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鵬山、徐玲、馬家輝、盧勤、莫礪鋒、許紀霖、吳文君、趙麗宏、許知遠、陳一筠、葛劍雄、酈波、謝英彪、潘知常,十四位名家走上“暨陽大講壇”,綻放魅力,啟迪智慧
詩圣杜甫
莫礪鋒
今天的講座題目是“詩圣杜甫”。按照我的慣例,先講九十分鐘,最后半個小時留給大家交流。有關杜甫的話題想跟我討論的,我們可以有一個互動。
剛才主持人已經(jīng)提到了,2012年4月,社會上發(fā)生了一個“杜甫很忙”的涂鴉事件。這個事件發(fā)生的時候,《揚子晚報》記者第一時間給我打電話,說莫老師你是研究杜甫的,請你對“杜甫很忙”事件發(fā)表一些看法。因為我不太愛上網(wǎng),也不用手機,所以消息不是很靈通。我就問什么叫“杜甫很忙”?然后記者就跟我解釋:現(xiàn)在中學的語文課本上,有一幅杜甫的肖像畫,有的同學就在肖像畫上進行涂鴉,加了好多其他的內(nèi)容。我后來上網(wǎng)查了一下,看了一下那些涂鴉的像。對教科書上的人物肖像進行涂鴉,我本人年輕時候也干過。我們當年比較簡單,看到物理課本上的牛頓像、愛因斯坦像,沒有眼鏡添一副眼鏡,沒有胡子添兩撇胡子,F(xiàn)在的小朋友與時俱進了,遠遠超過我們那個時候。因為這幅畫的線條比較簡單,留下的空白比較多,他們有的畫了杜甫拿了話筒在唱卡拉OK,有的畫了杜甫騎著摩托車在那里飆車。我看了以后覺得有一點點不嚴肅,所以有點不高興,我覺得我們對這位詩人要有一種特別的敬畏,要有一種崇敬才對。所以,我不愿意接受采訪,就說:“對不起,我沒有什么意見要發(fā)表!
剛才主持人也提到了,2012年正是杜甫誕生一千三百周年。2012年底,國家圖書館請我去做一個講座,也是今天這個題目。我在那個講座上就對所謂的“杜甫很忙”事件,回應了一下,說了一下我的看法。
我今天講的主要內(nèi)容是,為什么要對杜甫表示最高的敬意,為什么不太同意中學生小朋友對杜甫肖像畫進行涂鴉。我參觀過紐約的美國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里面有一幅對名畫進行涂鴉的作品,他涂鴉的對象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他把蒙娜麗莎改畫成了一個男子,加了兩撇胡子,畫得有點變形。這幅畫堂而皇之地掛在博物館里,西方人認可,并不反感。但是,你隨便到哪個地方,絕對不會看到一幅被涂鴉的《圣母馬利亞》。西方有基督教文化背景,他們認為圣母像是非常神圣的,你涂鴉別人可以,涂鴉圣母不行,這是不被公眾所接受的。我對杜甫畫像也有類似的感覺。下面我們可以看一看為什么。
“詩圣”由來:千百年來,人民大眾對他一生的光輝評價
杜甫被稱為“詩圣”,不是哪一個人認定的,也不是古代封建社會哪一個皇帝賞賜的,而是千百年來的讀者和人民大眾對他的一個光輝評價。
一般來說,凡是在各行各業(yè)里干得特別出色、成就超凡入圣的,我們就把他稱為×圣。聶衛(wèi)平圍棋下得好,我們稱之為“棋圣”;王羲之書法好,我們稱之為“書圣”;而杜甫被稱為“詩圣”。“詩圣”當然包含一種含義,他的詩寫得特別好。杜甫的詩歌,千錘百煉;杜甫寫詩的態(tài)度,語不驚人死不休,他一生的心血都花在詩歌寫作上面。所以,民間流傳著一句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你要想學習一些古詩,那么讀唐詩三百首是一個最基礎的工作。但是你要想寫得好一點,特別是如果想要寫律詩,寫五言律詩、七言律詩,那么你就讀杜甫。他的藝術可以說是登峰造極,這是一個方面的意義。但是古人稱杜甫為“詩圣”,更重要的意義不在藝術上面,而在他作為一個詩人,作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所展現(xiàn)出來的胸懷和人格,在這方面古人認為他超凡入圣,達到了圣賢的境界,所以稱他為“詩圣”。
“詩圣”這個名稱,我們簡單地查一下文獻,大概從明朝開始,就明確地說杜甫是“詩圣”了。但這種觀念、這種思想、這種意識,應該說從北宋就開始了。北宋離唐代最近,北宋的詩人從唐詩中尋找古典詩歌典范的時候,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杜甫,他們覺得杜甫具有最高的典范意義。我們可以具體來看一看,北宋人說杜甫是詩歌中的圣賢,他的境界最高。這是從什么地方著眼的呢?首先,從他的人格境界,從他的道德修養(yǎng)。古人評價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評價他的人品,首先看他是否忠君愛國!爸揖龕蹏痹谖覀兘裉靵砜,可能有點陳舊了,但在古代,它絕對是一個道德的最高標準。
北宋人高度評價杜甫忠君。蘇東坡有一句有名的話,他說杜甫忠君到什么程度:“一飯未嘗忘君”,就是每吃一頓飯都沒有忘記君主。當然杜甫傻了,皇帝哪用你擔心,皇帝肯定有飯吃,然而他就是有這種情感寄托。那么蘇東坡說“一飯未嘗忘君”是不是無中生有?是不是夸張?一點都不夸張,這是有根據(jù)的。我們研究杜甫常用的手段叫“以杜證杜”,用杜甫的詩、用杜甫的作品來證明他的看法。那么杜詩中就有這樣的例子,杜甫有一首詩,這首詩不太會出現(xiàn)在選本中間,可能在座的朋友不是很熟悉,這首詩的標題叫做《槐葉冷淘》。什么叫槐葉冷淘?原來它是唐代在長江中游地區(qū),也就是現(xiàn)在的三峽、當時的夔州白帝城流行的一種涼面。它是用新鮮的槐樹葉榨出汁水來,和在面粉里面做出來的一種小吃。杜甫是北方人,他原來是中原人士,晚年漂流到夔州,第一次品嘗到這個槐葉冷淘,覺得滋味不錯,北方是沒有的。他就寫了這首詩,共二十句。前面十八句都是描寫這個面食怎么做的,最后兩句他就聯(lián)想到皇帝了。他說: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這就是我們說的“一飯未嘗忘君”。
當然,我們說任何道德判斷都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古人認同的,今天不一定認同,因為有的東西隨著時代變化也許過時了。比如說杜甫忠君,忠到“一飯未嘗忘君”,忠到吃到個涼面就想到皇帝,這種品質(zhì)我們今天已經(jīng)沒有意義了,我們不必要繼承它。我相信今天在座的朋友,不管男女老少,都敬愛習近平同志,但是沒有必要出差到一個地方,吃到一種特殊的小吃,就想:習近平同志有沒有吃過啊?這是封建意識,習大大有沒有吃過,這個問題可以不用管。但是在封建時代,在杜甫那個時代,他有這個意識是天然的、合理的。封建時代,人民的全部希望實際上是寄托在皇帝身上,他們希望有一個好的君主能夠施行仁政,能夠使百姓過得更好一點。而且杜甫身逢的是一個安史之亂的時代,那個時代大唐帝國在安史叛軍的打擊下,搖搖欲墜,需要團結(jié)全國的力量來平叛,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這個時候,皇帝是唯一的號召。所以他忠君,無可非議,宋元明清都高度評價杜甫的忠君。
但是,在我們現(xiàn)代人看來,杜甫更重要的價值是他的憂國憂民。他愛國家,關心社會,熱愛人民,這才是真正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他思想道德中最閃光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