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學是對時代所面臨的沖突和危機的化解,是價值理想和道德形上學的重建,是儒釋道三教融突的結晶,是中國古代哲學發(fā)展的“造極”。理學是以道體為核心,以窮理為精髓,以“存天理,去人欲”為存養(yǎng)工夫,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實質,以成圣為標的。
理學是宋元明清時期哲學概念范疇的發(fā)展史,一個民族的理論思維、一個時代的哲學思潮和哲學家哲學體系,都是由諸相互聯(lián)系、作用的哲學概念范疇之間的邏輯順序或結合方式構成的。
《宋明理學研究》再現(xiàn)各哲學家哲學的面貌,并闡述了理學的稱謂、分系、特色、發(fā)展階段、范疇結構演變、時代精神及其歷史作用、影響和評價。對宋明理學重要哲學家的身世、生平、哲學邏輯結構、哲學概念的分析及內涵作了深入仔細、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對解讀、體認宋明理學很有幫助。
張立文,1935年生,著名哲學史家和哲學家,F(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哲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周易研究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常務理事,中國孔子基金會理事兼學術委員。著有《中國哲學思潮史》(上下卷)、《張立文文集》(共38輯)、《中國哲學范疇發(fā)展史(人道篇)》、《中國哲學范疇發(fā)展史(天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和合學》、《和合哲學論》、《中國和合文化導論》、《傳統(tǒng)學引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多維反思》、《周易帛書今注今譯》、《走向心學之路──陸象山思想的足跡》等。
第一章緒論
一、宋明理學所面臨的挑戰(zhàn)
二、宋明理學的稱謂、內涵和分系
三、宋明理學發(fā)展的諸階段
四、宋明理學范疇結構的演變
五、宋明理學的特點和時代精神
第二章濂溪學——周敦頤的道學思想
一、身世、生平和著作
二、“立太極”的哲學學說
三、“立人極”的倫理道德學說
四、歷史地位及影響
第三章橫渠學——張載的氣學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二、社會改革思想
三、哲學學說
四、歷史地位和影響
第四章二程學——程顥、程頤的道學思想
一、家世和經歷
二、二程的道學思想
三、二程的政治倫理學說
四、二程思想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第五章朱子學——朱熹的道學思想
一、身世、生平活動和著作
二、哲學邏輯結構
三、“性”和“心”的學說
四、歷史地位和影響
第六章象山學——陸九淵的心學思想
一、身世、生平活動和著作
二、社會改革思想
三、“宇宙便是吾心”的哲學思想
四、歷史地位和影響
第七章陽明學——王守仁的心學思想
一、身世、生平和著作
二、“致良知”的本體工夫論
三、倫理道德學說
四、歷史地位和影響
宋明理學研究第八章船山學——王夫之的氣學思想
一、家世、生平和著作
二、社會政治學說
三、哲學學說
四、倫理道德學說
五、歷史地位和影響
第九章結束語——對宋明理學的幾點認識
一、宋明理學是中國古代思想邏輯的發(fā)展
二、宋明理學是中國哲學上的一次飛躍
三、宋明理學是中國哲學系統(tǒng)中的重要階段
四、宋明理學中主流派與非主流派的差分和聯(lián)系
五、宋明理學的范疇體系
六、宋明理學對宗法社會的作用和影響
附錄一學術小傳
附錄二邵雍的先天之學
附錄三張栻為湖湘學的集成
附錄四葉適為永嘉學的集成
附錄五戴震發(fā)狂打破宋儒《太極圖》
前言
宋明理學思潮,是中國特定歷史階段時代精神精華的凸顯,是理論思維發(fā)展的趨勢。本書試圖從這個歷史之勢中,尋求其自身的所以然之理,體認其理論思維的經驗和教訓;研究理學如何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哲學核心話題(范疇),與這些核心話題(范疇)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思維結構影響下結合的方式或構筑的體系;以及這些范疇的邏輯發(fā)展或諸范疇間的內在聯(lián)系,呈現(xiàn)各哲學體系的實質和歷史的本來面貌。本書試圖對宋明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進行較深入的剖析,以便凸顯宋明理學發(fā)展的主要脈絡,并力圖對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國思想史、哲學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做出實事求是的說明。
宋明理學,是中國古代哲學發(fā)展階段鏈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人類認知發(fā)展歷史長河中的一個主要環(huán)節(jié)。一方面它適應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因而被奉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維護著社會穩(wěn)定、倫理秩序、價值理想;另一方面亦起著桎梏人們思想和延續(xù)宗法統(tǒng)治的作用。因此,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哲學家在那所謂“天崩地裂”的時代,坐下來進行歷史的反省時,批判性地總結了曾作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理學。本書試圖從理學思潮的歷史演變中,詮釋其開創(chuàng)、奠基、集大成、解體、總結等整個行程,以體認中國哲學發(fā)展的路向、特點、性質和時代精神。
宋明理學內容博大精深,資料浩如煙海。國內外學者評說紛紜,莫衷一是,這是一個好現(xiàn)象。1981年10月在杭州召開全國宋明理學討論會。1982年7月5日—15日筆者又在美國夏威夷東西方研究中心參加由美國學術聯(lián)合會、亞洲太平洋研究中心聯(lián)合召開的“國際朱熹學術會議”。會上國內外學者充分交流了學術觀點和研究成果,而有所謂“正宗”與“別子為宗”之爭等可謂盛矣。人們可以從各個不同角度和側面,進行多層次的探討和論爭,這不僅可以促進研究的深入,而且有益于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和繁榮。
本書是在我原先撰寫的有關宋明理學的論文的基礎上,重新詮釋、研究,改寫、重寫成書的。在成書過程中,承蒙各位學者、專家、同行、朋友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王穎等同志的鼓勵和支持,又蒙默明哲先生的幫助,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庫本閱覽室同志也給予了很多方便,對于他們的情意,深致謝忱。
我學短識淺,本書紕繆疏漏,實恐難免。但我將繼續(xù)探索,以求完美一些。
作者
1982年秋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一處六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