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樂天下——范仲淹傳》是作者在大量的資料閱讀和實地探訪了解后的一次認真書寫。作家采用近似直觀講述的方式,十分清晰地梳理描述和表現(xiàn)了范仲淹的曲折人的生經(jīng)歷,很有條理和見地地表達了范仲淹的社會見聞、感受和思想及其重大作為,將政治家、軍事家、思想文化大家范仲淹的人生重要作為及其生活環(huán)境背景情形給予了客觀生動的呈現(xiàn)。史料堅實,信息量大,理解深刻個性,敘述流暢。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有兩句重要的格言:一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二是“為官公罪不可無,私罪不可有”。至今仍有重要警示意義。后一句做官必須堅持原則,不怕得罪皇帝和上級,不怕得“公罪”,但務求清白,決不能貪贓枉法之類。本傳系統(tǒng)敘述范仲淹生平,贊揚其高尚人格,又細致分析《岳陽樓記》等文學成就,文字也較為生動。
文史專家 王曾瑜
作者在頗具把控力的激情敘述下,將范仲淹跌宕起伏的人生經(jīng)歷及精神境界給予真實深入的文學再現(xiàn)。為避免寫成“資料開會”,作者追尋傳主一生的蹤跡,歷9省市29地現(xiàn)場采訪,力求穿越時空與傳主進行心靈對話,獨特感受與深切認知盡在字里行間。尤其對《岳陽樓記》的反傳統(tǒng)解讀,更是值得靜夜品鑒。作品收放自如,厚重通脫,富有見地,不失為一部鑒古度今之前賢新傳。
文學專家 李炳銀
1.朱家父子
\\t朱說(悅)是誰?就是范仲淹,準確點說,是青年范仲淹。怎么回事?請往下看。
\\t范仲淹的生父名叫范墉,在范仲淹兩歲時去世,遺存稀薄,所以想寫《范家父子》無以成篇。
\\t《山東通志》載:“朱文翰,字苑文,淄州長山人。端拱二年(989)進士。歷任平江府(今蘇州市)推官、秘閣校理、戶部郎中、淄州長史等職。范文正公①之繼父。”
\\t《宋史》范仲淹本傳載:“仲淹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
\\t范仲淹的二十八世孫范章,一九九八年寫過一篇題為《謝太夫人傳略》,披露曰:“謝太夫人,范文正公之母。公元九八九年生公。九九〇年公父病逝于武寧軍(徐州)掌書記官任,太夫人扶柩南歸,葬于天平山祖塋,居蘇守義。九九三年義滿,貧無所依,再適平江府(蘇州)推官長山朱文翰,公亦至朱門,姓朱名說(悅)。文翰先配初氏遺一子,太夫人又生二子,共四子。文翰先逝,皆歸太夫人教養(yǎng)!哗栆黄吣辏蛉嗣珡托。”
\\t綜合上引資料可以大致知道:范仲淹兩歲時喪父,四歲時隨母改嫁至山東省淄州長山縣(今鄒平縣長山鎮(zhèn))朱家,名叫朱說(悅)。此名使用了二十五年,至宋真宗天禧元年,即公元一〇一七年復姓歸宗,這才正式稱為范仲淹,時年二十九歲。算一算,范仲淹與繼父朱文翰維系父子關(guān)系長達二十五年之久,也就是說,范仲淹從一個懵懂幼兒成為一名青年官員,那是繼父朱文翰看著長大、辛苦養(yǎng)育并一手栽培的。那么,寫一段《朱家父子》,理應大有說頭。
\\t關(guān)于朱文翰,存世的可靠史料不多,僅見于《山東通志》《長山縣志》《朱氏族譜》等,而且記述極為簡略。世人多無后眼。那時有人料到其繼子范仲淹日后將是一個傳世名人,必定會大記特記朱文翰。不過,要說朱文翰與范仲淹有緣,說朱文翰對范仲淹的成長、讀書、立志、成功大有影響,還是有史可查、有跡可覓的,褒一個“父子情深”,亦不為過。
\\t對于這一對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父子來說,公元九八九年很有意思。這年陽春三月時光,朝廷春闈大比,朱文翰高中進士。據(jù)洪邁《容齋隨筆》記載,這一年共中式進士一百八十六名,“前兩名陳堯叟、曾會至授光祿丞、直史館。第三名姚揆以下,皆授防御、州府推官”。由此知道朱文翰得授平江府推官是可信的。到了這年的燦燦仲秋,農(nóng)歷八月初二日,范仲淹在徐州呱呱墜地。一升一生,春秋相望,竟在同年,不也稀奇乎?
\\t《長山縣志》載:朱文翰在平江府推官任期之后,“臺試館職,授秘閣校理”。不料多年之后,他的繼子范仲淹也得到了這個職位。秘閣,是中國宮廷藏書之處。自晉、南朝宋至隋、唐,皆設有秘閣藏書,北宋沿唐制設三館,改弘文館為昭文館。到了大宋朝第二代皇帝宋太宗時,新建昭文館、集賢院、史館,總名為崇文院。就在范仲淹出生前一年,于崇文院中堂設秘閣,選三館善本圖書及書畫等入藏,藏書最為完備。設有直秘閣、秘閣校理等官管理秘閣事務。秘閣校理這個八品、從八品的小京官,雖說與州府推官品級差不多,但能在皇上眼皮子底下工作,那地位可就大不一樣了。洪邁《容齋隨筆》記載,在王安石“元豐改制”之前,三館及秘閣,由“首相、副相領(lǐng)之”,四局設官,謂“館職”,皆稱“學士”!捌湎聞t為檢討、校理、?薄,品級雖低,“地望清切,非名流不得處”。所以,父子倆能到這一步,已然進入名流之列。不過,現(xiàn)在也有人認為,朱文翰尚不足稱“名流”,做秘閣校理有待商榷。那就是考據(jù)家的事了。
\\t看來,父子倆天生有奇緣,而血緣不是問題。事實亦如此,就朱文翰對繼子“既加養(yǎng)育,復勤訓導”的恩情,或者范仲淹對繼父的回報,其父子親情,絕對超過許多血緣父子。
\\t2.打開眼界
\\t朱文翰一生為官,都待過什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