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敏瑤語語音研究》是《比較語言學叢書》中之一種,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實習員龍國貽。本書從概況、語音特點、歷史層次概況、漢借詞的主借層、漢借詞的非主借層及歷史音變等方面,詳細分析了“八排瑤”這一瑤族一支所使用的語言——藻敏瑤語,填補了國內學界在藻敏瑤語研究上的空白,具有學術意義和社會價值。
填補藻敏瑤語研究空白之作,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藻敏瑤語中漢借詞的主借層與非主借層的概念,分別考證了借源和借入時間。一部充滿靈氣的語言學著作。
龍國貽,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實習員,主要論文有:《論民族語的連調規(guī)則分析——以藻敏瑤語油嶺土話為例》、《瑤語中的內爆音》等。
高本漢把西方的歷史比較法,運用到中古音的構擬,取得很大的成功。此后,一批學者試圖用歷史比較法來構擬各地方言的母語,但效果都不是很好。20世紀70年代以后,漢語史專家們逐漸明白,漢語各方言的形成有特殊的歷史,它們在各個歷史時期不斷地接受中原地區(qū)強勢方言的影響,形成多個歷史層次,只有把這些歷史層次分清楚以后,在同一個歷史層次內部才能進行歷史比較。
任何語言,都可以從共時和歷時兩個方面來觀察。共時是語言在某個歷史時期的橫截面,歷時是語言在時間流中的語音面貌的變化。一個語言在某個歷史時期的橫截面,都是在該歷史時期之前一個漫長的時間流中各種演變的結果。人群往往不是孤立的,會與其他人群不斷發(fā)生接觸和影響。同樣,語言也會隨之發(fā)生接觸和影響。因此,現(xiàn)代某個語言的面貌,不僅是該語言自身演變的結果,也是該語言在不同歷史時期與其他語言接觸和影響的結果,而這種接觸和影響不僅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層次的。反映在詞匯層面,現(xiàn)代一個語言的詞匯,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固有詞。固有詞的語音面貌會不斷變化,根據(jù)詞匯擴散理論,音變中的詞匯變化往往是有快有慢的,該音變中的多數(shù)詞是主體層,少數(shù)變得快的是超前層,還有少數(shù)變得慢的是滯后層,這些統(tǒng)稱為本體層。2.借詞。一個語言在歷史上會與多個語言發(fā)生接觸,從多個語言中借用詞匯,這些從其他語言(方言)借入的詞匯就形成了多個不同來源的歷史層次,統(tǒng)稱為外借層。從歷史的任何一個橫截面來看,在這之前借進來該語言的借詞,一旦借入之后,就與該語言的固有詞混在一起,一同在該語言中發(fā)生音變。發(fā)生某個音變的詞匯中,多數(shù)詞是主體層,少數(shù)變得快的是超前層,少數(shù)變得慢的是滯后層。因此,主體層、超前層和滯后層在某個時間點來看,是包括這個時間點借入之前的所有固有詞和借詞的。兩個語言的接觸不是一天兩天,而是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所以一個語言從另一個語言借入詞匯往往不是一次性行為,而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不同歷史時期的借詞,這就是同一借入語言不同時期多次借入導致的多個歷史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