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科學 信仰:探索的軌跡》是我?guī)资陙碛嘘P哲學、科學和信仰問題思考的結果。在此過程中,我曾主持并完成了國家教委“七五”重點課題“西方現代唯物主義”研究;隨后又應邀參與中國社科院“新宗教運動和科學哲學”課題研究,負責撰寫科學哲學部分。這兩項研究的成果均已先后出版,即《哲學與科學》①與《現代迷信分析》的下篇《科學與信仰》②。現在這本書也可以看作上述兩項課題研究的副篇和續(xù)篇。
作為一名哲學教師,我長期主講西方哲學史和科學哲學兩門課程。在我看來,為科學辯護,為科學文化搖旗吶喊,鳴鑼開道是哲學的天職。這就是本書論述的宗旨和主題。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哲學 科學 信仰:探索的軌跡》:
導論:從獨斷論到現代科學理性
一、馬克思和休謨
為什么科學需要辯護?為什么科學文化還需要高聲吶喊?這并不是什么深奧的理論問題,而是振興中華文化的現實需要。三十多年前,改革開放之初,面對思想僵化的重重障礙,沖破獨斷論思維方式獨斷論即通常所說的一言堂,是信仰主義特有的一種思維方式。它推崇信仰,貶低理性。其典型論斷見德爾都良Tertullianus,約公元160~222年,基督教第一位拉丁教會神父,神學家《論基督教的肉身》第五章:“上帝之子死了,雖然是不合理的,但卻是可信的;埋葬后又復活了,雖然是不可能的,但卻是肯定的!币驗椴缓侠怼⒉豢赡,所以信仰;或,不可理喻,唯有信仰。這就是信仰主義的邏輯,即獨斷論的思維方式的嚴重束縛,是哲學和科學的共同任務。1979年發(fā)表的《論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歷史進步作用》和《愛因斯坦與斯賓諾莎》兩篇論文就是直接為此而寫作的。
前者針對的是前蘇聯(lián)流行的“德國古典哲學是對法國唯物論的貴族反動”的教條,后者針對的是否認現代科學家的哲學貢獻的錯誤論斷。思想解放的序幕一旦開啟,就浩浩蕩蕩,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我為自己有幸曾積極投身于科學和哲學思想解放的洪流感到欣慰和自豪。
這里,值得略為談一下馬克思和休謨。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