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下寨遺址——東晉至明清墓葬發(fā)掘報(bào)告
定 價(jià):280 元
叢書(shū)名: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文物保護(hù)項(xiàng)目 河南省考古發(fā)掘報(bào)告第31號(hào)
- 作者:河南省文物局編著
- 出版時(shí)間:2016/6/30
- ISBN:9787030490056
- 出 版 社:科學(xué)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lèi):K878.85
- 頁(yè)碼:280
- 紙張:膠紙版
- 版次:1
- 開(kāi)本:16K
本書(shū)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為配合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丹江水庫(kù)淹沒(méi)區(qū)建設(shè),于2009~2013年在淅川下寨遺址發(fā)掘過(guò)程中發(fā)現(xiàn)的73座東晉至明清時(shí)期墓葬的考古報(bào)告。這些墓葬雖零散分布于遺址之中,但被盜掘的較少,保存相對(duì)較好。本書(shū)對(duì)其進(jìn)行了系統(tǒng)的報(bào)道,從隨葬品、墓葬形制與布局、地方葬俗、分期年代、南北方文化因素等方面對(duì)其進(jìn)行了初步分析探討。同時(shí),也開(kāi)展了諸如體質(zhì)人類(lèi)學(xué)、瓷器產(chǎn)地、金屬器成分等相關(guān)研究。
更多科學(xué)出版社服務(wù),請(qǐng)掃碼獲取。
目錄
前言(i)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節(jié) 地理位置與環(huán)境(1)
第二節(jié) 歷史沿革(2)
第二章 發(fā)掘、整理和報(bào)告編寫(xiě)情況(4)
第一節(jié) 遺址發(fā)現(xiàn)與概況(4)
第二節(jié) 遺址勘探與發(fā)掘(5)
第三節(jié) 資料整理與報(bào)告編寫(xiě)(8)
第三章 東晉至南朝墓葬(10)
第一節(jié) “甲”字形帶墓道磚室墓(10)
一、M54(10)
二、M61(13)
三、M79(15)
四、M80(17)
五、M83(18)
六、M90(22)
七、M96(23)
八、M131(24)
九、M136(26)
一〇、M142(29)
一一、M151(31)
一二、M161(33)
一三、M162(35)
一四、M163(37)
一五、M176(39)
一六、M221(41)
一七、M223(42)
一八、M224(43)
一九、H788(45)
第二節(jié) 長(zhǎng)方形豎穴土壙磚室墓(46)
一、M4(46)
二、M5(49)
三、M52(50)
四、M53(52)
五、M78(54)
六、M130(56)
七、M157(57)
八、M166(58)
九、M167(59)
一〇、M168(60)
一一、M169(61)
一二、M170(62)
一三、M171(63)
第三節(jié) 刀形豎穴土壙磚室墓(64)
一、M48(64)
二、M164(67)
第四章 隋唐時(shí)期墓葬(69)
第一節(jié) 豎穴土壙磚室墓(69)
一、M36(69)
二、M38(71)
三、M39(72)
四、M41(75)
五、M42(76)
六、M43(78)
七、M44(79)
八、M45(80)
九、M47(81)
一〇、M49(82)
一一、M51(83)
一二、M64(85)
一三、M93(87)
一四、M125(88)
一五、M127(89)
一六、M158(92)
一七、M159(94)
一八、M160(98)
一九、M165(100)
二〇、M173(102)
二一、M222(103)
二二、M226(104)
二三、M227(105)
第二節(jié) 帶墓道磚室墓(107)
一、M50(107)
二、M56(110)
三、M76(112)
四、M118(114)
五、M177(116)
六、M225(117)
第五章 金、明、清墓葬(119)
第一節(jié) 磚室墓(M77)(119)
第二節(jié) 豎穴土坑墓(123)
一、M3(123)
二、M37(125)
三、M40(126)
四、M46(128)
五、M91(129)
六、M119(131)
七、M120(132)
八、M121(133)
九、M172(134)
第六章 綜合研究(137)
第一節(jié) 東晉至唐代墓葬的分期與年代(137)
一、常見(jiàn)器物的排序(138)
(一)陶雙耳罐(138)
(二)盤(pán)口壺(139)
二、墓葬形制分析(140)
(一)東晉至南朝時(shí)期墓葬形制分析(140)
(二)隋唐時(shí)期墓葬形制分析(142)
三、墓葬的分期與年代(147)
(一)第一期:東晉早期(147)
(二)第二期:東晉中晚期至南朝早期(147)
(三)第三期:南朝中晚期(148)
(四)第四期:隋至初唐時(shí)期(149)
(五)第五期:唐代墓葬(150)
(六)年代不能確指的墓葬(151)
第二節(jié) 東晉至唐代墓葬相關(guān)問(wèn)題研究(152)
一、墓葬布局(152)
(一)東晉至南朝墓葬布局(152)
(二)隋唐時(shí)期墓葬布局(152)
二、隨葬器物研究(153)
(一)“毀器”葬俗(153)
(二)隨葬殘鐵鐮的習(xí)俗(153)
第三節(jié) 東晉至唐代墓葬所反映的南北文化因素分析(154)
一、青瓷器(154)
二、泥質(zhì)灰陶雙耳罐(154)
三、矮領(lǐng)罐(155)
四、墓葬形制(155)
五、初步認(rèn)識(shí)(155)
第四節(jié) 金、明、清墓葬初步研究(156)
一、年代分析(156)
二、墓葬形制(157)
三、金代墓葬隨葬買(mǎi)地券研究(157)
(一)關(guān)于M77出土買(mǎi)地券的券文(157)
(二)從M77出土買(mǎi)地券看當(dāng)?shù)貢r(shí)屬情況(159)
四、關(guān)于明清時(shí)期墓葬的一些問(wèn)題(159)
附表 下寨遺址東晉至明清墓葬登記表(165)
附錄(174)
附錄一 淅川下寨遺址東晉至明清時(shí)期人骨鑒定報(bào)告(174)
附錄二 淅川下寨遺址東晉至明清墓葬人骨研究(178)
附錄三 淅川下寨遺址出土瓷片化學(xué)成分與工藝特征初步研究(240)
附錄四 淅川下寨遺址東晉至明清墓葬出土遺物掃描電鏡能譜分析結(jié)果(250)
后記(260)
插圖目錄
圖一 淅川下寨遺址位置示意圖(4)
圖二 下寨遺址東晉至明清墓葬分布圖(插頁(yè))
圖三 下寨遺址東晉至明清墓葬分布圖(6)
圖四 淅川縣主要東晉至南朝墓地分布位置示意圖(7)
圖五 M54平、剖視圖(11)
圖六 M54出土器物(12)
圖七 M54出土器物(13)
圖八 M61平、剖視圖(14)
圖九 M61出土器物(15)
圖一〇 M79平、剖視圖(16)
圖一一 M79出土器物(17)
圖一二 M80平、剖視圖(18)
圖一三 M83平、剖視圖(19)
圖一四 M83出土器物(21)
圖一五 M90平、剖視圖(22)
圖一六 M96平、剖視圖(23)
圖一七 M131平、剖視圖(25)
圖一八 M131出土陶雙耳罐(M131∶1)(26)
圖一九 M136平、剖視圖(27)
圖二〇 M136出土器物(28)
圖二一 M142平、剖視圖(30)
圖二二 M142出土器物(31)
圖二三 M151平、剖視圖(32)
圖二四 M161平、剖視圖(34)
圖二五 M161出土器物(35)
圖二六 M162平、剖視圖(36)
圖二七 M162出土器物(37)
圖二八 M163平、剖視圖(38)
圖二九 M176平、剖視圖(40)
圖三〇 M221平、剖視圖(41)
圖三一 M223平、剖視圖(42)
圖三二 M223出土器物(43)
圖三三 M224平、剖視圖(44)
圖三四 M224出土器物(45)
圖三五 H788平、剖面圖(46)
圖三六 M4平、剖視圖(47)
圖三七 M4出土器物(48)
圖三八 M5平、剖視圖(49)
圖三九 M5出土瓷碗(M5∶1)(50)
圖四〇 M52平、剖視圖(51)
圖四一 M52出土器物(52)
圖四二 M53平、剖視圖(53)
圖四三 M53出土器物(54)
圖四四 M78平、剖視圖(55)
圖四五 M78出土器物(55)
圖四六 M130平、剖面圖(56)
圖四七 M157平、剖面圖(57)
圖四八 M166平、剖視圖(58)
圖四九 M167平、剖視圖(59)
圖五〇 M168平、剖視圖(60)
圖五一 M169平、剖視圖(61)
圖五二 M170平、剖視圖(62)
圖五三 M171平、剖視圖(63)
圖五四 M48平、剖視圖(65)
圖五五 M48出土器物(66)
圖五六 M164平、剖視圖(67)
圖五七 M164出土鐵器(M164∶1)(68)
圖五八 M36平、剖面圖(70)
圖五九 M36出土器物(70)
圖六〇 M38平、剖面圖(71)
圖六一 M39平、剖視圖(72)
圖六二 M39出土器物(74)
圖六三 M41平、剖面圖(75)
圖六四 M42平、剖視圖(76)
圖六五 M42出土器物(77)
圖六六 M43平、剖視圖(78)
圖六七 M44平、剖面圖(79)
圖六八 M45平、剖視圖(80)
圖六九 M47平、剖視圖(81)
圖七〇 M49平、剖視圖(82)
圖七一 M51平、剖視圖(84)
圖七二 M51出土器物(85)
圖七三 M64平、剖視圖(86)
圖七四 M64出土器物(87)
圖七五 M93平、剖視圖(88)
圖七六 M125平、剖視圖(89)
圖七七 M127平、剖視圖(90)
圖七八 M127出土器物(91)
圖七九 M158平、剖視圖(93)
圖八〇 M158出土器物(94)
圖八一 M159平、剖視圖(95)
圖八二 M159出土器物(96)
圖八三 M159出土器物(97)
圖八四 M160平、剖視圖(99)
圖八五 M160出土器物(100)
圖八六 M165平、剖視圖(101)
圖八七 M165出土器物(102)
圖八八 M173平、剖視圖(102)
圖八九 M222平、剖視圖(103)
圖九〇 M226平、剖視圖(104)
圖九一 M227平、剖視圖(106)
圖九二 M227出土器物(106)
圖九三 M50平、剖視圖(108)
圖九四 M50出土器物(110)
圖九五 M56平、剖視圖(111)
圖九六 M56出土銅錢(qián)(M56∶1)(112)
圖九七 M76平、剖視圖(113)
圖九八 M76出土瓷盂(M76∶1)(114)
圖九九 M118平、剖視圖(115)
圖一〇〇 M118出土瓷雙口罐(M118∶1)(115)
圖一〇一 M177平、剖視圖(116)
圖一〇二 M177出土陶雙耳罐(M177∶1)(117)
圖一〇三 M225平、剖視圖(117)
圖一〇四 M77平、剖視圖(120)
圖一〇五 M77出土買(mǎi)地券及券文摹本(M77∶2)(122)
圖一〇六 M77出土鐵燈(M77∶1)(122)
圖一〇七 M3平、剖視圖(123)
圖一〇八 M3出土器物(124)
圖一〇九 M37平、剖視圖(125)
圖一一〇 M37出土器物(126)
圖一一一 M40平、剖視圖(127)
圖一一二 M40出土器物(128)
圖一一三 M46平、剖視圖(129)
圖一一四 M46出土瓷雙系罐(M46∶1)(129)
圖一一五 M91平、剖視圖(130)
圖一一六 M91出土器物(130)
圖一一七 M119平、剖視圖(131)
圖一一八 M120平、剖視圖(132)
圖一一九 M121平、剖面圖(133)
圖一二〇 M172平、剖視圖(134)
圖一二一 M172隨葬器物(135)
圖一二二 墓磚繩紋、籃紋拓片(141)
圖一二三 墓磚卷草紋拓片(142)
圖一二四 墓磚菱形紋、橫“五”字紋拓片(143)
圖一二五 墓磚重環(huán)紋拓片(144)
圖一二六 墓磚復(fù)合紋拓片(144)
圖一二七 墓磚植物莖稈印痕紋拓片(144)
圖一二八 墓磚蓮花紋、雙魚(yú)紋拓片(145)
圖一二九 M90、M170墓磚拓片(145)
圖一三〇 隋唐墓葬墓磚拓片(146)
圖版目錄
圖版一 下寨遺址情況
圖版二 M61
圖版三 M79、M96
圖版四 M83
圖版五 M131
圖版六 M163、M221
圖版七 M151、M164
圖版八 M4
圖版九 M52
圖版一〇 M53
圖版一一 M170
圖版一二 M48
圖版一三 M39
圖版一四 M47、M51
圖版一五 M64
圖版一六 M93
圖版一七 M127
圖版一八 M50
圖版一九 M56
圖版二〇 M76
圖版二一 M3、M46
圖版二二 M119、M120
圖版二三 M54出土器物
圖版二四 M61出土器物
圖版二五 M79、M83出土器物
圖版二六 M83出土器物
圖版二七 M131、M136、M142出土器物
圖版二八 M161、M162、M164、M177出土器物
圖版二九 M4出土器物
圖版三〇 M52、M53、M223、M224出土器物
圖版三一 M5、M48出土器物
圖版三二 M36、M42、M51、M64出土器物
圖版三三 M39出土器物
圖版三四 M127、M158、M227出土器物
圖版三五 M159出土器物
圖版三六 M118、M160、M165出土器物
圖版三七 M50、M76出土器物
圖版三八 M40、M46、M77、M91出土器物
圖版三九 M172出土器物
圖版四〇 M3顱骨
圖版四一 M61顱骨
圖版四二 M172顱骨
圖版四三 牙病
圖版四四 篩狀眶與多孔性骨肥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