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是作者長達22年的漫長寫作,講述了他自1992年始到2014年止的10次文化尋訪,包括去布拉格尋訪卡夫卡,于牛津悼念奧威爾,在瑞典探求赫定的冒險人生,到阿姆斯特丹與巴黎體悟梵高、西奧兩兄弟的永恒情誼……也探知了淹沒于波茨坦的歷史煙云和消失在香港遠郊的民國往事。在經(jīng)過大量的史料整理、實地尋訪以及原始檔案的采集后,征得當事人或其后代的認可,將往事復原,忠實地描述歷史人物的命運和歷史事件的演變過程。敞開了歷史新的可能性和復雜性,為理解人物的遭遇與作品做了豐富的注釋。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10個忠于時代的人物故事,10場遠道而來的隔空求問。首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第五屆和第十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之“年度散文家”獲得者——李輝,最新作品!
附:叢書簡介
一個持續(xù)了8年的酒局
集合了六位酒客和數(shù)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個開通僅1年的公眾號(六根)
成為文化圈子內(nèi)交口稱贊的內(nèi)容大號
六個人,六本書
李輝《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
葉匡政《可以論》
韓浩月《錯認他鄉(xiāng)》
綠茶《在書中小站片刻》
潘采夫《十字街騎士》
武云溥《生如逆旅》
六根通知
六個人在一塊能做些什么?去大漠單挑黑風雙煞,缺一個韓小瑩,擺陣法叫板黃藥師,少了個孫不二;去鄉(xiāng)下保護村民麥子,湊不夠七武士;從天山下來沒有飛紅巾;去打蛇精丟了個葫蘆娃;竹林里喝點酒不見了醉劉伶。就是想認真開個會,仍舊是少一人。于是六個人只好喝酒。
這酒局的年份,從猴年開始,到馬年結束。誰約的局?早已湮滅不可考,隱約記得李輝拎兩瓶老酒,往桌上一摜,時間就開始了。起初每月一喝,但男人生理周期無章可循,興之所至,呼朋喚友,陋巷偶遇,小局亦成,全無定數(shù)。
這六人,有人辦報,有人寫文,有人編書,有人吟詩,多儒冠誤身之輩,皆嘯聚哄散之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六根不凈,酒局就叫了六根。遂約定,開一賬號,也叫六根,寫游山玩水文字,貼吃喝玩樂文章,聽百年歷史回聲,每周六篇,周日休息。
人非一品,行為二流,文無定法,只求好玩,乃老男人的初心。
壺里乾坤,杯中日月,其拽文曰:醉能同其樂,醒能著以文者,六根也。六根者誰?曰李輝,曰匡政,曰綠茶,曰浩月,曰采夫,曰老武。
他們成了歷史,我們承負歷史前行! ∫粓鲩L達22年的漫長寫作,敞開百余年歷史中的人性糾葛與時代回響! 〈罅康氖妨险、實地尋訪以及原始檔案的采集, 內(nèi)容文本數(shù)次修訂與核實,近百張歷史發(fā)生地的珍貴影像! ∵@是10個忠于時代的人物故事,也是10場遠道而來的隔空求問! ∈讓敏斞肝膶W獎獲得者、第五屆和第十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之“年度散文家”獲得者——李輝,**作品!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 走讀:長達22年的漫長寫作 起于1992,止于2014。 22年間,作者去布拉格尋訪卡夫卡,于牛津悼念奧威爾,在瑞典探求赫定的冒險人生,到阿姆斯特丹與巴黎體悟梵高、西奧兩兄弟的永恒情誼……也探知了淹沒于波茨坦的歷史煙云和消失在香港遠郊的民國往事。不求絢麗的辭藻或尖銳的發(fā)現(xiàn),而是盡可能多的觀察與靠近,讓當代的我們聽得到歷史真實的回聲! 22年的走訪與寫作,內(nèi)容文本數(shù)次的修訂與核實,百余張歷史發(fā)生地的珍貴影像,這是10個忠于時代的人物故事,也是10場遠道而來的隔空求問! 队甑卧诳ǚ蚩贡稀贰 ∈妨希簹v史的局外人和承載者 作者經(jīng)過大量的史料整理、實地尋訪以及原始檔案的采集,在與當事人或其后代深入交談后,忠實地描述歷史人物的命運和歷史事件的演變過程。一種個人化的史實研究,雖非全部,卻是獨有! ∵@個書寫歷史的人,用史料輔佐記憶,感性穿透理性,在歷史的縫隙里解析人心和政治風云,使其盡可能成為往事與現(xiàn)實、史料與情感相交融的歷史敘述。他說:“歷史就在每個人身上!蔽覀兂胸撝鴼v史,繼續(xù)前行! 队甑卧诳ǚ蚩贡稀贰 ≈灾保涸谪熑闻c誠意之上記錄 他們成了歷史,我們承負歷史前行! ∫粓鲩L達22年的漫長寫作,敞開百余年歷史中的人性糾葛與時代回響! 〈罅康氖妨险怼嵉貙ぴL以及原始檔案的采集, 內(nèi)容文本數(shù)次修訂與核實,近百張歷史發(fā)生地的珍貴影像。 這是10個忠于時代的人物故事,也是10場遠道而來的隔空求問! ∈讓敏斞肝膶W獎獲得者、第五屆和第十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之“年度散文家”獲得者——李輝,**作品!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 走讀:長達22年的漫長寫作 起于1992,止于2014! 22年間,作者去布拉格尋訪卡夫卡,于牛津悼念奧威爾,在瑞典探求赫定的冒險人生,到阿姆斯特丹與巴黎體悟梵高、西奧兩兄弟的永恒情誼……也探知了淹沒于波茨坦的歷史煙云和消失在香港遠郊的民國往事。不求絢麗的辭藻或尖銳的發(fā)現(xiàn),而是盡可能多的觀察與靠近,讓當代的我們聽得到歷史真實的回聲! 22年的走訪與寫作,內(nèi)容文本數(shù)次的修訂與核實,百余張歷史發(fā)生地的珍貴影像,這是10個忠于時代的人物故事,也是10場遠道而來的隔空求問。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 史料:歷史的局外人和承載者 作者經(jīng)過大量的史料整理、實地尋訪以及原始檔案的采集,在與當事人或其后代深入交談后,忠實地描述歷史人物的命運和歷史事件的演變過程。一種個人化的史實研究,雖非全部,卻是獨有! ∵@個書寫歷史的人,用史料輔佐記憶,感性穿透理性,在歷史的縫隙里解析人心和政治風云,使其盡可能成為往事與現(xiàn)實、史料與情感相交融的歷史敘述。他說:“歷史就在每個人身上。”我們承負著歷史,繼續(xù)前行! 队甑卧诳ǚ蚩贡稀贰 ≈灾保涸谪熑闻c誠意之上記錄 李輝的寫作堅韌沉實、端莊耐心,他在史料上辨明真實,在敘述中敬畏歷史。為了引起人們對相關歷史或人物的更多興趣,為了提供認識歷史的更多角度,他在舊聞舊事、陳跡殘影中,抓住細節(jié),深挖到底。他是歷史興趣濃厚的寫作者,是態(tài)度寬容悲憫的記錄者,也是守住歷史本真的親歷者。
李輝
1956年出生于湖北隨縣(今隨州市)。1982年畢業(yè)于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 1982年在北京《北京晚報》擔任文藝記者和文學副刊編輯;1987年11月至今,在《人民日報》文藝部擔任副刊編輯。
以傳記、隨筆寫作見長。主要作品有《胡風集團冤案始末》《沈從文與丁玲》《滄?丛啤贰栋徒饌鳌贰斗饷嬷袊绹磿r代〉周刊講述的故事》《傳奇黃永玉》等。1998年散文集《秋白茫!帆@全國首屆魯迅文學獎。2007年因在《收獲》開設的專欄“封面中國——美國《時代》周刊講述的故事”而獲得第五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之“2006年散文家”獎項。2014年,因《絕響——八十年代親歷記》,再獲第十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之“2013年散文家”獎項。
于孤獨中如癡如醉
●遙想一百年前,卡夫卡在我面前的這幢大樓里,與費麗絲初次見面。他已29歲,卻如同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年,顯得格外狂熱與癡迷。他給費麗絲寫信后,焦慮而忐忑不安等待回復。費麗絲終于回信了,他欣喜若狂,當即寫下四頁長信。在隨后另一封信中,他這樣描述自己回信時的感覺:“15天前,在上午10點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很快就坐下來給你寫了滿滿四大頁的信。我并不后悔這樣做,因為我從未像那樣帶著極度高興來消磨時間。唯一遺憾的是,我寫完了四頁,才是我所想說的所有話的開頭……”卡夫卡寫給費麗絲的信,幾百封,厚達五百多頁。他與費麗絲兩度訂婚,兩度取消,最終費麗絲嫁給他人。
安靜的一九八四
●奧威爾不到四十七歲而英年早逝,一九五〇年走至生命終點,在泰勒的敘述中,奧威爾的去世、葬禮、墓地選擇,彌漫著凄涼,生命的不可知性,甚至隱含荒誕意味——《一九八四》剛在美國出版不久,奧威爾還來不及分享小說后來引發(fā)的世界轟動,此時面對的則是評論家或贊賞、或持保留意見的眾說紛紜;去世前三個月,他躺在倫敦大學附屬醫(yī)院的病床上,向索尼亞求婚終于成功,朋友馬格里奇卻推測為“將是一個非常陰森的婚禮”;奧威爾沒有后代,他的葬禮由朋友和出版商操辦,人們沒有根據(jù)他本人的遺囑,而是把葬禮儀式安排在基督教堂;他的墓地,也沒有根據(jù)他的遺愿選擇位于倫敦的公墓,而是選在牛津郡的Sutton Courtenay ( 薩頓考特尼)的鄉(xiāng)村教堂墓地,這個地方與他生前并無關聯(lián)……
歲月不會淹沒探險家
●赫定是向往中國古老文明的,是熱愛中國的,“中國情結”在他一生中從未消退。當有人問他為什么終生不結婚時,他回答的:“我已經(jīng)和中國結了婚!”話雖有些夸張,卻頗為形象?梢哉f,自1890年第一次踏上中國之后,中國廣袤的疆土就成了他終生的事業(yè)舞臺。他一次次前來,一來就是一年,兩年甚至多年。戰(zhàn)爭把他與所鐘情的地方永遠隔離,可以想象出他的沮喪與失望。他這樣寫過:“在1927年春以前,我們與中國學者的個人聯(lián)系并不多,也看不出任何與他們建立友誼的希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致的目標,共同的甘苦,把我們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由于那支考察隊,我們成了最親密的朋友。在我離開北京后的最后四年中,一直與我那些出色的中國朋友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但是,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摧毀了這條友誼的紐帶,是我與東方的聯(lián)系中斷了!
我們走進了鐵門
●我向她(女看守長)提出管理人員與犯人的比例問題。她承認在目前經(jīng)濟困難的情況下,有必要減少管理人員。她堅持,一旦經(jīng)濟好轉(zhuǎn),仍需要加強管理力量,創(chuàng)造更好的監(jiān)獄生活條件,應該讓這里的所有人深切地感到:他們生活在瑞典。說這番話時,她的話語明顯洋溢著她自己特有的責任感與充滿理想色彩的詩意。她為自己從事這樣一種人道的事業(yè)而自豪。同時,讓人驚奇的是,在我看來,像她這樣從事此類工作的女性,居然仍有一種浪漫的情調(diào)環(huán)繞著她。這時,我忽然想到在國內(nèi)看到的介紹瑞典監(jiān)獄生活的那幅照片和那句俏皮的說明文:在瑞典,犯人和看守究竟誰更自由?
凡高兄弟
●凡高第一次給西奧寫信是在1872年8月,當時哥哥19歲,弟弟15歲。凡高給西奧的最后一封信寫于1890年7月,在他自殺受傷之后,信紙上還留有點點血跡。在長達十八年的時間里,凡高至少寫給弟弟900封信,甚至更多。更重要的是還不在于數(shù)量,而在于信的長度。隨著通信的延續(xù),每封信的字數(shù)越來越多,常常寫到八頁紙或者更多。正是感謝這些書信文獻,使人們得以了解凡高的個性發(fā)展的每個側面,它們足以滿足撰寫一部傳記的需要。
人醉何處
●面前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將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隔開。海堤左側,是東羅馬帝國時期的古城墻,歷經(jīng)千年滄桑,雖有缺損,但依然高聳,當年壯觀氣勢仍可想象;海堤右側,海水波光粼粼,遠望對岸,那里便是亞洲大陸——伊斯坦布爾的亞洲城區(qū),依稀可見。在這樣一條海堤上跑步,歷史穿越與地理銜接的巨大反差,從來沒有如此強烈。
尋根
●皮爾告訴我,他此次到中國的目的之一是“尋根”時,我頗為驚訝。他的曾祖父原是一個傳教士,于十九世紀末從瑞典到中國傳教。曾祖父和曾祖母先是坐船到上海,在上海,就買了這個化妝匣。然后,他們又乘船到天津,從那里轉(zhuǎn)道抵達山西大同一帶,主要居住在現(xiàn)在的天鎮(zhèn)縣。在那里,他們生下了皮爾的祖父。這個匣子就這樣從祖父那里傳到父親手中,到皮爾大學畢業(yè)來到林雪平工作并安家時,父親又將它送給了他。一個在中國購買的木匣子,一百年來成為一個瑞典家庭的“傳家寶”,一代代維系著他們的感情與血緣。現(xiàn)在,它又無聲地出現(xiàn)在一個來自中國的年輕人面前。
彌漫于波茨坦的歷史煙云
●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相當無情:作為堅持八年抗戰(zhàn)的中國,在日本被打敗、太平洋戰(zhàn)爭結束之時,盡管是無可爭議的戰(zhàn)勝國,但在美、蘇兩個大國的巨大身影下又顯得瘦弱乏力,沒有什么的主動權和發(fā)言權。于是,在原子彈升騰而起的蘑菇云籠罩下,在蘇聯(lián)百萬紅軍突進東北,世界“冷戰(zhàn)”寒氣席卷而來的歷史場景中,中國外交家顧維鈞的質(zhì)疑,聽起來只能是一聲嘆息:蒼白,細弱,無奈。1945年8月的中國,迎接勝利的同時,也迎來了歷史的苦澀與嚴峻。
詩人走了,畫家也走了
●誰能想到,就是這樣名不見經(jīng)傳的一個普通小村莊,在一九四七——一九四九年期間,因躲避內(nèi)戰(zhàn)逃亡香港的諸多內(nèi)地文人,匯聚在此。也在此居住過的漫畫家方成曾回憶說,他是應黃永玉所邀住進九華徑。除黃永玉、端木蕻良、方成之外,先后在九華徑居住過的作家、詩人、畫家等文化人士有:樓適夷、黃薇夫婦,臧克家、鄭曼夫婦,蔣天佐、陳敬容夫婦,巴波、李琪樹夫婦,考誠、殷平夫婦,李岳南、葉筠夫婦,陽太陽全家,王任叔(巴人),卞之琳,楊晦,耿庸,余心清,單復,朱鳴岡,顧鐵符。畫家陸志庠住進黃永玉家,作家張?zhí)煲碜≡跇沁m夷家。此外,還有《金陵春夢》的作者唐人。因他們居住在此,時常有其他人造訪。黃永玉記得,胡風來到樓適夷家,徹夜懇談。蕭乾、聶紺弩、喬冠華等人也曾前來。方成記得,周而復、秦牧、李凌、謝功成、劉式昕、葉素以及“人間畫會”的畫家們,都來做客……
入土為安
●記得當年從廬山歸京的黃永玉,頗為興奮和樂觀。他細細講述前往考察(陳寅恪墓地)的過程,還憑記憶為我畫一幅松門別墅的布局圖速寫。他覺得,如能在松門別墅門前著名的“月照松林”石壁上,鑿一洞穴,將陳寅恪夫婦骨灰安葬于此,應是很好的歸宿。他當即遵照張求會等人的提議,書寫多幅“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唐筼夫婦永眠于此”,請陳家來人挑選備用。
BBC的中國聲音
第一次讀奧威爾的作品,是在1985年《蕭乾傳》完成之后。董樂山先生翻譯的《一九八四》先是內(nèi)部出版,1988年公開出版。當我有機會閱讀到他的《一九八四》等作品時,頓時吃驚于他的淺易卻又深刻的敘述方式、高度概括力和歷史震撼。就在產(chǎn)生這種震撼的時候,蕭乾送給我兩本奧威爾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在BBC工作時的作品集。1987年列入英國“企鵝叢書”的這兩本書分別為《戰(zhàn)時廣播》(The War Broadcasts)和《戰(zhàn)時評論》(The War Commentries)。奧威爾1941年8月到1943年11月在BBC印度組工作,由學者WJ韋斯特搜集編選的這些作品,記錄著奧威爾在那場世界大戰(zhàn)中留下的聲音,它們因文字而永不消失。
在《戰(zhàn)時廣播》編者序中,韋斯特這樣說道:“對印度的威脅,主要來自日本。所以奧威爾希望找到能夠向印度廣播的中國人,向他們介紹正在發(fā)生的一切,以及在日本占領區(qū)人們的生活狀況。正好中國作家蕭乾戰(zhàn)爭時期在倫敦居住,于是,奧威爾便給蕭乾寫信詢問他能廣播什么!
蕭乾是在1939年秋天“二戰(zhàn)”全面爆發(fā)時從香港到達英國的,是這一期間來自對日戰(zhàn)場的唯一的中國作家。請蕭乾到BBC向東方聽眾介紹中國,是奧威爾在1942年年初的一個新內(nèi)容,他在2月1日播出的“工作計劃”中說:
“東方角度”專題要開始新的節(jié)目表。……順便我愿意告訴你們,在BBC印度組我是唯一的歐洲人,其余都是印度人。……我們?nèi)匀槐A簟皷|方角度”的基本意圖,但多少改變一下范圍。第一系列,“風云人物”介紹我們時代的著名政治家:羅斯福、斯大林、蔣介石等,另外也包括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第二系列,“今天與昨天”,討論戰(zhàn)爭所引起的英國社會變化,如食品控制、農(nóng)業(yè)作用、教育制度、報紙、流行文學的變化。第三系列,“對我意味著什么”,探討抽象觀念:民主、自由、經(jīng)濟穩(wěn)定、進步、國際法、民族獨立等。
至于這些播講者,都是東方人,除了印度人之外,我們還請來了中國人和緬甸人。我們特別希望盡可能為你們請來更多的中國播講者,因為印度與中國休戚相關,在現(xiàn)在這一時刻,有著更大的重要性。亞洲與歐洲一樣,也正在為它的生存而與法西斯作戰(zhàn),兩個偉大的亞洲國家,我是指印度和中國,相互了解得越多就越好。為此,我們也許會偶爾打斷原定計劃,向你們播出一些由中國播講者所做的特別內(nèi)容的節(jié)目,因為原來的計劃絕大多數(shù)是根據(jù)西方人的興趣安排的。我要請你們特別留心聽由蕭乾先生所做的兩次談話,他是正在倫敦的一位中國學生,曾在日本占領的中國不同地區(qū)待過。他會告訴你們一些中國人民生活在日軍統(tǒng)治下的狀況,以及日本人企圖摧殘和征服犧牲者的種種手段。
最后,我得說能制成這些廣播,對于我是多么愉快,我相信這些廣播在當今時刻,對我所出生并有許多個人家庭友誼的國度,會有真正的幫助和建設性。 (譯自《戰(zhàn)時廣播》)
在這樣的背景下,蕭乾開始了與奧威爾的合作。
1989年前后,我翻閱關于奧威爾的這兩本書,嘗試翻譯其中部分內(nèi)容,不時去信請教蕭乾,他在回信中多次談及奧威爾,還寄來一些相關資料:
1990年3月2日,蕭乾致李輝
George Orwell那時也住在Hambfead,他是BBC遠東部主任。他曾約過我?guī)状稳V播,一次談Ibsen in China 。還有一次與當時在倫敦的印度詩人Tambimutti(坦畢木提)交談中印文化。我的印象中,他很正直。三十年代中期,他曾是左翼作家(年輕時,在緬甸當過警察),西班牙內(nèi)戰(zhàn)時,他參加了反佛朗哥的民主陣線,似乎也在西班牙內(nèi)戰(zhàn)中開過救護車。Virginia Woolf的侄子(曾在武漢大學教過課)就陣亡了。但蘇德協(xié)定(1939年)后,他轉(zhuǎn)向了。從《Animal Farm》及《1984》二書可見。
George Orwell的文字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平民化”。例如他的論文《Dickens》,評得很深,而文字很淺顯。他有意避免“文人腔”。E. M. Forster的Essay也有這一特點。
1990年3月4日,蕭乾致李輝
這書評包含一些對G. O. 的精辟見解。(尾巴只二三行,未剪。)
1990年3月17日,蕭乾致李輝
昨晚英國友人寄來George Orwell致我的幾封信及印度對我的廣播反響。因此,動筆前仍望你來一取。
1990年4月5日,蕭乾致李輝
當時BBC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