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度是一位堅持國家統(tǒng)一、反對割據分裂的政治家,史稱“以身系國之安危、時之輕重二十年”。本書是首部描寫這位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名人的長篇小說。
小說從曠古未聞的暗殺當朝宰相事件開始,拉開大唐元和年間朝廷討伐蔡州戰(zhàn)爭的序幕。小說圍繞“恐怖長安”、“東京事變”、“裴度督軍”、“淮西風云”、“再造輝煌”、“中流砥柱”、“不如歸去”、“洛陽‘殘春’”等情節(jié)展開,在封建王朝的中央與地方、統(tǒng)一與割據長期而復雜的斗爭中,塑造歷史人物形象。
小說以宏大的氣勢,張弛有致的情節(jié),鮮活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清麗明快的語言風格,生動再現九世紀初大唐帝國方方面面的生活圖景。
九世紀初葉,在大唐元和中興開始之后的崢嶸歲月,一代名相裴度,“以身系國之安危、時之輕重二十年”。《大唐中興宰相裴度》是關于這位風云人物的首部長篇小說,也是一位當代作家對那段歷史的全新詮釋。
青禾,男,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祖籍福建永定,生于漳州。已發(fā)表中篇小說44部,短篇小說100部,散文隨筆、報告文學、詩歌等400來部(首);在海內外出版、再版長篇小說1部,長篇歷史小說7部,長篇傳記文學2部,小說集4部,計450萬字。
第一章
恐怖長安
。ㄒ唬
長安初夏的黎明,美麗而寧靜。
風從曠野來,越過高高的城墻,像一個游手好閑的闊少爺,懶懶散散地漫步長安城,這里走走,那里看看,這里摸摸,那里動動,把大雁塔、小雁塔以及所有宮殿、寺院飛檐上的風鈴搖響,把槐樹葉上的露珠抖落,把東市、西市的各種各樣商幡扯得東扭西歪……
宵禁已經結束,街上開始有人走動,那大都是赴早市的商人和上早朝的官員。稀稀拉拉的腳步聲和馬蹄聲,反而使長安城顯得更加寂靜。
空氣中蕩漾著淡淡的茉莉花香。
這是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三的黎明。
大唐宰相武元衡推開房門,站在臺階上舒展一下手臂。有一顆流星從對面槐樹上滑過,拖著長長的尾巴,武元衡愣了一下。他捋了一下花白的胡子,自言自語地說:“不祥!钡鋵嵅⒉辉趺丛诤酢K艘幌卤亲,吸進一陣幽幽的花香。
對面的院墻下就有幾株茉莉花。夜光下,白色的小花在微風中顫抖著,溢出一陣陣幽香。
武元衡,字伯蒼,河南緱氏人,今年五十八歲。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進士及第,累辟使府,至監(jiān)察御史,后為華原縣令。時畿輔有鎮(zhèn)軍督將恃恩矜功者,多擾吏民,元衡苦之,乃稱病去官。他自由自在地過了一段很長的詩人生活,放情事外,沉浮宴詠。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員外郎,遷左司郎中、御史中丞。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正月,拜門下侍郎、平章事,賜金紫,兼判戶部事。元和三年(808年),拜檢校吏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充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接高崇文鎮(zhèn)成都。元和八年(813年),征還,重拜門下侍郎、平章事。
唐設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朝政,并為宰相。侍中是門下省的長官,原為正三品,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升秩為正二品。門下侍郎是門下省的副職,原為正四品,大歷中升秩為正三品。大歷后,由于平叛戰(zhàn)爭緊急,侍中之位一般不單授,成為賞戰(zhàn)功的榮譽銜,為將帥所遙領。所以,門下侍郎便成為門下省的最高負責人,真正的宰相。
武元衡由眼前的茉莉花想到前不久在唐昌觀看到的玉蕊花。他與詩人王建、張籍等人作了同題詩。想起當時的情形,他情不自禁地微笑著搖了搖頭。
武元衡的侍妾張氏走出來,把金魚帶掛在武元衡的腰上,說:
“老爺總是忘了帶。”
“有什么用?”
武元衡不耐煩地說。
唐代官員有掛魚符的制度。因為唐乃李家天下,鯉音同“李”,鯉魚得了皇家的姓,成為官員的佩飾。五品以上的官員佩魚,三品以上飾以金,四品、五品飾以銀。佩金魚,是一種高貴的象征。但安史之亂后,為賞戰(zhàn)功,魚袋之賜近乎泛濫,已失去往日的榮光。
張氏尷尬地笑了笑,說:
“佩著好看!
“好看什么?”
“妾覺得好看!
武元衡看了看張氏,夜光中,張氏顯得嫵媚動人。徒有其表,元衡搖了搖頭。他突然想起遠在成都的女詩人薛濤。她現在在做什么呢?
薛濤,字洪度,幼年隨父親薛鄖從長安到成都。薛鄖是一個小官吏,但很有文才。薛濤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八歲便會作詩。有一次,父親指著庭院中的梧桐,要她以此為題作詩,父親先出上聯:“庭除一古桐,聳干入云中!毖龖暣鹣侣摚骸爸τ媳兵B,葉送往來風。”后父喪,家道中落,為養(yǎng)家糊口,不得已而入樂籍,成為一名樂伎。數年后脫名樂籍,以女詩人的身份出入幕府,與當地官吏和著名詩人唱酬詩歌,如元稹、白居易、劉禹錫、王建、杜牧等。武元衡入鎮(zhèn)成都,與她有很深的交情,再度入朝為相后以薛濤才學出眾,奏請授她為校書郎。憲宗皇帝是一個風流才子,又對武元衡十分信任,當即準其所請,授薛濤校書銜。著名詩人王建聞訊,寫了一首《寄蜀中薛濤校書》,詩云:“萬里橋邊女校書,琵琶花里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此時,武元衡的腦海里浮動著薛濤那醉人的微笑,耳畔響起她那甜美的聲音:“東閣移尊綺席陳,貂簪龍節(jié)更宜春。軍城畫角三聲歌,云幕初垂紅燭新!边@是幾年前她送給他的詩。
“老爺!
張氏的聲音打斷了武元衡的回憶。他感到十分掃興。張氏的手上拿著一幅粉紅色的詩箋。這是薛濤所創(chuàng)制的“薛濤箋”,也叫“浣花箋”,主要用于寫短詩。唐代箋紙多用于寫佛經和長篇書札,多為大幅。而唐代詩壇,喜作律絕短詩,不過四句、八句,大幅箋紙裁成小幅,很不方便,而且大小不一。“薛濤箋”的大小適宜,用于寫詩,則一頁之內能寫下一首律詩或絕句,用于寫信或文章,一頁不夠,可另寫他頁,各頁尺寸劃一,便于保管。薛濤創(chuàng)制此箋,本來為了自用,不想因為實用方便,制作精美,風行一時。張氏把手中的詩箋在他的眼前晃了晃說:
“老爺,這詩,她們說要拿去唱,行嗎?”
“她們?是你的主意吧!
“老爺……”
張氏嗲聲嗲氣地叫了一聲。武元衡皺著眉頭,揮手說道:
“拿去吧,拿去吧!
這是武元衡昨晚寫的一首詩,他并不認為這詩寫得好,但他有詩名,工五言詩,每寫一首,都在京城里傳唱。這首詩題為《夏夜作》,詩云:“夜久喧暫息,池臺惟月明。無因駐清景,日出事還生!
這時,仆人走過院子,說:
“老爺,該上朝了!
武元衡無端地吃了一驚。剛才仆人走進來,竟如影子一般,沒有聲息。回頭看,張氏也早已不在身邊。想是她一時高興,拿著他的詩到后院讓家妓配樂去了。走得也太急了吧。武元衡穿過院子。
大門外,馬早已備好。武元衡上馬,說:
“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