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1368年)春,朱元璋親率大軍,御駕征討元頑頂尖兒悍將王保保。丞相李善長與御史中丞劉伯溫,以一正一副兩位監(jiān)國輔政大臣的身份留守應天府,輔佐太子朱標理政。適逢大旱,數(shù)月不雨,江南百姓罹災,國中人心難安。而中書省都事、李善長的侄兒李彬卻因貪墨受賄巨額白銀,被人舉報到劉伯溫處。圍繞著這大明開國第一貪腐大案,劉伯溫與李善長、胡惟庸、陳寧等淮西朋黨展開了艱辛復雜的角力,誓將李彬明正典刑。在驅破胡虜、消弭天災、肅清綱紀等三大難題猝然齊襲而至之際,劉伯溫巧妙布局,苦心孤詣,上解朱元璋開基拓業(yè)、擊破王保保之大憂,中解淮西朋黨在李彬一案上處心積慮之掣肘,下解江南黎庶缺乏人力抗災之難處,推動尊法守法的觀念深入人心,并堅定地維護了司法公正和吏治廉明。
劉伯溫有什么能?不在虛無縹緲的《燒餅歌》,而在謀略。一代帝師,運籌帷幄開盛世;千古謀臣,治國安邦法為基。但他又為什么善謀略?聰明,那是當然的;然而世間聰明人多得是,能做到劉伯溫這樣成績的,能為三百年王朝筑基,又在民間至今盛名流傳的,卻著實沒幾個。善謀略不僅僅是因為腦子好,其實關鍵是,他三觀正?纯磩⒉疁氐姆饩簦赫\意伯。儒家講,“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換成現(xiàn)代的說法就是,做人呢,先得學習各種知識,然后最要緊的就是樹三觀。三觀正了,人才能正;人正了,才做得好后續(xù)各種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業(yè)。人生觀是給自己的立項,決定了你人生的視野——在這點上,劉伯溫大約與天下的讀書人都一樣,有個為萬世開太平的夢想;世界觀是你認識世界的方法,你能掌握多少世事運轉的規(guī)律,決定了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好一件事——你看,這就體現(xiàn)出謀略的高下了。本書摘取的這段歷史,恰好把這一點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立國之初,內憂外患;人事紛爭,矛盾層出;劉伯溫要懲處貪污,又要維持朝堂穩(wěn)定,要在皇帝心中樹立法治的觀念,又要幫皇帝解決戰(zhàn)爭的膠著——最后還得保住自家的平安,他該怎么做?在此不劇透,劇透遭雷劈。然而你在觀賞這一幕幕智力搏斗的精彩之外,卻千萬別忘了作者的提醒:正因為劉伯溫明白官場與戰(zhàn)場的各種運轉規(guī)律,熟悉皇帝與大臣的種種利益訴求,更知道天下大勢和人心曲折的走向,才能做出適當?shù)倪x擇,什么人應該辦,什么人應該緩,什么話要怎么說,最終促成自己的目的——維護《大明律》的權威,在各種私心博弈中掙出一片明亮的天來。這不是聰明,不是靠天賦異稟來吃飯。劉伯溫的指導明明確確,做人,要正心誠意。認識事物的運轉規(guī)律,才是真正的謀略之基。
李浩白重慶作家,新一代非虛構歷史讀物青年領軍人物,貫通文史哲,行文浩氣磅礴,著有《抗日援1592》(上下)、《司馬懿吃三國》(1-5)等暢銷作品。
——目錄——01李善長的侄兒攤上大案了“小生豈敢在這等弊案上撒謊?他們做的這些貪贓不法之事,是后來被小生的知交好友、長洲縣的縣衙主簿穆興平知道了后才告訴小生的。”姚廣孝從衣袖中取出一卷狀紙,向劉基遞了過來,“這份狀紙里附有穆興平的證詞,他把整個事情的經過也寫得很詳細……而且,韓復禮的兒子韓通根本就不通文墨,愚鈍無比——先生可以將他召來一審便可辨清真?zhèn)翁搶崳?rdquo;02當官看來不好耍吶夏輝越聽下去臉上表情越是嚴峻,“砰”地一掌將茶幾重重一拍:“你這奸商!到了此時此刻,居然還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此明目張膽地向本朝監(jiān)察御史公然行賄收買!這是何等令人發(fā)指!還不速速隨我等進京交代你的行賄買官之罪行!”03不欺暗室,讓上門求情者自己下定決心在經過書房門口之時,李善長心神恍惚,腳下的鞋子一下碰在了門坎上,險些弄得他一個趔趄。劉基急忙上前伸手將他扶住。李善長站定了身形,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眼神中有些復雜,嘴唇抽動了幾下,終究沒能吐出什么字來。他“唉”了一聲,扭頭便去了。04拿對手的小動作,大做特做文章“下官認為,這劉中丞拒不接受您這一番好意也就罷了——竟還代替中書省和太子殿下自作主張,要求把那么貴重的一塊‘雞血瑪瑙’轉賜給徐達元帥去賣自己的人情,這也太有些過份了!”胡惟庸一句接著一句層層逼進地說道,“他本是一個文臣,卻企圖擅自籠絡征伐在外的武將——這難道不是在為他自己謀取更大的權位而拉幫結派嗎?徐達元帥也是我們的淮西同鄉(xiāng)啊!劉中丞這是在挖我們淮西人的‘墻角’啊!”05揣摩皇帝意圖,黑面判官看著辦“陛下也為難吶!”劉基深深一嘆,抬頭望向北邊的天空,悠悠說道,“前方戰(zhàn)事正緊,能夠及時為北伐大軍供糧供餉才是頭等大事。∵@樣看來,三軍安危實是系于中書省與李善長之手!陛下在此關頭豈會因小失大——為了一個區(qū)區(qū)的李彬而激怒李善長?他寫這道手詔,也完全是不得已而為之啊!”06朱元璋家訓:該正時才正,該邪時就邪朱元璋捋了捋自己頜下的美髯,終于露出了這些天來難得一見的笑容:“父皇今晚就和你說一些心里話吧:你大哥什么都好,就是太正太直,像個溫良謙恭的‘周公’,不是一個大刀闊斧的‘漢武帝’。我們帝王之家的人,心性之中本是正邪混雜,該正時才正,該邪時就邪!要用正來親任忠良,要用邪來制服奸惡,這才是真真正正的帝王之道!你可明白?”07懸而不決,只待秋后算總賬劉基微一沉吟,卻并沒有直接回答他的這番話,而是悠然說道:“近來老夫靜夜深思,覺得陛下當年那首《詠菊》之詩寫得極佳:‘百花發(fā)時我不發(fā),我若發(fā)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zhàn)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老夫每一次誦念,都會從此詩之中汲取到陛下那豐沛盈溢的剛正雄遠之英氣而變得無比振奮起來……”他這話一出,朱棣頓時就會意了。08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胡大人今日這般禮待高某,倒是令高某深感惶恐不安了。”高正賢連連推辭,不敢入席落座,“高某謝過胡大人盛情款待。只是高某當不起胡大人的美意,就此告辭……”其實高正賢心底清楚,目前中書省與御史臺為了李彬一案,早已勢如水火。而身為中書省首席副官的胡惟庸竟來宴請自己……這一席酒宴,是無論如何也要推掉的了。09舍近求遠,解后顧之憂“還是文忠哥深明大義、通曉大局!您且附耳過來……”朱棣趨身上前和李文忠交頭耳語了半晌,最后方才將緊緊捏著的右拳如鐵錘般從半空中往下重重一擂,“所以,文忠哥,咱們只有在這前線好好替父皇和劉先生打贏了這一場‘黃河峽口’之役,才能幫助他們在后方擺脫掣肘、順利執(zhí)法!”10君臣無猜,上下才能相安“孩兒哪,你細細思慮一下,以七戰(zhàn)七捷、驅除匈奴而威震四海的衛(wèi)青大將軍,為何竟在漢武大帝劉徹面前‘以和柔自媚’?他的‘和柔自媚’,又換來了什么?同樣,我們來看氣吞山河、名揚塞外的岳飛大元帥——他是‘剛銳果毅、不屈于上’的楷模。然而,他的‘剛銳果毅、不屈于上’又換來了什么?”11朱元璋說得越客氣,對大臣越是疏遠朱元璋忽然對李善長這般客氣,卻令朝中大臣個個驚疑不定。劉基目光一斂,眸中不禁掠過一絲沉痛之色。他憑著自己對朱元璋一向為人處世之風的了解,已然懂得朱元璋此刻在口頭上對李善長越是說得客氣,心底就對李善長越是疏遠。12 南轅北轍,君臣走的不是一條道朱元璋的思維視角的確和他所有的臣子都迥然不同。在他心目中,維護朝廷的權力平衡格局也罷,維護《大明律》的權威也罷,其最終目的也只是為了維護大明的江山始終姓朱。他想將《大明律》執(zhí)行到位、一刀斬了李彬,但又害怕激怒李善長和“淮西黨”,引起他們對北伐大軍的掣肘,于是便采用了半推半拖的態(tài)度來應付此案。13自貶離京,人去政才能興他深深地測探到了朱元璋內心深處的想法。這一次在李彬一案上,劉基是大出風頭、威名遠揚,早已觸發(fā)了朱元璋心底的深深猜忌。劉基審時度勢,意識到自己必須及時抽身離職而去,讓朱元璋接過手來在將來推行《大明律》的過程中樹立起他“嫉貪如仇,愛民如子”的英主賢君的光輝形象!他相信,以朱元璋的剛明果毅、殺伐決斷之材,只要謹遵《大明律》,就一定會開創(chuàng)出華夏歷史上最為清廉的一代盛世!14陽謀為上:德勝于智,義勝于謀劉基也是悠悠一嘆,道:“你既然已懂得了‘德勝于智,義勝于謀’這個道理,也確是難得了。許多謀略之士,沾沾自喜于自己如蜂蜇人、如犬吠日般的微末智謀,雖一時僥幸成功,卻終不能功德圓滿,其弊正在于此!還望姚公子日后念念以濟世安民為本,若逢治亂之機,一展鴻圖,鎮(zhèn)奸輔國!”15尾聲后記:深入淺出寫春秋,丹青描來照汗青(創(chuàng)作談)附錄1 劉伯溫生平附錄2 《燒餅歌》
《帝國謀臣劉伯溫》揣摩皇帝意圖,黑面判官看著辦劉基慢慢地閱看著朱元璋這道措詞簡短的手詔,眉宇之際掠過了一絲隱隱的憂色。楊憲在一旁靜靜地看著他,神情肅然,不敢出聲打斷他的思路。今晚他奉朱標之命,夜訪劉府,將白天在花雨寺里發(fā)生的一切詳詳細細報告給了劉基。而劉基在得知這些情況之后,也并未等閑視之,把楊憲帶來的這道手詔更是看了又看、想了又想,顯得有些躊躇。隔了半晌,劉基才放下手詔,在書房里負手踱了數(shù)步,忽然立定,緩緩問道:“殿下還有什么話讓你帶來嗎?”楊憲沉吟著思索了片刻,道:“今天殿下向楊某談到,從李善長、胡惟庸、陳寧等人在花雨寺里的種種表現(xiàn)來看,他們?yōu)榱藥椭畋蛎摢z已然是‘無所不用其極’。殿下要楊某轉告劉先生,對此事要千萬小心應付,還說:‘李相國搬來了陛下的手詔,只怕李彬的事有些難辦了’。”劉基聽了,沉默片刻,又問楊憲:“楊大人,依你之見,事已至此,該當如何?”楊憲皺了皺眉頭,也顯得十分為難,沉沉嘆了口氣,道:“難道劉中丞沒有把李彬一案的實情事前向陛下稟報過?——干脆您把這案子往陛下那里一推,交由陛下來裁決,您也就犯不著和李相國對著擰勁了……”聽罷此言,劉基只是淡然一笑,卻不言聲。其實,在李彬一案被查實的當天,劉基便讓人將這一案情用八百里加急快騎報送給了朱元璋知曉。而使者帶回的朱元璋的御筆批示亦十分簡單,但又顯得模棱兩可——就是三個字:“知道了。”然而,從今天李善長拿出的朱元璋的手詔來看,詔書內容也有幾分難以琢磨的意味啊!劉基一念及此,不禁又拿起那道手詔細細看了起來,自言自語道:“‘能赦則赦,酌情處置’?——陛下的話中應該還有另一層意思——‘不能赦則不赦’啊!……”“陛下此舉也真是可笑!他想殺李彬,但又不肯公開駁了李善長的面子,便把您推到前邊來當‘黑臉判官’了!”楊憲撇了撇嘴,有些不以為然地說道:“陛下一向在懲貪肅奸上是‘鐵面無私,鐵腕無情’,為何今天在李彬這件事上卻有些縛手縛腳的?”“陛下也為難吶!”劉基深深一嘆,抬頭望向北邊的天空,悠悠說道,“前方戰(zhàn)事正緊,能夠及時為北伐大軍供糧供餉才是頭等大事啊!這樣看來,三軍安危實是系于中書省與李善長之手!陛下在此關頭豈會因小失大——為了一個區(qū)區(qū)的李彬而激怒李善長?他寫這道手詔,也完全是不得已而為之啊!”說到這里,他語氣頓了一頓,轉頭看了看楊憲,一臉的毅然,道:“罷了!罷了!這個惡人就由老夫來做吧!《大明律》才頒布了不到半年,李彬便冒出頭來違法貪贓,天下百姓都盯著在看我們怎樣處置這‘大明開國第一案’吶!——這‘大明開國第一刀’,還是由老夫替陛下砍下去吧!”楊憲像第一次才認識劉基一樣盯著他,張口結舌,半晌才道:“想不到劉先生除一身神機妙算之智外,竟也有此萬夫莫當之勇!楊憲敬服!”說著就向他深深躬身下去。“楊君!你這些謬贊,老夫豈當?shù)闷穑?rdquo;劉基淡然而笑,沉吟稍頃,忽有所憶,向楊憲說道,“也別只顧著談老夫這些事兒了。對了,今夜老夫要托楊君回去轉呈太子殿下一件公事:近日應天府庶民柳五狀告富商沈秀峰行有謀反之跡,現(xiàn)經我御史臺查明,他是挾私怨而誣告沈秀峰的。本臺有些御史認為可以依元朝之舊例:對凡是上告謀反不實者,罪止杖其一百,以開來告之路。但老夫以為:胡元此項舊制,乃是暗懷猜疑而以馭臣下之邪術,可謂‘上自行詐,而欲求其下不偽’,實為秕政,傷風敗俗、害人誤國。這些奸詐之徒若不加以抵罪,則天下之忠臣善人為其所誣者多矣!所以,自今而后凡上告謀反不實者,以抵罪議處。老夫懇請?zhí)拥钕虏於≈{入《大明律》中定為條例!”“好的。此事楊某一定及時轉呈太子殿下。”劉基見他答下了,便擺了擺手,慢慢說道:“好了,老夫和你所說的公事現(xiàn)在已經談完了。夜也有些深了,你早早回去休息吧!”楊憲站起身來,深深地看著他,欲言又止。劉基沉吟片刻,又道:“今天李善長、胡惟庸他們在花雨寺以‘祈天求雨’之事挾持太子殿下時,刻意將你和其他不屬于‘淮西黨’的官員全部排斥在外,可見他們對你和其他官員都起了提防之心——楊大人,你們今后在朝中更要謹言慎行,不可陷入他們的暗算之中。慕窈,你們若非有重大事變要來報告之外,再也不要到我府中來了!——李彬一案,就由老夫單槍匹馬出面的好。”“劉先生……”楊憲雙眼噙滿了晶瑩的淚光,開口想說什么,囁囁了許久,才道:“您……您自己也千萬要保重啊……”說罷,哽咽失聲,掩面而泣,轉身去了。在楊憲退出書房之后,隔了片刻,房中一座書架后面慢慢踱出了姚廣孝。姚廣孝滿臉的凝重,走到劉基身邊停下,緩緩說道:“劉先生舍身為君,此為大忠;憂公忘私,此為大仁;執(zhí)法如山,此為大勇。小生甚是敬佩。但是,您若一意要以李彬之案來肅清綱紀,垂訓后世,恐怕也應及早做好和李相國、‘淮西黨’正面交鋒的準備——否則,難免會有當年杜甫吟詠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之憾!”劉基沒有看他,只是凝望著書房門外,悠悠說道:“何至于此?……那么,依姚公子之言,老夫又應當做好何種準備?”姚廣孝也就當仁不讓,雙手一拱,直抒胸臆,道:“既然先生不恥下問,小生也就獻丑了!當今大明朝中,‘淮西黨’根深勢大,先生單槍匹馬與之對敵,未免太過冒險。其實,以先生之高風亮節(jié)、明達睿智,天下臣民早已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無一不視先生為一代宗師。先生若能在朝中上結天子、儲君之心腹,下交文臣、武將之骨干,自立門戶,獨樹一幟,四方歸心——恐怕到時候李善長和‘淮西黨’中人自然便對先生退避三舍,又焉敢再存謀害之心?”“姚公子以為老夫這張‘官箴’是寫給外人看的嗎?”劉基靜靜站著,一動不動,過了半晌,才伸手指著書房壁上那張“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貴,中不移親戚,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jié),不以圖位賣忠”的《官箴》條幅,肅然說道,“這是老夫一生立身行道的根本!——律法之所在,便是老夫職責之所在。老夫今日所恃者,御史監(jiān)察之職耳!終是不屑于結黨營私以示威于人!你不再要再勸了。老夫如今心意已決!在李彬一事的處置上直道而行、遵法而施——‘雖千萬人,吾往矣’!”姚廣孝一聽,緩緩俯下頭去,靜了半晌,雙眼卻是慢慢濕了眼眶。東宮正殿內,朱標居中而坐,召來朝中三品以上官員共議祈雨盛典之事。朱標看了看立在身前左右兩端的李善長與劉基,開口說道:“諸位臣工,花雨寺的法華長老提出了在舉辦祈雨盛典的同時,必須大赦天下。那么,至于這大赦之事該不該施行,該怎樣個赦法,就請諸位臣工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這里把這事兒議一議吧!”李善長一聽,臉色便立刻沉了下來。那一日他和胡惟庸、陳寧等人在花雨寺對朱標那樣軟硬兼施地進行“逼諫”,甚至還搬出了朱元璋的手詔,卻沒料到這個太子朱標楞是沒“買帳”,居然還是把這事兒拿到殿堂之上公開朝議了!他在心底恨得直咬牙,但此刻亦不敢形之于外,干咳了幾聲,偷偷向胡惟庸和陳寧使了個眼色。陳寧一見,自是會意,出列奏道:“殿下,法華長老所提之事,其實已是慣例,亦不必多議了。三年前李相國主持舉辦祈雨盛典之時,便曾赦免過應天府獄中囚犯,方才感動上天,降下甘霖,澤被蒼生。今年祈雨盛典,自當與三年前一樣,大赦天下,以此造福于民。”胡惟庸得陳寧說罷,也向外跨出一步,道:“陳尚書此言甚是。赦囚之事,自是勢在必行。不過,關于這赦囚之法,微臣有這樣一個建議,愿在此‘拋磚引玉’,與諸位大人切磋一番。”朱標一聽便知胡惟庸又要向大家炫耀他那個“義釋囚犯”的點子了,只得點了點頭,讓他繼續(xù)說下去。其他不少大臣都不知他這時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也傾神而聽,不敢大意。胡惟庸面色一正,侃侃說道:“微臣認為:殿下可以效法當年唐太宗義釋諸囚的故事,在祈雨盛典上公開赦放應天府獄中囚犯,令他們返鄉(xiāng)幫助家人、鄰居抗旱救災,待到上蒼降雨之后,再回到獄中報告自己的改過自新之舉。這些囚犯中再次回歸獄中領罪者,必是洗心革面之人,則可賜其幣糧而回家,永不加罪;若有失信于君、不返大獄者,必是不可救藥之徒,雖逃遁萬里,亦要緝拿歸案重重懲處!——殿下,這樣的赦法,恩威并施,剛柔相濟,寬猛得當,必會成為我大明王朝留諸青史的一段佳話!”胡惟庸此語一出,殿中諸臣頓時紛紛贊不絕口,個個都稱若是采納了他這個建議,必會凸顯我朝覆天蓋地之仁,則天下歸心,善莫大焉!聽著這些議論,胡惟庸臉上也不禁露出了深深自得之色,撫須含笑不語。劉基聽了他這個“點子”,卻是心念一動:此人逢迎之術竟至這等爐火純青之境,上可邀君之寵,下能攬民之譽,欺世盜名,實在是不可小覷!他的心智謀術固然遠在常人之上,但他一味只知粉飾太平沽名釣譽,實乃大奸之尤,必將禍及社稷!他念及此處,霍然雙目一睜,眸中灼灼精光竟似劍鋒般亮利,猛射而出。胡惟庸一見,微微低下了頭,避開他那兩道目光劈面直刺而來。“殿下,胡惟庸此議完全是蠱惑人主欺世盜名的雕蟲小技,何來仁惠可言?唐太宗當年義釋諸囚,本就是破壞律法的沽名釣譽之舉,有何可稱可道之處?若是我朝開此先例,今年一大赦,明年一小赦,年年都有赦,那又將置我《大明律》于何地?律法既成一紙空文,試問又可憑恃何物治國理民?”終于,一個沉緩有力的聲音緩緩響起,壓住了場中的鼎沸喧囂之音——劉基開口了,“因此,老臣認為,大赦之事,實不足取,懇請殿下摒之不理。”他這番話一說出來,正殿內頓時一下靜得連地板上滴了一滴水都聽得到聲響。大臣們面面相覷,不敢再夸胡惟庸的那個“點子”了。胡惟庸臉色脹得一片通紅,垂下了頭,不敢正視劉基。李善長沉著臉聽完了劉基的話,微一抬頭,向劉基狠狠盯來,雙目寒光四射,便似利刃般在他臉上一剜,其中所含的怨毒之意已是濃烈之極!劉基毫無懼色,坦然迎視著李善長犀利如刀的目光,侃侃而談:“蜀相諸葛亮曾言:‘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吳漢不愿為赦。’蜀漢名臣孟光亦言:‘大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老臣認為:若是大赦天下,實乃是令正者痛而奸者快,于天理、國法、人情均為不合,所以決不可行!”“劉基此言有違上天好生之德,刻薄寡恩,峻厲冷峭,全無寬仁平和之氣,令人聞而心寒!”李善長冷然說道,“依老臣之見,他這是在故意攪亂陛下欽定的祈雨盛典!”“這……”朱標面呈為難之色。劉基瞧也不瞧李善長,舉笏在手,徑自說道:“殿下,老臣自忖對陰陽數(shù)術之學略有涉獵——那法華長老聲稱欲祈天求雨則須大赦罪囚,此乃妖言惑眾。天道賞善罰惡,最是公正無私,豈可昧心而欺之?老臣認為:要感動上蒼,施惠于民固然可取,而誅除奸邪、懲治惡徒、為民除害,也是深孚天人之望的義舉!老臣斷言,在祈雨盛典之上以奸邪惡徒之人頭祭獻于上天,則上天必降甘霖!”“你……你……”李善長氣得渾身發(fā)抖,用手直指著劉基,結結巴巴說不清話來,“劉基!你……你……”劉基仍是鏗鏘有力地說道:“老臣心意已定,決心在祈雨盛典舉辦的同時,行使監(jiān)國大臣先斬后奏之權,誅除一批罪大惡極、禍國殃民、貪穢枉法之徒以祭上天!”李善長也嘶聲吼道:“本相要將此事上報陛下!劉基,你自持一身戾氣,獨斷專行,恣意妄為,竟敢在祈天求雨之時濫行殺伐——本相定要狠狠參你一本!”劉基雙手緊握笏板,面色泰然自若,對李善長暴跳如雷的叫囂當作耳畔微風掠過,毫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