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shù)文化名著文庫——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中下)新
定 價:140 元
- 作者:呂思勉 著
- 出版時間:2014/6/1
- ISBN:9787206094996
- 出 版 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K241
- 頁碼:1088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K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中下冊)》,本書共分為二十章, 主要內(nèi)容包括: 總論 ; 隋室興亡 ; 唐之初盛 ; 武韋之亂 ; 開元天寶治亂 ; 安史亂后形勢 ; 德宗事跡等。
總序
在幾十年學習和研究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過程中,我一直對中國近現(xiàn)代的思想文化學術(shù)史頗感興趣。尤其是在1995年至1996年我和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知名教授杜文君老師一起撰著《中國現(xiàn)代文化志》一書時,更是對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文化學術(shù)史進行了認真的梳理和研究。由此,我對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文化學術(shù)史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尤其是那些文化泰斗、學術(shù)大師、扛鼎巨著、思想流派、異說紛爭等,更令我銘刻在心,縈繞于懷。直到今天,每每回想起那段英英厲厲、千唱萬和的歷史,仍然是激動不已。
從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是中國歷史上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zhuǎn)變?yōu)樾旅裰髦髁x革命,并逐步取得革命勝利的時期。前后兩次歷史性的開國,前者結(jié)束了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后者標志“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其間38年,是中國社會逐步實現(xiàn)由舊到新的轉(zhuǎn)變時期,與該時期社會經(jīng)濟、政治的變革相適應(yīng),中國文化也在古今中西文化的沖突、反思、融合中變革著、發(fā)展著:社會文化的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在更新,西方文化被大量引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適應(yīng)時代變革而被重新闡揚;一些原有學科的內(nèi)容、體系在變革,許多新的部門文化紛紛興起;出版了近十萬種圖書和無以計數(shù)的出版物,其中有不少革故鼎新、出類拔萃之作;中等以上學校培養(yǎng)了近五百萬名學生,產(chǎn)生了一大批享譽海內(nèi)外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經(jīng)濟學家:教育家、科學家,等等。這一時期在文化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zhuǎn)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yīng)當完結(jié)了”。
現(xiàn)代中國社會的經(jīng)濟和政治,是現(xiàn)代思想文化的源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當時中國的根本國情,制約著現(xiàn)代中國文化的主題、結(jié)構(gòu)、性質(zhì)、內(nèi)容和特征。 “沒有資本主義經(jīng)濟,沒有資產(chǎn)階級、小資產(chǎn)階級和無產(chǎn)階級,沒有這些階級的政治力量,所謂新的觀念形態(tài),所謂新文化,是無從發(fā)生的。”但是從思想文化的相對獨立性的角度來考察,中國現(xiàn)代文化是從古代的、近代的文化發(fā)展演變而來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本精神的演變,近代中西文化的沖突與融合,社會文化結(jié)構(gòu)的變化,以及知識分子群體的歷史走向等,都對現(xiàn)代中國文化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重要的影響。
縱觀20世紀初年至1949年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歷史,一般以五四運動為界分為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五四”以前,中國文化的基本狀況是,由甲午戰(zhàn)爭后起始的資產(chǎn)階級文化運動已經(jīng)開展起來,資產(chǎn)階級新的文化體系逐漸形成,進化論、天賦人權(quán)論和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思想成為新文化各個領(lǐng)域的指導思想,而新文化領(lǐng)域各部門也都為宣傳民主、自由、平等服務(wù)。這時,文化戰(zhàn)線上主要是資產(chǎn)階級新文化與封建主義舊文化的斗爭,學校與科舉之爭、新學與舊學之爭、西學與中學之爭都帶有這種性質(zhì)。資產(chǎn)階級在領(lǐng)導文化變革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為中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能夠站在時代前列、代表中華民族“講話”、 “吶喊”的思想家?墒牵麄儫o力戰(zhàn)勝帝國主義文化和中國封建文化的反動同盟:中國資產(chǎn)階級文化革命同其政治革命一樣,始終未能徹底完成。
……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隋室興亡
第一節(jié) 文帝內(nèi)治
第二節(jié) 文帝外攘
第三節(jié) 煬帝奪宗
第四節(jié) 煬帝荒淫
第五節(jié) 煬帝事四夷
第六節(jié) 隋末之亂上
第七節(jié) 隋末之亂下
第三章 唐之初盛
第一節(jié) 高祖太宗之治
第二節(jié) 唐初武功一
第三節(jié) 唐初武功二
第四節(jié) 唐初武功三
第五節(jié) 唐初武功四
第六節(jié) 唐初武功五
第七節(jié) 唐初武功六
第四章 武韋之亂
第一節(jié) 高宗之立
第二節(jié) 武后得政代唐
第三節(jié) 武后政治
第四節(jié) 高宗武后時外患
第五節(jié) 中宗復位
第六節(jié) 韋后亂政
第七節(jié) 玄宗之立
第五章 開元天寶治亂
第一節(jié) 玄宗政治
第二節(jié) 開天邊事一
第三節(jié) 開天邊事二
第四節(jié) 開天邊事三
第五節(jié) 開天邊事四
第六節(jié) 開天邊事五
第七節(jié) 安史之亂上
第八節(jié) 安史之亂下
第六章 安史亂后形勢
第一節(jié) 代宗之立
第二節(jié) 吐蕃回紇之患
第三節(jié) 藩鎮(zhèn)及內(nèi)亂
第四節(jié) 代宗政治
第七章 德宗事跡
第一節(jié) 德宗初政
第二節(jié) 東方藩鎮(zhèn)之變
第三節(jié) 涇師之變
第四節(jié) 興元后藩鎮(zhèn)起伏
第五節(jié) 貞元后邊患
第六節(jié) 貞元朝局
第八章 順憲穆敬四朝事跡
第一節(jié) 順宗謀誅宦官
第二節(jié) 憲宗時藩鎮(zhèn)叛服
第三節(jié) 元和朝局
第四節(jié) 穆宗時藩鎮(zhèn)叛服
第五節(jié) 穆敬荒淫
第九章 文武宣三朝事跡
第一節(jié) 甘露之變
第二節(jié) 武宣朝局
第三節(jié) 文武宣三朝藩鎮(zhèn)叛服
第四節(jié) 回紇之亡
第五節(jié) 吐蕃衰亂
第十章 唐室亂亡上
第一節(jié) 懿僖荒淫
第二節(jié) 中葉后南蠻之患
第三節(jié) 懿僖時之內(nèi)亂上
第四節(jié) 懿僖時之內(nèi)亂中
第五節(jié) 懿僖時之內(nèi)亂下
第六節(jié) 僖宗再播遷
第十一章 唐室亂亡下
第一節(jié) 昭宗征河東
第二節(jié) 河東與鄰岐華之爭
第三節(jié) 岐汴之爭
第四節(jié) 梁太祖代唐
第五節(jié) 唐末割據(jù)上
第六節(jié) 唐末割據(jù)下
第十二章 唐中葉后四裔情形
第一節(jié) 東北諸國
第二節(jié) 南方諸國
第三節(jié) 西北諸國
第十三章 隋唐五代社會組織
第一節(jié) 婚制
第二節(jié) 族制
第三節(jié) 人口
第四節(jié) 人民移徙
第五節(jié) 風俗
第十四章 隋唐五代社會等級
第一節(jié) 門閥
第二節(jié) 豪強游俠
第三節(jié) 奴婢
第十五章 隋唐五代人民生計
第一節(jié) 物價工資資產(chǎn)
第二節(jié) 地權(quán)
第三節(jié) 侈靡之俗
第四節(jié) 官私振貸
第十六章 隋唐五代時實業(yè)
第一節(jié) 農(nóng)業(yè)
第二節(jié) 工業(yè)
第三節(jié) 商業(yè)
第四節(jié) 錢幣上
第五節(jié) 錢幣下
第十七章 隋唐五代人民生活
第一節(jié) 飲食
第二節(jié) 食儲漕運糴糶
第三節(jié) 服飾
第四節(jié) 宮室
第五節(jié) 葬埋
第六節(jié) 交通
第十八章 隋唐五代政治制度
第一節(jié) 政體
第二節(jié) 封建
第三節(jié) 官制上
第四節(jié) 官制下
第五節(jié) 選舉上
第六節(jié) 選舉下
第七節(jié) 賦稅上
第八節(jié) 賦稅下
第九節(jié) 兵制
第十節(jié) 刑制
第十九章 隋唐五代學術(shù)
第一節(jié) 學校
第二節(jié) 文字
第三節(jié) 儒玄佛思想轉(zhuǎn)移
第四節(jié) 史學
第五節(jié) 文學美術(shù)
第六節(jié) 自然科學
第七節(jié) 經(jīng)籍
第二十章 隋唐五代宗教
第一節(jié) 諸教情狀
第二節(jié) 限制宗教政令
第三節(jié) 雜迷信
第六節(jié) 開天邊事五
唐初,黔、瀘、戎、巂諸州,同為西南控扼要地,而姚州深入其阻,所系尤重。見第三章第七節(jié)。《舊書.本紀》:高宗麟德元年五月,于昆明之弄棟川置姚州都督府,蓋中間嘗廢罷也。自高宗用兵之后,中宗神龍三年,侍御史唐九征又嘗出兵討擊叛蠻,于其處勒石紀功焉!杜f書.本紀》!杜f書·張柬之傳》:神功初,出為合州刺史,今四川合川縣。尋轉(zhuǎn)蜀州。舊例,每歲差兵募五百人往姚州鎮(zhèn)守。柬之表論其弊日:“姚州哀牢舊國,漢置永昌郡以統(tǒng)理之。收其鹽、布、氈、罽之稅,以利中土。其國西通大秦,南通交趾,奇珍異寶,進貢歲時不闕。劉備據(jù)有巴、蜀,嘗以甲兵不充。及備死,諸葛亮五月渡瀘,收其金、銀、鹽、布,以益軍儲;使張伯岐選其勁卒搜兵,以增武備。搜同叟,乃民族之名,亦即寅字之異譯,說見《秦漢史》第九章第四節(jié)。故《蜀志》稱自亮南征之后,國以富饒,甲兵充足。今鹽、布之稅不供;珍奇之貢不入;戈戟之用,不實于戎行;寶貨之資,不輸于大國;而空竭府庫,驅(qū)率平人,受役蠻夷,肝腦涂地,臣竊為國家惜之。往者諸葛亮破南中,使其渠帥自相統(tǒng)領(lǐng),不置漢官,亦不留兵鎮(zhèn)守,人問其故。亮言置官、留兵,有三不易。大意以置官夷漢雜居,猜嫌必起。留兵運糧,為患更重。忽若反叛,勞費更多。但粗設(shè)紀綱,自然安定。竊以此策,妙得羈縻之術(shù)。今姚府所置之官,既無安邊靜寇之心,又無且縱且禽之技。惟知詭謀狡算,恣情割剝;貪叨劫掠,積以為常;扇動酋渠,遣成朋黨;折支諂笑,取媚蠻夷;拜跪趨伏,無復慚恥;提挈子弟,嘯引兇愚;聚會蒲博,一擲累萬。劍南逋逃,中原亡命,有二千余戶,見散在彼州,專以掠奪為業(yè)。姚州本龍朔中武陵縣主簿石子仁奏置。武陵縣,在今湖北竹溪縣東。之后,長史李孝讓、辛文協(xié),并為群蠻所殺。前朝遣郎將趙武貴討擊,貴及蜀兵,應(yīng)時破敗,噍類無遺。又使將軍李義總等往征,郎將劉惠基在陳戰(zhàn)死。其州乃廢。垂拱四年,蠻郎將王善寶、昆州刺史爨乾福昆州見第二章第二節(jié)。又請置州。奏言所有課稅,自出姚府管內(nèi),更不勞擾蜀中。及置州后,錄事參軍李棱為蠻所殺。延載中,司馬成琛奏請于瀘南置鎮(zhèn)七所,遣蜀兵防守。自此蜀中騷擾,于今不息。且姚府總管五十七州,巨猾游客,不可勝數(shù)。國家設(shè)官分職,本以化俗防奸,無恥無厭,狼籍至此。今不問夷夏,負罪并深。見道路劫殺,不能禁止,恐一旦驚擾,為患轉(zhuǎn)大。伏乞省罷姚州,使隸巂府。歲時朝覲,同之蕃國。亦廢瀘南諸鎮(zhèn),于瀘北置關(guān)。百姓自非奉使入蕃,不許交通往來。增巂府兵,選擇清良宰牧,以統(tǒng)理之。臣愚,將為穩(wěn)便。”讀此,可見貪吏、莠民,與外族不肖之徒,互相勾結(jié),以刻剝土人,疲敝中國之狀。歷代新開之地,同化其民甚難,如西南至今未競其功。往往叛亂時起,終至離逖;虮穗x中國而自立,或中國不能維持而卒棄之。職此之由,更觀近代歐人之開拓南洋、美洲,而嘆人類之罪惡,今古同符,東西一轍也。惜乎此等罪惡,見侮奪者莫能言,侮奪人者不肯言,傳于世者甚少耳。然據(jù)一端以推想其余,亦可以見其概矣。唐是時開拓所及者,為今云南之東境及北境。高宗時,吐蕃臣西洱河蠻,其勢力始與中國交會。睿宗即位,攝監(jiān)察御史李知古請發(fā)兵擊之。蠻既降附,又請筑城征稅。睿宗令發(fā)劍南兵往。知古又欲因是誅其豪杰,沒其子女為奴婢。蠻眾恐懼,其酋傍名,乃引吐蕃攻殺知古,斷其尸以祭天。姚、諾路歷年不通。《舊書·徐堅傳》、《吐蕃傳》。西南情勢,岌岌可危矣。然吐蕃距云南遠,亦不易深入,于是南詔興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