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人不一定智慧。真智慧一定少煩惱。但只有深入他人內(nèi)心世界,關(guān)懷對方,才能得到真智慧。
所謂“慈悲”,就是能多為他人設(shè)想,站在他人角度處理問題,相對地,困擾自己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少,也就越有“智慧”了。
本書詮釋“慈悲”與“智慧”的活法,帶你漸漸領(lǐng)悟慈悲的力量與智慧的快樂。
生活的忙碌除了剝奪了我們的時間,也同時讓我們忽略了對自己、對世界的寬容。我們不斷要求自己獲得更好的成績,追求更高的職位,抓住更難得的機會,不斷要求他人努力配合自己,要求他人體諒自己,要求這世界能夠格外厚愛自己。然而,這一切并不容易滿足。生活的挫敗有時會讓你感覺全世界都在與你作對,其實,與你作對的并不是全世界,而是你自己。現(xiàn)實之所以讓人如此煩惱,是因為你缺少了對世界的慈悲,對生活的智慧。
慈悲,是對所有人表達平等的善意,對每個人、每件事的接納與包容。慈悲的人懂得包容自己所愛的人,同時也會寬恕自己的敵人;慈悲的人會笑著迎接人生的歡喜,同時也會笑著迎接人生的苦難。無論是愛人還是敵人,無論是歡喜抑或苦難,都是人生獨特的饋贈。當一個人能夠?qū)λ械囊磺袘阎活w慈悲心,就沒有什么不能夠理解、克服、跨越。
智慧,是對生活的智慧。我們在追求最好的生活,然而“最好”的定義對每個人而言是不同的。我們要學習的不只是如何追求,還包括在追求的過程中如何保持最佳的狀態(tài)。在遭遇人生大事,在遇到挫折矛盾,在經(jīng)受孤苦時,該如何理性地面對。人生的很多煩惱源于不理解和得不到,一個擁有生活智慧的人,能夠包容、理解人生的所有際遇,正視得到與失去,正因為如此,智慧的人煩惱很少。
每個人的世界的改變從改變對待世界的態(tài)度開始。用慈悲心寬容世界,用智慧心體貼自己,自然不會再有敵人,也不會再有煩惱。本書講述的正是“慈悲”與“智慧”,它會告訴你如何寬恕自己的敵人,如同寬容自己的愛人;如何保持內(nèi)心的從容與快樂,無論這世界一片坦途還是充滿溝壑。
006
先聽別人怎么說,不急于表達看法
某大學教授在講授選修課,幾周之后,他發(fā)現(xiàn)聽課的人越來越少。這一天,他提早結(jié)束課程內(nèi)容,和學生們談話,他問學生:“為什么大學生這么愛逃課?”
“因為大家都覺得老師講課沒意思,還不如去自學!睂W生們說。
教授聽完說:“現(xiàn)在的學生真讓人無奈,當年我在北大,生怕錯過老師的一堂課,每堂課都早早去占位置,唯恐漏下一句。難道他們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恐怕就是如此!庇袑W生說。
“年輕人搞學問就好比種花,如果不把自己埋在土里,讓人灌溉,如何能開出花朵呢?可惜可惜!苯淌趪@息。教授的這番話被學生傳了開來,不久之后,課堂里的學生越來越多。想來是他們聽了教授的話,覺得有道理,紛紛回到課堂。
現(xiàn)代社會難免浮躁,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盡快脫穎而出,多數(shù)人迫不及待地想表現(xiàn)自己,處處招搖,唯恐別人看不到自己。故事里的老教授希望總是逃課的學生能有謙虛的心態(tài),把自己當作一顆需要澆灌的種子,而不是早早開放的浮躁花朵。
在浮躁的心態(tài)下能有什么樣的好成績?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先來算這樣一筆賬:古代人想要功成名就大都“十年寒窗”,如果兩個書生,一個在十年之內(nèi)不斷讀書,不斷積累學識;另一個有些天資,在讀書的同時不斷走親訪友,拜謁名人。十年之后,誰的學識更深厚?答案很明顯,前者也許金榜題名,后者也許成了王安石筆下的那個方仲永。
事情不能一概而論,也許后者又懂讀書又懂與人交際,和前者一樣得到功名。這時候,前者因為歷年來養(yǎng)成的習慣,繼續(xù)刻苦讀書,并對工作勤勤懇懇;后者呢,多年來的習慣讓他繼續(xù)半調(diào)子式地讀書,更加勤快地找關(guān)系。再一個十年,前者如何?后者如何?最后究竟誰會有真正的學識、真正的底蘊?答案不言自明。
青年畫師年少得志,成為皇帝的御用畫師。他聽說長安城外有座書院,里面有師傅畫畫很好,堪稱國手,很多大畫家都去向他請教,就去拜訪那位師傅。
年輕人對師傅說:“我一直想拜一位出色的畫者為師,也見過不少畫家,發(fā)現(xiàn)他們都很平庸,還不如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睅煾嫡f:“你遠道而來,一定口渴,來喝杯茶吧。”
年輕人拿起茶杯剛要倒茶,師傅卻說:“錯了,錯了。你應(yīng)該拿著茶杯,向茶壺里倒茶!
“怎么能用茶杯向茶壺里倒茶,老師傅你糊涂了嗎?”年輕人說。
“原來你也懂得這個道理。那么,你始終把自己擺在比其他畫師高的地方,總是認為自己比他們更厲害,這不就是茶杯以為自己能向茶壺里倒茶嗎?”
年輕人聽了,大為慚愧,從此虛心向人求教,畫技果然突飛猛進。
眼高手低是不少年輕人的通病,凡事說得好,心氣高,真要做起來卻并不是那么優(yōu)秀。這樣的人不是沒有才能,不是沒有前途,只是他的才能并沒有他預想得那么多。如果再不知道虛心的重要,拒絕接受他人意見,他們的前途自然也不會像自己想得那么好。
就像故事中的禪師告誡年輕人要當一個茶壺下的茶杯,想要進步,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身段放低,你的眼光應(yīng)該在最高處,但你的心態(tài)一定要在最低處,隨時接受他人的教誨,隨時補充對自己有益的各種知識。沒有人肯對一個高高在上的人說教,你的態(tài)度謙虛,別人才愿意指教你,你越真誠,越能得到真知識。同時,也不要隨隨便便對他人說教,也許你的意見根本沒有建設(shè)性,多聽少說,謙虛的人都知道耳朵比嘴巴更重要。
西方一位哲學家說:“想要到達最高處,必須從最低處開始!庇辛艘稽c成績就飄飄然,這樣的人做不了大事?傄詾樽约旱某煽兌嗝戳瞬黄,就是限制了自己的目光,看不到別人的優(yōu)秀。想要做大事必須學會“手低”,善于做小事,把每一件具體的小事做好,以此去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志向。正視自己,保持謙虛,這就是做大事者必備的心理素質(zh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