他人的思想。
簡言之,我將通過檢驗一個接一個的假設來繼續(xù)我的論述,選擇那些目前可得到的最好的理論闡釋,來解釋有機體如何從出生時的動物狀態(tài)變成一個人——與動物迥然不同的某種東西;并解釋一種非常具有天賦的動物——這種具有天賦的動物始終存在著,但無法對其加以界定,因為它一直處于不斷的轉化之中——是如何從生命的早期起,一步一步地在他人的影響下,而且僅僅是為了與他人以某種社會組織的形式生活在一起的目的而產生這種轉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