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變革的旅程中,民辦教育不是抗爭者,而是建設者。在民辦教育這個領域里有一批真正的理想者、思想者和改革者,他們的思考和行動都在佐證這樣一個論斷——教育的希望在民間,民間的希望在民辦。
本書圍繞民辦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收錄了大量活躍在民辦教育領域的改革者的觀點和聲音。這些觀點和聲音涵括民辦教育的價值與使命、機遇與挑戰(zhàn)、理想與堅守、立場和行動,嘗試讓讀者讀出一個有溫度、有力量的民辦教育形象。
書中飽含教育的憂思,但更多的是民辦教育者勇往直前的勇氣、智慧和力量。在民辦教育一直處于“被失語”的背景下,本書填充“空白”,“為民辦教育立言”,嘗試譜寫教育創(chuàng)業(yè)家的思想讀本。
中國國民辦教育協(xié)會名譽會長陶西平、浙江大學民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吳華、江蘇翔宇教育集團總校長盧志文傾情推薦;教育創(chuàng)業(yè)家思想讀本
重新想象學校
褚清源
學校,是一個美好的詞匯。學校的誕生使更多的人更有能力、有思想、有智慧成為可能。但是,今天學校教育所面臨的困境,比如那些被嚴重量化的教育結果,那些被嚴重物化的職業(yè)理想,正在遭遇越來越多的詬病。今天的教育制度正像一只章魚,似乎讓所有的人都成了俘虜,難以逃離其觸手。
教育永遠是指向美好,使人成為人的。但學校教育未必能準確完成這樣的使命。如果讓我們來重新想象學校,學校會是什么樣的呢?
學校首先是一個學生喜歡的地方,是不斷生發(fā)快樂的地方。喜歡是學習發(fā)生的重要前提,快樂是學習的動力源泉。倘若學生在學校里找不到快樂,那么一切將皆為負擔;如果學生不喜歡學校,不喜歡老師,那么對學生而言,我們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就可能意味著結束了。無論老師講得多么用情、多么生動,學生的內心會對來自老師的信息自動屏蔽!兑捉洝防镉幸痪湓挘骸胺宋仪笸,童蒙求我!币馑际钦f,不是我求蒙昧的童子(學習),(而是)蒙昧的童子求我(施教)。這句話道出了“教和學”的本質。因此,教師的第一專業(yè)素養(yǎng)應該是研究學生,研究如何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而非研究學科知識本身。
學校應該是讓學生感到自由、放松和快樂的地方,應該真正成為學生樂于選擇的一個去處。
學校的環(huán)境是一本天然的教科書。學校存在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讓文化傳承,讓教育延續(xù),還在于讓學習隨時隨地發(fā)生。因此,學校應該建設一種生態(tài),這種生態(tài)中的一花一草都是景觀,而這種景觀既可以用來觀賞,還可以作為學習和成長的資源來開發(fā)、使用。這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提供了一本天然的、耐人閱讀的書,這本書會使學生不自覺地進行一種無功利的自由閱讀。在這樣的生態(tài)世界里,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與校園中的景和物、花與草、鴿子與小兔產生生命的對話與鏈接,從而構建起學生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
學校應該建設一種開放式的學習新秩序。學校不再分班而教,而是讓學生選班而學,打破傳統(tǒng)班級的界限,讓他們在不同的班級、不同的老師和學生群體中選擇自己的學習伙伴和成長導師。學生只有通過這種開放式的學習才能獲得個性化的、適合自己的教育。美國1991年的年度教師約翰·泰勒·蓋托曾說,在開放式學習中,“教”是很關鍵的,但它不是一種職業(yè),任何有東西可傳授的人都可以教。誰是老師、誰不是老師,都由學生去選擇。學生是積極的主導者……
教師不能天然地具有教育別人的優(yōu)越感,學生也不能永遠被置于“被教育”的位置,在這里沒有教與被教,只有學習;在這里,通過老師和伙伴的協(xié)作完成學習這個私人化的事件;在這里,學校就是給孩子營造一種氛圍,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喜歡的方式去體驗、去學習。每一個人的成長都需要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選擇、自我設計,學校教育就是要為他們的發(fā)現(xiàn)、選擇、設計提供條件。
“顛倒的課堂”將引發(fā)學校教育的革命。這樣的課堂給學生賦予更多的自由,是把傳統(tǒng)的學生在校上課以及回家做作業(yè)的方式顛倒過來,讓學生在家通過視頻上課,到學校則是為了完成作業(yè),而學校不僅有教師輔導,學生還可以與同學進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制訂不同的學習計劃,教師則在網絡后臺監(jiān)測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
學校是一個可以讓心靈自由綻放的地方。印度心靈導師克里希那穆提在談到教育時說:“教育必須幫助學生和教師自然綻放,否則,教育就會成為適應工作或某種職業(yè)的機械過程。作為目前的社會現(xiàn)實,工作和職業(yè)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我們過于強調這一點,那么自由之花就會枯萎。我們已經過于強調考試和陳規(guī),那不是建立學校的主要目的。這并不意味著學生的學業(yè)應該被削弱,恰恰相反,隨著學生和教師的綻放,工作和職業(yè)將獲得他們適合的位置!睂崿F(xiàn)這樣一種狀態(tài),前提是讓學生的身體和精神都處于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中,讓他們始終有一種安全感和自由感。
學校像家庭一樣溫馨。家,是一個人的精神港灣。學校和教室不僅是一個物理環(huán)境,還是一個精神環(huán)境。因此,我們可以按照家的元素、家的特征來設計學校、布置教室,讓學校和教室成為孩子在家庭成長的一種延續(xù)。我們要著力營造一種“家文化”,讓學生在學校像在家里一樣自由、安全。當然,這個“家文化”不僅指向學生,也指向教師。當教師在學校里找到了家的感覺,享受到了家的溫馨,這樣的感覺就會自然傳遞給學生。如果教師在學校里經常受到壓抑、控制,遭受到不尊重,那么他們的關注點就會被分散、轉移,情緒就會波動,進而把負面情緒傳染給學生。讓校長、教師、學生都成為真實家庭之外的另一個家庭的成員,他們彼此信任,互愛。如此,教育會自然發(fā)生,生命會悄然成長。
學校是學生尋找伙伴的地方。人都生活在群體中,這個群體往往由志同道合的伙伴組成。學校的存在客觀地為學生結成不同的伙伴提供了環(huán)境。學生在伙伴中得到的成長有時候比教師的教導更多。人能夠在這種伙伴關系中不斷認識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發(fā)展自己。前面談到的打破班級界限,目的之一就是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地結交適合自己的伙伴的機會,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擁有更多“生命相遇”的機會。
學校實施的是一種無公害的教育。學校的第一功能應該是培養(yǎng)完整的人,而非優(yōu)秀的人才。堅定了這樣一種信念,學校教育就不能被功利化所裹挾,就不能越過成人直接讓學生成才。學校教育既要對孩子的當下負責,更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在這樣的學校里,可以有檢測,但沒有考試排名和競爭帶來的恐懼;在這樣的學校里,可以有約束,但不是來自管理者制定的紀律,而是由學生共同制定的規(guī)則與公約;在這樣的學校里,沒有人會對學生進行掠奪式的開發(fā),而是陪伴守護,靜待花開,學校真正成了匯聚美好事物的中心。
學校將不是一座教育的孤島。以往,我們的學校教育承載的太多,社會寄予的期望遠遠超越了學校自身所能做的。學校原本只是教育鏈條中的一環(huán),學校的功能是有限的,不能把學校有限的功能放置在無限的期待中,過度放大學校教育的作用,無疑會把學校推向一個孤島。未來的學校只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場所之一。學校教育將向家庭教育、社區(qū)教育延伸,形成相對完整的教育鏈條。家庭教育的職能不能轉嫁給學校,學校的職責也不能轉嫁給社會,他們應彼此承擔,互為支撐共同指向一個完整成長的人。
——《第壹輯 理想者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