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將廣泛使用新材料,隨著近年來許多稀見明代史料的出版,明代的相關研究已具備越來越好的條件。比如500冊之巨的《明別集叢刊》中就有許多之前從未被關注過的涉黔史料,席書的《元山集》就有一批關于王陽明在黔的詩文,張原《黃花集》中則有與田秋的友贈之作,前者可間接了解部分黔中王門弟子的文教養(yǎng)成,后者則與本選題直接相關,對缺乏
本書結合考古出土動物、植物和其他相關遺存,運用骨骼碳、氮、硫穩(wěn)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對拓跋鮮卑—北魏先民的食物結構和生計方式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并對其生計方式的變遷軌跡及其動因進行了深入分析。此外,通過對比北方地區(qū)諸如漢民族、匈奴、慕容/扶余、大月氏等人群的穩(wěn)定同位素數據,對漢至北朝時期中國北方先民的生計方式進行了梳理。本書基
《門閥時代: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與制度》為著名歷史學家?偙蠼淌诘膶W術論文集,收錄魏晉南北朝史方面的重要論著十余篇,論題集中于門閥政治的緣起、發(fā)展、特征以及魏晉南北朝時代在政治制度上的獨特現象。書中對東晉后期高級士族之沒落及桓玄代晉之性質的分析,對都督中外諸軍事制度的考辨,對在中國古代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晉律之特點的闡發(fā)
中國古代戶籍制度是國家掌握人口、征調賦役、管控社會秩序的基本手段。以唐代兩稅法承認客籍為標志,中國古代戶籍的著錄對象、編制原則乃至管理系統(tǒng)都發(fā)生了劃階段的重大變化。本書綜合利用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融通簡牘學與敦煌吐魯番學的研究,在全面系統(tǒng)整理戰(zhàn)國至唐代中期戶籍文書的基礎上,以專題形式對這一時期戶籍制度的發(fā)展演化及其相應
清乾隆朝時期,清朝發(fā)動平定準噶爾戰(zhàn)爭,在平準期間,原本屬于蒙古準噶爾部轄制的哈薩克諸部開始與清朝接觸,本書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滿文檔案為基礎,翻譯、查對、比較此一領域研究者較少關注的新見滿、漢、托忒文等檔案,并結合滿漢文獻,如《平定準噶爾方略》《清高宗實錄》《乾隆朝滿文寄信檔》《滿文上諭檔》《軍機處滿文錄副奏折》《
本書是對“魁閣”時期六個田野點的再研究。1940年代初,一批受過系統(tǒng)訓練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在云南的多個村鎮(zhèn)中開展了系統(tǒng)的實地研究,帶著他們的關懷、問題對這些村鎮(zhèn)的基本狀況做了系統(tǒng)的學術性呈現。差不多八十年后,本書作者們帶著對前輩學者所關懷問題的理解,再到這些村鎮(zhèn)去,看看這些村鎮(zhèn)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本書試圖從經濟生活、村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北宋哲宗、徽宗朝(1085-1125)的政治史。為避免將政治史簡化為政治斗爭史,本書從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入手,重新梳理了北宋晚期紛繁復雜的政治演變過程,進而試圖理解中國古代王朝政治的特質。首先,全書始終圍繞宋代“士大夫政治”這一大主題,說明其多層次的理想在北宋后期政治實踐中逐漸異化的過程,而前人多所強調
先民對自然節(jié)律的把握,其源起和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通過對《夏小正》《詩經·七月》《逸周書》《管子》《呂氏春秋》十二紀,以及各種出土材料的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自先秦開始,民眾對月令經驗的總結和積累日益深厚,官府以時序政的模式不斷成熟,知識精英也從不同層面推動月令文化品質的提升。這為《月令》被采擇編入《
明初東南沿海地區(qū)生活著一群身份復雜的人,他們多以灶為籍、以鹽為業(yè),借此而成聚落。本書廣泛利用民間文獻,深入理解民眾生活,揭示這一群體生活地區(qū)社會演化的基本特征和邏輯。明中葉以降,市場化進程加速,商業(yè)資本開始進入并逐漸主導鹽場經濟。與這一進程相結合,在受海水濃度變化影響的具體社會生活中,鹽頭、鹽灶、宗族、商垣等民間自組織
地處湘鄂邊山地的容美土司,向來以高度的國家認同、繁榮的土司文化著稱。容美土司以疆域認同為前提、文化認同為基礎、政治認同為策略、身份認同為核心,歷經借位式、矛盾式、依附式、主體式認同階段,逐步建構、積累、沉淀了強大的國家認同。本書以中觀視野為主,結合宏觀和微觀研究視野,注意挖掘偶然事件背后的結構性力量,以容美土司作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