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人生有方向,內(nèi)心有詩意,你就能找到真正的安寧,它更干凈、更純粹、更飽滿,更接近那個叫靈魂的地方。
本書為你詮釋詩意生活的藝術(shù),
愿你在浮躁的世界,活出內(nèi)心獨有的優(yōu)雅,
猶如一朵蓮,在輕綻的時光里,用淡泊寫意人生,用安然蔥蘢歲月。
一念心清凈,處處蓮花開
一位心理專家曾問過無數(shù)人:“什么是人生美事?”人們大都列出一張清單:權(quán)力、美貌、健康、才華、愛情、財富……心理專家搖搖
頭,開出一劑“良藥”——保持心靈的清凈,并叮囑道:“沒有它,上述種種都會給你帶來極大的痛苦!”
當(dāng)今社會壓力重,誘惑多,人需要修養(yǎng),需要寧靜,心是最大的凈土。如果沒有良好的心態(tài),就會終日為生計奔忙,加重生命的負(fù)擔(dān),加速心情的浮躁,終使自己心力交瘁、迷惘躁動,而與豁達(dá)康樂無緣。
俗話說,世上本無枷,心鎖困住人。檢查一下生活,相信會發(fā)現(xiàn)許多例證:沒有戀人想戀人,可結(jié)婚以后都經(jīng)常吵鬧甚至要離婚;沒有子女想子女,可有了子女真累人;沒有權(quán)力想權(quán)力,有了權(quán)力寵辱皆驚;沒有錢想錢,可錢多了又擔(dān)心……這樣下去,何來安然可言?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而這些痛苦都是自己找的。
世間萬物皆有心,天有天心,天心靜,則萬籟俱寂,幽然而靜美;人有人心,人心靜,則心若碧潭,平靜而清幽……我們的“心”時時刻刻可能會受到外部世界的沖擊,若想做智慧之人,過行云流水的生活,就要使心安住于清凈的狀態(tài),從而不向外追逐。心靜是心安的起點,一念心清凈,處處蓮花開。
一天,天氣酷熱,唐朝詩人白居易前往拜訪恒寂禪師,卻見恒寂禪師在房間內(nèi)很安靜地坐著。白居易就問:“禪師!這里好熱哦!怎不換個清涼的地方?”
恒寂禪師說:“我覺得這里很涼快!”
白居易深受感動,于是作詩一首:“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即身涼。”
無論外界如何變幻,讓自己的心靜一點,再靜一點,留給自己一方安寧的晴空,留給自己一隅思索的空間,最容易達(dá)到“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讓自己釋放和釋然,讓自己成熟和理智。這種精神修養(yǎng)與心理上的抗干擾能力有著絕對關(guān)聯(lián),它無法饋贈和積存,只有靠個人修養(yǎng)與定力去體會。
事實上,我們的心本來是自然的、清凈的,不造作,不染纖塵,只是被無名的煩惱障蔽后才變得雜亂無章,念念無常,如同湖面起了波濤。因此,我們需要時常進行自我凈化,隨時去觀照自己的心念,如此,才能慢慢擺脫我們身心錯誤的妄執(zhí)和貪戀,把內(nèi)心的世界變得清凈,將煩惱驅(qū)逐。
從前有一個人是虔誠的佛教信徒,他每天都從自家花園里采擷鮮花到寺院供佛。一天,當(dāng)他正送花到佛殿時遇到了一位禪師,禪師欣慰地說:“你每天都虔誠地來以香花供佛,依經(jīng)典的記載,常以香花供佛者,來世當(dāng)?shù)们f嚴(yán)相貌的福報。”
信徒非常歡喜,問道:“的確,我每天前來寺禮佛時,自覺心靈就像滌洗過似的清涼。但是奇怪的是,我一回到家,心就煩亂了,請問我如何才能在喧囂的世事中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呢?”
“你每日以鮮花獻佛,相信你對花草會有一些常識。那么,我想請問,花朵如何保持新鮮呢?”禪師反問道。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啊”,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于每天換水,并且在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爛,腐爛之后水分不易被吸收,就容易凋謝!”
禪師道:“要想保持一顆清凈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像瓶里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心靜一點,不斷地懺悔和檢討,改進陋習(xí)和缺點,不停地凈化身心,我們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精華!
心靜,是生活的一種思考,是人生的一種境界,更是心安的必要智慧。
在競爭激烈的現(xiàn)代社會,很多人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幾乎沒有一分鐘是清靜的、清閑的,我們不由得感嘆:工作太忙了、事情太多了、應(yīng)酬太多了,難得有幾天清靜的日子。如此看來,保持一顆凈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不管外界多么繁亂,內(nèi)心依舊清凈安詳,一塵不染,這就
是定力。
每天為自己留出十分鐘來安靜一下,從聲色繁華中超脫出來,用智慧隨時去觀照自己的心念,在寧靜中深思和檢討自己,這個時間我們能夠承受得起,也能夠消受得起。如果你能做到,那么你就將喚醒內(nèi)心的純凈與寧和,如清淡出塵的蓮花一樣,淡然綻放,散發(fā)出生命的馨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