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提諾,古代哲學的最后一位大師,也是古代哲學中最難理解的人物之一,他兼收并蓄了之前的多種思想傳統(tǒng),形成了獨特的、高度原創(chuàng)的理論體系,對中世紀神學、哲學,以及后世對柏拉圖的理解影響深遠。 呂克·布里松教授融會畢生研究柏拉圖主義哲學的經(jīng)驗,撰成了這樣一部既系統(tǒng)又有深度的普羅提諾思想導論。全書分別探討了:普羅提諾的生平和作
本書描繪蘇格拉底受死當日,與其門徒就生死、靈魂、智慧、快樂等問題進行討論,是一場關(guān)于生命意義的終極對話。其對西方文化影響之深遠,幾乎沒有另一本著作可以相比。楊絳先生的譯文清新可讀,充分還原了蘇格拉底與其門徒平易家常的對話風格,為中文世界貢獻了一部文學價值與哲學價值并重的經(jīng)典作品。
1882年,尼采在《快樂的科學》中令“狂人”宣布“上帝死了”。1889年1月,即將崩潰的尼采在最后的話語中卻透露出“上帝就在塵世”的消息。在尼采最后的文字中,他早年對耶穌的貶斥銷聲匿跡了。本書通過對尼采最后的書信、手稿與其已發(fā)表著作之間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的研究,試圖重建這些“哲學—敘事實驗”盤根錯節(jié)的文本發(fā)生的過程,從中探尋從“
西方理性思想為何發(fā)軔于希臘世界?影響西方數(shù)千年的哲學和數(shù)學思維,又是如何從愛琴海諸島誕生的? 法國學者韋爾南在其經(jīng)典作品《希臘思想的起源》中,給出了一個精彩的判斷:希臘理性是城邦的女兒。隨著邁錫尼王宮文化的隕落,開放的公共廣場取代了圍墻高筑的宮殿,自由的辯論取代了神圣的王宮號令,人人平等的公民關(guān)系取代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權(quán)力
一位品行端正、學識淵博的羅馬高官,卻因人陷害而身陷囹圄。面對即將來臨的死亡,這位羅馬人的人生信條動搖了:如果好人不能獲得幸福,我們還有必要積極行善嗎? 一位代表智慧的哲學女神,悄然造訪這位悲憤的囚徒。她安撫這顆悲痛的心靈:反復無常正是命運的本性。金錢、權(quán)力、名望,這些是命運的饋贈,也會隨時被命運收回。只有美德才是真正屬
德里達解構(gòu)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
威廉·坦普爾爵士(SirWilliamTemple,16281699),出身于倫敦的英國文人、資深政治家,洛克的同時代人,喬納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作者)的老師,十七歲入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其時英國政治動蕩,坦普爾爵士十九歲時離開英國,廣泛游歷歐洲,后寓居愛爾蘭,拒任篡位者克倫威爾朝
《蘇格拉底的申辯》記述的是公元前399年,一個叫美勒托斯的年輕人在雅典狀告哲人蘇格拉底,說他不信城邦的神,同時引進新的神靈之事,敗壞青年。于是,蘇格拉底被傳訊,在五百人組成的陪審團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辯。蘇格拉底拒絕逃走,因為那是直接悖逆法律。他接受審判,平生次公開演說,為自己申辯。他不接受流放或罰款,因為他堅持自己無罪。
《普羅塔戈拉》是柏拉圖的一部戲劇對話作品,在其所有作品中堪稱富戲劇性,講的是蘇格拉底與著名的智術(shù)師普羅塔戈拉的一段遭遇。這篇對話是蘇格拉底親自講述自己的一段經(jīng)歷,記敘的事件本身很簡單。一個名叫希珀克拉底的雅典年輕人聽說聞名遐邇的智術(shù)師普羅塔戈拉到了雅典,激動不已,一大早敲開蘇格拉底的門,要蘇格拉底同他一起去見下榻雅典富
應(yīng)劉小楓教授之邀,朗佩特教授于2015年4月在中國人民大學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做了六場講座,本書即講稿的結(jié)集。朗佩特教授的學術(shù)熱忱一直圍繞著尼采、施特勞斯和柏拉圖,專注于細致解讀三位大哲人的作品。這部講稿基于六次討論,兩次討論施特勞斯(LeoStrauss),兩次討論柏拉圖,后兩次討論尼采(FriedrichNietz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