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9—1740年,休謨(Hume,1711—1776)出版了《人性論》;1888年,塞比-比格(Selby-Bigge,1860—1951)編輯出版了新版本,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次影印的即是1888年版的1960年重印本。
《培根論人生》一書是培根多年反復錘煉的精工之作,內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等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本書語言簡潔,文筆優(yōu)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充滿了諳通人世的智慧,是作者哲學智慧與人生經(jīng)驗的結晶,體現(xiàn)了他的現(xiàn)實主義與道德理想的完美融合,是文藝復興以來歐洲古典人文主義價值觀念和政治理想
本書從韋伯的命題以及與之相關的科學史論述出發(fā),圍繞文藝復興哲學代表人物皮科米蘭多拉展開研究,檢討“世界的除魔"這一現(xiàn)代性特征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發(fā)端。皮科通過揭穿占星術的魔法性,破除預定的宇宙等級論,第一次賦予人自我塑造的自由。與此同時,皮科又極力主張魔法,將人理解為自然的沉思者和操作者,一個具有神奇魔力并不斷魔化的魔法師
本書得以完全拋開主流德語論述的精神抱負以及包袱,按主題編排,條分縷析赫爾德的社會政治思想,同時顧及赫爾德所處的思想背景及其對后世繼承者的影響,還原出一幅更真切的赫爾德形象。赫爾德與啟蒙的關系更近,思想的流動性和調和性也更強,因此,斯拉夫政治思想中的赫爾德才是近乎原貌的——這話或許最好地點明了全書的題旨。
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研究并非僅限于對現(xiàn)實政治的研究,同時也是以現(xiàn)實政治為基礎的哲學探討。亞里士多德就政治所做的思考和柏拉圖一樣,都關涉人類生存的核心。亞里士多德的核心關切“什么是好的政體”,其背面即是他的老師柏拉圖所追問的“什么是好的生活”。這兩個問題在根本上是同一個問題。在當下中西碰撞、古今相照的歷史時刻,政治學研究者
本書以萊布尼茨的道德思想為研究主題,主要內容包括:萊布尼茨道德思想的理論淵源、萊布尼茨道德思想的發(fā)展與確立、萊布尼茨道德思想的核心內容、萊布尼茨道德思想的內在邏輯與特質、萊布尼茨道德思想的價值與意義。
本書還追溯了亞氏友愛論在理論上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淵源。作者對亞里士多德關于友愛的論述做了詳盡的介紹。亞里士多德的友愛論不僅是亞氏倫理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與體系其他部分的問題,如善、德性、幸福、快樂等,密切相關。書中重點在于友愛論的評述,但所涉及的卻幾乎是整個亞氏倫理學體系。談到友愛論的廣度和深度,亞氏借這個倫理角度
本書追溯了“無所事事”的豐富內涵,它的價值和魅力,并設想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未來社會模式:基于和解與和平,消除孤立、分裂與疏遠,所有人類,與動物、植物、石頭、星、云生活在同一個“共同體”里。
本書是哈貝馬斯年屆九十之際對自己哲學歷程的反思和整理,并為讀者提供了一份全面觀照而不失細節(jié)的哲學自我總結,也是一份難能可貴的學術自傳。哈貝馬斯早在十年前,接受德國蘇爾坎普出版社的邀請,精選其一生哲學研究的五個最重要的領域,出版選集,全面呈現(xiàn)其思想體系。這五個主題都有自己的獨立的哲學根基,在更廣泛的社會理論語境中都各有一
本書著重對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烏托邦思想進行挖掘和梳理,從內容和形式兩個大的層面展開,研究時代潮流、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個人因素對車氏烏托邦思想形成的影響,分析呈現(xiàn)這一思想的文藝表現(xiàn)形式,探討其對俄國知識分子、俄國革命運動以及后世的影響,并結合當前人類面臨的現(xiàn)代性危機闡發(fā)其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