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傳》以狄更斯的去世開篇,又以其去世結尾,帶領讀者走過了狄更斯生命的那一個圈,和狄更斯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躊躇滿志、一起心神。作者展現(xiàn)了其引起讀者感情共鳴的超凡能力,讀罷最后一章,你會和坐在倫敦環(huán)球劇場的凱瑟琳?狄更斯一樣悲不自勝,心仿佛隨著狄更斯一起跌入了無盡的黑暗。但此時站在這個圈的起點和終點之上,你能更加深刻地領悟狄更斯作品的偉大之處。
他為弱勢群體代言,追求社會正義,用大量的文學作品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和夢想。他是文壇巨匠,是偉大的幽默家,更是文學史上偉大的革新家。他是2014年英國BBC最具影響力作家民意調(diào)查中獲得票數(shù)最多的一位!鹅F都孤兒》、《老古玩店》、《大衛(wèi)?科波菲爾》、《董貝父子》、《荒涼山莊》、《艱難時世》、《雙城記》、《遠大前程》……他的作品影響深遠,百年之后的今天,仍然毫不遜色。
“..只要有深刻的洞察力,就可以發(fā)現(xiàn),在最深處是一些慘不忍睹
的昏暗、致命、無言的成分,而躲藏在太陽般耀眼光輝下的,則是死亡
本身的各種成分!
—托馬斯·卡萊爾如是評價查爾斯·狄更斯
“要記住,你所聽到的故事都具有三重性:敘事者的加工,聽者的再
加工,以及故事里的逝者對前兩者的隱瞞!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
“伊波利特·基里洛維奇選擇了依據(jù)歷史發(fā)展敘事的形式,所有表達
欲強烈的演講者都偏愛這種形式,因為其局限性恰好能抑制自己滔滔不
絕的辭令。” “..只要有深刻的洞察力,就可以發(fā)現(xiàn),在最深處是一些慘不忍睹
的昏暗、致命、無言的成分,而躲藏在太陽般耀眼光輝下的,則是死亡
本身的各種成分!
—托馬斯·卡萊爾如是評價查爾斯·狄更斯
“要記住,你所聽到的故事都具有三重性:敘事者的加工,聽者的再
加工,以及故事里的逝者對前兩者的隱瞞!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
“伊波利特·基里洛維奇選擇了依據(jù)歷史發(fā)展敘事的形式,所有表達
欲強烈的演講者都偏愛這種形式,因為其局限性恰好能抑制自己滔滔不
絕的辭令!
—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
查爾斯·狄更斯永遠地閉上了雙眼。他躺在蓋茨山莊飯廳里一張窄窄的綠色
沙發(fā)上—但對于已經(jīng)瘦得不成樣子的他,還是綽綽有余的。他第一次見到這座
山莊時還是個小孩子a,但現(xiàn)在他就在這里離開了人世。父親曾對他說可以把它當
a狄更斯第一次見到這幢房子是在1821年,當時他才9歲,他父親跟他說,如果他夠勤奮的話,有朝
一日就可以擁有這所房子或者類似的一所房子。
作自己的奮斗目標;父親對他人生的影響非常大。而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離開了人世。按
照當時的習俗,應當合上百葉窗和窗簾,讓遺體在最終下葬之前籠罩在黑暗中;
不過在蓋茨山莊的飯廳里,窗簾卻拉到了兩側,六月天明媚的陽光灑進來,照得
屋子里一面面大鏡子閃閃發(fā)光。他身邊的家人知道他喜歡光明,需要光亮;而且
他們也明白,維多利亞時代晚期(那一年作自己的奮斗目標;父親對他人生的影響非常大。而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離開了人世。按
照當時的習俗,應當合上百葉窗和窗簾,讓遺體在最終下葬之前籠罩在黑暗中;
不過在蓋茨山莊的飯廳里,窗簾卻拉到了兩側,六月天明媚的陽光灑進來,照得
屋子里一面面大鏡子閃閃發(fā)光。他身邊的家人知道他喜歡光明,需要光亮;而且
他們也明白,維多利亞時代晚期(那一年是1870年)的陰郁沉悶之氣一點兒也沒
影響到他。
記錄了他人生歷程的那一道道皺紋都在死亡的寂靜中淡去。他年紀并不
大—享年五十八歲—但那張斑駁而疲憊的臉上已經(jīng)有了過早衰老的跡象;據(jù)
說,隨著年歲增長,他看上去“樣子很尖刻”。但現(xiàn)在所有這些都不見了,女兒凱
蒂看著他躺在沙發(fā)上閉眼休息,并在他的臉上再一次看到了“美麗和哀婉”的神
情。這就是他在小說里一次又一次描寫到的那個“遺忘已久”的神情。他在《霧
都孤兒》中就描寫過這種“遺忘已久的熟睡嬰兒般的表情”再次出現(xiàn)在逝者臉上,
在這部小說里,他還將“尸體僵硬的面孔和孩子安靜的睡容”聯(lián)系了起來。漢普
雷老爺?shù)乃酪灿幸环N“如此不可思議且無法定義的年輕感”。這是他筆下威廉·杜
麗死時臉上的神情;這是他在巴黎停尸間陳列的一具具尸體上看到的表情。這種
死亡和新生之間的聯(lián)系一直縈繞在他心頭:沉睡、憩息、死亡、新生、純真、遺
忘,這些詞匯構成了一個圓圈,將他帶回了起點。就在這里,在蓋茨山莊,這個
離他小時候生活過的小鎮(zhèn)很近的地方,父親曾經(jīng)帶他參觀過的地方;這個圈就在
這里畫圓滿了。
彼得?阿克羅伊德(Peter Ackroyd,1949 —),當代英國文壇成就斐然的小說家、傳記作家和詩人,1949年生于倫敦,先后就讀于劍橋和耶魯。22歲在耶魯求學期間就完成了《新文化札記》(Notes for a New Culture: An Essay on Modernism),并于1976年正式出版。曾任《旁觀者》(The Spectator)文學編輯多年,亦曾擔任《泰晤士報》(The Times)首席書評家,1984年入選英國皇家文學學會成員。2003年,他因?qū)τ膶W所做出的杰出貢獻而獲得第三級英國爵位的頭銜(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常略作CBE)。2006年成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又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或美國文理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常略作AAAS)的外籍榮譽院士。
其詩歌、小說、傳記等,曾榮獲毛姆獎(Somerset Maugham Award)、惠特布雷德小說獎( Whitbread Novel Award )、《衛(wèi)報》小說獎(Guardian Fiction Prize)等各項大獎。其中《艾略特傳》(T. S. Eliot,1984)曾獲惠特布雷德傳記獎(Whitbread Biography Award)和海涅曼圖書獎(Heinemann Award),《倫敦傳》(London: The Biography,2000)是一部很有影響力的城市史,曾獲南岸秀年度文學獎(South Bank Show Annual Award for Literature)。
查爾斯·狄更斯生于1812年2月7日,那是勝利的一年,也是艱苦的一年。在
樸茨茅斯市郊一個稱作新鎮(zhèn)或邁爾恩德的地方,狄更斯在二樓一間小臥室里呱呱
墜地。他的父親約翰·狄更斯在樸茨茅斯的海軍軍需處任職。據(jù)說他的母親伊麗
莎白自稱在他出生前一晚還出去參加舞會;但是那天晚上并沒有任何舞會的記錄,
這很可能是有關這位偉大作家誕生和成長的眾多杜撰逸事之一。他出生的那一天
是星期五,與他小說里年輕的主人公大衛(wèi)·科波菲爾的生日是同一天,而且從此
以后星期五對他來說成了一個帶有吉兆的日子。至于他是否和小說主人公一樣出
生在午夜之前漲潮之時,沒有任何記錄可以查證;但他和自己筆下的虛構角色之
間一直存在著一種不尋常的聯(lián)系。他曾在一次紀念莎士比亞誕辰的演講中說道:
“今天我們相聚在一起,為一大群栩栩如生的男男女女慶生,這些人將永遠活著,
并且比我們周圍這些有肉身的男男女女更具現(xiàn)實性……”此時此刻他想到了哈姆
雷特和李爾王,想到了麥克白和普洛斯彼羅,但是在樸茨茅斯這間朝海的小臥室
里,在一名外科醫(yī)生和一名護士的見證下,佩克斯尼夫和斯克魯奇,奧利佛·退
斯特和薩莉·甘潑,塞繆爾·匹克威克和尼古拉斯·尼克爾貝,皮普和大衛(wèi)·科
波菲爾,赫薇香小姐和小奈爾a,小扒手道奇和瓦克福德·斯奎爾斯b,托馬斯·葛
a這些都是狄更斯小說中的人物。但已有的中文版本可能譯得不盡一致,如斯克魯奇(Scrooge)在
吳鈞陶先生《圣誕頌歌》的譯本中就譯作“私刻魯擠”,旨在體現(xiàn)狄更斯在選用這一名字時的用意,因
為這個英文單詞含有“擠榨、吝嗇”之意,而狄更斯小說的很多人物和機構的名字都是本著這樣的初
衷取出來的,又如斯奎爾斯(Squeers)也含有“擠榨”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