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文叢·尋根話語:民族敘事與現代性》中所論述的對象涉及眾多富有個性的作家,更鋪展至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創(chuàng)作文本,這本就不是容易和可以歸類概括的事,簡單的歸類是不負責任,而負責任的歸類顯然又吃力不討好。這些贅言旨在表明,這部書的寫作,既不是作家論,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文學流派論,更大意義上是基于筆者對一段文學史的描述與理解,并試圖盡力從自己的視角,對這一段文學史所提交的問題給予理解及定位。
《海峽文叢·尋根話語:民族敘事與現代性》包括三個部分。第一、二、三章是《海峽文叢·尋根話語:民族敘事與現代性》的“問題史”部分,旨在發(fā)現尋根話語發(fā)生、發(fā)展的線索,還原尋根話語發(fā)生的社會歷史語境,展開尋根話語的主要觀點和相關的論爭,為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論述提供一個基本的“問題”語境。
林秀琴,文學博士,福建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福建論壇》雜志社文化編輯。主要從事文藝理論研究、文學評論、文化產業(yè)研究。在《文藝評論》、《當代作家評論》、《東南學術》、《人文雜志》、《學術界》、《東岳論叢》等刊物發(fā)表論文20余篇。
緒論
第一章 尋根話語的發(fā)生
一、暗流
二、緣起
三、語境
第二章 觀念
一、根、文化與民族性
二、文化的“邊緣”
三、文化的“結構”
四、“斷裂”與“重鑄”
五、文化的歧義或辨析
第三章 論爭
第四章 “民族國家文學”話語
一、主體
二、民族、國家和“民族寓言”
第五章 民族文化認同的世界語境
一、“世界”的到來
二、全球化、文化霸權和認同危機
三、影響的焦慮
第六章 民族主體性的建構
一、根:被暗喻的民族
二、失落的民族主體性及其重構
第七章 敘事與修辭
一、“無父”之慮
二、“鄉(xiāng)土”意象
三、“歷史”敘事
四、“語言”之維
第八章 反思的現代性
一、反思的現代性及其可能
二、現代性話語的維度
……
第九章 “城市/鄉(xiāng)土”敘事
第十章 歷史和倫理
第十一章 啟蒙和審美
第十二章 可選擇的現代性
第十三章 結語或問題
附錄 民族、本土、傳統(tǒng)與文化重建——臺灣鄉(xiāng)土文學話語和尋根話語比較
參考文獻
后記
這顯然是一場智慧的博弈,人們必須在民族與世界、傳統(tǒng)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點,這既關系到中國當代的文化發(fā)展和文學實踐,更關系到中國當下正在推進的現代化與現代性運動。如果說,現代化與現代性運動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那么,西方工業(yè)文明的破產提醒我們需要對現代化與現代性運動持以更審慎的立場。如果說對于第三世界國家來說,現代化與現代性歷史實踐的選擇是勢在必行,那么我們也應該適度冷卻對現代化與現代性工程的激情想象,緩沖對現代化與現代性工程的盲目沖動,對現代性的矛盾懷有清醒的認識,從而更審慎地實踐現代化與現代性工程。這個時候,尋根話語試圖從傳統(tǒng)、民族這些本土的文化因子中尋找制約或調和現代性矛盾的力量,尋根話語重新賦予原始文化、地域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邊緣的、民間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形式以民族文化個性的意義,重新整理了民族的傳統(tǒng)價值體系,重新發(fā)現了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深遠魅力。這些工作使中國的民族文化重新有了向心力和自信心。尋根話語同時確立了這種認識:首先,在全球化語境下,民族文化的同一性和民族的主體性是進入世界花名冊的個性標簽,通過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尋找、挖掘與再造,通過現代意識的引渡與燭照,重建民族文化認同和民族主體性;其次,在現代化進程中,通過民族、傳統(tǒng)和本土等文化資源的現代再生,通過對民族文化資源的審美回歸,提供對實用工具理性和市場經濟利益原則的有效遏制,樹立一種更為完善的社會發(fā)展價值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