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共三編八冊,匯集了作者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著的單篇散論,為作者1976—1979年時自編。上編(一~二冊)自上古至先秦,中編(三一四冊)自兩漢至隋唐五代,下編(五一八冊)自兩宋迄晚清民國。全書探源溯流,闡幽發(fā)微,頗多學術創(chuàng)辟,系統(tǒng)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國幾千年學術思想之脈絡全景。
本冊上起孔子,下至秦代,對儒道墨名四家思想,其內(nèi)容之異同出入,其年代之先后遞變,均有精確分析和詳密考訂;對于古今聚訟之問題,如《易傳》與《小戴禮記》諸篇之融會儒道,《大學》、《中庸》兩篇中所未經(jīng)闡發(fā)之新義,也有獨到見解和圓通論定。幾篇論析名墨內(nèi)涵及其傳承衍變關系的文章也值得注意,如對《墨經(jīng)》和墨學晚期吸取儒道后思想之變化的分析,對惠施、公孫龍之間的內(nèi)部分歧及與西方邏輯學的異同等的論述,也深入淺出,獨辟蹊徑。
錢穆(1895—1990),字賓四,著名歷史學家,江蘇無錫人。1912年始為鄉(xiāng)村小學教師,后歷中學而大學,先后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等數(shù)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創(chuàng)辦新亞書院,1967年起定居臺灣。
序
儒家之性善論與其盡性主義
《易傳》與《小戴禮記》中之宇宙論
《中庸》新義
《中庸》新義申釋
心與性情與好惡
《大學》格物新釋
儒禮雜議之一——非斗
釋俠
駁胡適之說儒
讀《周官》
《墨辯》探源
《墨辯》碎詁
推止篇
惠施歷物
惠學鉤沉
《公孫龍子》新解
公孫龍七說
辯者言
名墨訾應辨
中國古代散文——從西周至戰(zhàn)國
儒家之性善論與其盡性主義
儒家思想形成中國民族歷史演進之主干,這是無疑的。廣播在下層的是社會風俗,英華結露而表顯在上面的是歷史上各方面的人物。而傳衍悠久,蔚為一民族之文化。中國民族之前途,其唯一得救之希望,應在其自己文化之復興。要復興中國民族傳衍悠久之文化,儒家思想的復興,應該仍是其最要之主源,似乎也是無疑的。已往的儒家思想,未必能適應當前的環(huán)境,而振拔其困難。然而儒家思想是中國民族性之結晶,是中國民族文化之主脈。并不是儒家思想造成了中國民族之歷史與其文化,乃是中國民族內(nèi)性之發(fā)揮而成悠久的歷史與文化者,其間最要的一部分,則為儒家思想。梅樹總得開梅花,中國民族若尚有將來之歷史與文化,好如雪后老梅,只要生氣尚在,其再度的開花敷萼,無疑的依然是梅花。縱使不是去年的,而去年的梅花早已老謝,本也沒有再上枝頭的可能。作者發(fā)愿將中國二千年來儒家思想之內(nèi)蘊,從各方面為之發(fā)揮引申,闡述宣布。不過像拾起地下墜花,仔細端詳,來揣測枝頭新葩的面影之依稀而已。
我想在儒家哲家發(fā)微的總題下分別寫定各題,現(xiàn)在先舉儒家之性善論與其盡性主義。
儒家思想,是強烈的情感主義者,而很巧妙地交融了理智的功能。儒家思想,是強烈的個己主義者,而很巧妙地調(diào)和了人我內(nèi)外的沖突。儒家思想,是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者,而很巧妙地滲透了一切神天不可知界的消息,F(xiàn)在暫從其性善論和盡性主義方面加以闡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