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言雅音論昆曲》中于對昆曲音樂性、演唱的審美傳統(tǒng)的研究以及曲唱理論的梳理,此外還從凈末丑等腳色的演變、劇本的當代改編和昆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建幾個方面探討昆曲該如何傳承、保護和發(fā)展。《長言雅音論昆曲》在昆曲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關注的今天有特別的意義,對喜愛昆曲的讀者來說,提供了一個學習與思索的空間問。
作者是香港著名的學者和文學評論家,曾任《漢聲》和《明報月刊》等雜志主編,_十余年中沉迷于昆曲的欣賞、習唱及研究,近年來更參與昆劇的創(chuàng)編、舞臺制作和推廣,2004年他參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公演引發(fā)了相當?shù)姆错懀。一批年輕人喜歡上昆曲。
大學本科修戲曲史的時候,在文獻上讀到關于昆曲演唱的描述:“今又有昆山(腔)……一字之長,延至數(shù)息!保櫰鹪犊妥樥Z·戲劇》)又說:“當是時……魏良輔轉喉押調,度為新聲……跌換巧掇,恒以深邈助其凄淚。”(余懷《寄暢園聞歌記》)“甚矣!吳音之微而婉,易以移情而動魄者也!保ㄅ酥恪稊⑶罚┬南蛲,但怎樣唱法,只能想象。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有機會聽到許多清曲家及優(yōu)秀演員的演唱,果真如文獻所述。乃為之著迷。并不自量力,以不惑之年學唱,至今二十余載矣,仍樂此不疲,難怪友人以“沉迷聲色”四字相責。
昆曲演唱藝術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是因為有大量文人參與了聲腔的改造及唱法的研究,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經(jīng)驗和理論文獻。這些文化遺產,可以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漢語作曲及聲樂理論——從審美到演唱,而其淵源,可上溯至《詩經(jīng)》時代。事實上,歷代音樂家及文人對此都有過不同程度的探討和貢獻。但就演唱的技術層面而言,元、明、清三代,由于曲唱活動的盛行,體驗豐富,成果尤為驕人。我自習唱昆曲,開始注意前人留下的寶藏,并想用較宏觀角度作系統(tǒng)性的整理,希望可應用于今日的曲唱。本集所收論文,有一大部分是這方面的探討。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注意到音樂和語言的關系,并作了簡明的原理性論述。如《尚書·虞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本桶亚樗寂c語言,語言與歌聲,歌聲與樂律的相連性,都講得清清楚楚,成為后世作曲與演唱的金科玉律;其具體的應用與理論的發(fā)展完成,更是歷代音樂家努力的方向。在西方則要到18世紀末,有關語言與音樂關系的論述才引起注意,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音樂學(musicalogy)的興起,方成為熱門話題。
古兆申(1945~),筆名古蒼梧。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文學碩上。香港大學哲學博士。早年活躍文壇,曾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及赴法國進修現(xiàn)代文學。曾任臺灣《漢聲》雜志主編、香港《明報月刊》總編輯、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學術總監(jiān)。近年致力昆曲研究及推廣,曾任香港大學昆曲研究項目研究員,為浙江昆劇院改編《牡丹亭》、《暗箭記》及為上海昆劇團改編《蝴蝶夢》,著有昆曲美學論文多種,F(xiàn)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講師。
自序
“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昆曲演唱的審美觀
徐大椿的曲唱理論
昆曲曲音的當代探討
曲音理論的形成
曲唱的秘密
中國音樂的美國辯護士——樂維思
《牡丹亭》的凈、末、丑
昆劇劇本的改編與求變自存
昆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建;青春版《牡丹亭》的珍貴經(jīng)驗
我們需要阿甲這樣的戲曲編導
三、守衛(wèi)曲音就是保護曲唱遺產
從上面各家的論述,可知曲音在當代的應用,與其在草創(chuàng)期的策略已有很大的差別。在今天,南北曲已不是當時所說的“時曲”,而是經(jīng)幾百年發(fā)展形成的“古曲”;曲音的應用策略重點不應再是“雅音”或“通四!,而是其有關藝術遺產的保存與繼續(xù)累積。換言之,如何保存曲唱藝術的聲腔之美,才是考慮的首要。
在文獻上保存最多曲譜的《九官大成南北詞官譜》收南北曲共四千四百六十六曲。這幾千首南北曲的唱腔,都是依據(jù)由傳統(tǒng)曲音(主要是由《韻學驪珠》所代表的明清曲音)所形成的格律而編制的。這些曲作,雖標明了工尺、板眼,分別正襯,詳舉曲牌體式,卻仍然要通過實際演唱體現(xiàn)它的音樂效果,把口法、腔格的轉音之妙加以發(fā)揮,才算是整個曲唱遺產的承傳?梢韵胂螅绻卯敶钠胀ㄔ拋硌莩@些南北曲,在審美價值上,一定會大打折扣。
舉例來說:普通話沒有入聲字,而南曲曲音保留入聲,南曲人聲字的“斷腔”口法和節(jié)奏,普通話就唱不來;普通話并無南、北音字讀之異,曲音針對南北曲調不同而有之,用普通話音唱曲,不但字不應調,也無法體現(xiàn)南北曲不同的字聲之美;又如愈振飛先生所說的,曲音上、去兩聲調值剛好和普通話相反,用普通話音唱曲便無法把上聲的“暉腔”,去聲的“豁腔”唱好。諸如此類,當代某些主張曲音普通話化的做法,對曲唱遺產所造成的損害是非常大的,對昆曲藝術所起負面作用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