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精神(上)》以集納歷史小段故事的形式,就人們社會生活中涉及到的如何修身、持家、處世、治學、為政等問題,對我們祖先那些足以垂范于今人乃至后人的優(yōu)秀精神,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描述。
對于民族精神,學術界和社會上見仁見智者認識不同。我們認為,由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精神形成于以自給自足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主要內(nèi)容的經(jīng)濟基礎之中,因此并不是每一個具體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都適合于現(xiàn)代社會。用現(xiàn)代化觀念比照,也可發(fā)現(xiàn)其中不乏封建糟粕和迂腐的內(nèi)容。但是,就總體而言,中華精神體現(xiàn)了一種從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整體聯(lián)系把握人的命運、規(guī)范人的言行準則的思維方式,強調(diào)從自我修養(yǎng)做起,以對家庭、社會、國家負責的精神為人處事,這些無論對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都是有永恒價值的。
第一編 報國
第一章 精忠報國
岳飛精忠報國
文天祥堅貞不屈
第二章 忠貞不二
田橫與五百壯士
黃宗羲堅辭不事清廷
第三章 維護統(tǒng)
昭君出塞
文成公主入藏
第四章 鏟除奸宄
陳東屢諫除賊
王著計除阿合馬
東林黨力抗閹黨
第五章 冒死犯難
一代諍臣魏征
朕得寇準猶文皇之
得魏征也
敢于罵皇帝的海瑞
第六章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倡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的顧炎武
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
喚醒國人的陳天華
為國喋血的譚嗣同
第七章 忍辱負重
受宮刑之辱續(xù)千古《史記》
屈原放逐而著《離騷》
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第八章 不辱使命
藺相如完璧歸趙
唐雎不辱使命
蘇武牧羊
第九章 臥薪嘗膽
越王勾踐勵精圖治
第十章 抵御外侮
抗倭英雄戚繼光
抗英名將民族偉人
第十一章 巾幗英雄
抗金英雄梁紅玉
第十二章 泱泱風度
助秦統(tǒng)一的張儀
出使西域的張騫
清代第一位駐外公使
一郭嵩燾
第十三章 海外赤子
傾資興學的著名華僑
領袖陳嘉庚
南洋萬金油大王愛國企業(yè)家
胡文虎
第十四章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
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千古名臣范仲淹
一生落魄每飯思國事
憂國憂民的屈原
寤寐不忘中原的陸游
第十五章 位卑未敢忘憂國
為抗擊金人而吶喊的胡銓
民族感情始終如一的劉辰翁
用生命為貧苦農(nóng)民尋出路的
宋景詩
誓死不交納”洋差“的景廷賓
葬須東向不忘臺灣的
丘逢甲
第十六章 科技救國
龔振麟鐵模鑄炮
馮如為國殉工藝
詹天佑汗灑鐵路
第十七章 實業(yè)救國
范旭東三創(chuàng)第一
盧作孚志如江海
張之洞雙管齊下
“感激時會而奮志工農(nóng)”
第十八章 教育救國
容閎志在為國
蔡元培一代宗師
陶行知“行知行”
第十九章 革命救國
陳天華蹈海殉國
秋瑾英勇赴難
第二十章 共赴國難
負荊請罪將相和
將帥協(xié)同建戰(zhàn)功
第二編 修身
第二十一章 舍己為人
以己子代人受過
左伯桃舍己全友
母在一予單母去四子寒
淳于緹縈救父
冒刃赴姑
融藏張儉
華歆拯難
游遏有遇
急人之急
救人急困
避難復壁
第二十二章 謙和禮讓
陳雷讓舉
孔融讓梨
龔遂不奪人善
玄成姓爵
虞芮爭田之訟
舞不知止
第二十三章 克己正身
田中尚書
渴不啖梨
i恭矚廊
終當不變心
劉定更廁
顧名思義
安事豐屋
太師擇婿
為世規(guī)矩
采樵自供
陶侃運甓
第二十四章 潔身自好
嗜魚而不受
何謂無知
袁閎隱姓探父
羊續(xù)懸魚于庭
鄭均為傭諫兄
門第可畏
無錢殮身
無以為繩
遺子清白
不私親戚
散金宗族
魯仲連不受千金
子罕謝寶
曾子拒邑
汧公不貪
李母退米
……
第一編 報國
第一章 精忠報國
老子著《道德經(jīng)》五千言,字字珠玉,而曰“國家昏亂有忠臣”一語,尤為深刻。這句話告訴我們,只有國家面臨內(nèi)憂外患之時,才可能分辨忠奸臣子。在和平盛世,“大奸似忠”,君主和百姓無由考察,忠奸難分。如吳王夫差之生時,斥伍員為奸,伯喜額忠心可許,及吳亡,始知識人之誤。又如王莽篡位前,人人曰似周公,及篡位,始知別有用心。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自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就產(chǎn)生了因種族、血緣、風俗而形成的不同的利益集團。在原始民族部落中,會產(chǎn)生一些忠于部落、為部落的生存、榮辱、興衰奮斗的勇士,如傳說中的后羿、女媧、神農(nóng)氏、稷、堯、舜、鮭、禹等人,都因為對他們的時代和他們的同胞作出了貢獻,因此受到后人稱頌。
至于說到把忠心和國家聯(lián)系起來,所謂忠心為“國”,則起碼要到階級社會以后。毫無疑問,在充滿了倫理道德觀的中國,是不乏忠臣義士的,只是在大部分時間和大部分地方,忠臣義士缺少表現(xiàn)機會。只有當處昏上亂綱亡國滅種之際,賢愚不肖,忠臣奸佞才能表現(xiàn)出來。忠既然與奸佞是相對的概念,這也就意味著只有出現(xiàn)了奸佞小人之時,忠義之士才能找到比照的對象,忠奸譬如水火,相滅亦相生,我們恨秦檜之奸,才能敬岳飛之忠。值得指出的是,忠奸是相互轉(zhuǎn)化的,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之士,可謂忠臣,當任宰相后嫉妒田忌之才,又似奸臣。周勃誅諸呂,可謂忠臣,至文帝時讒毀才詞絕倫的賈誼,無疑又成了奸佞之人。究其原因,奸佞之人巧言令色,往往得主人寵幸,忠義之士正道直行,極易致罪。鄒忌、周勃之類,當在求功名和處危難之時,尚可仗義而行,一旦功成名就,大權在握,唯恐失去自己的既得利益,往往瞻前顧后,貽笑后人。如秦丞相李斯,助始皇帝取天下,未曾無忠心,然始皇帝駕崩,投靠趙高和胡亥,卻落個父子俱殤的下場,可為嘆息。大致說來,得到的既得利益愈是豐富,就愈益致人墮落,陷入不義,因為利益來之不易、失之可惜,只有極個別義薄云天之人,才能視榮華富貴為浮云。這便是為什么達官顯貴多平庸的原因。但是,由于普通百姓缺少盡忠的機會,或者如許多兵士捐軀沙場,百代以下,難知事跡,盡忠之行遂遭湮沒。因而,國人今日所稱頌的愛國之士,皆具非常身份,非文臣武將,不足以冊列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