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文壇傳奇女作家。2009年2月23日,“張愛玲zui后、zui神秘的遺作”——長篇自傳體小說《小團圓》在臺灣出版,爆出大量聞所未聞的“猛料”,在華人世界又掀起新一輪的“張愛玲熱”。
但是張愛玲生活中的很多細節(jié),《小團圓》故事背后的真相,并非廣為人知。她在很多方面對我們來說,仍然是個謎。
她一生中zui大的心結(jié)是什么?誰是她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啟蒙老師?她當(dāng)年為何要主動去拜訪胡蘭成?她心情zui開朗的時期是哪一段?她離開大陸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她與第二個丈夫賴雅的婚姻是幸福的嗎?她晚年為何基本放棄了小說創(chuàng)作?她臨終時的心情是遺憾還是滿足?她為何病逝一星期之后才被人發(fā)覺?
人們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本書采用了《小團圓》中的有關(guān)素材,全面介紹了現(xiàn)代文壇的傳奇女作家——張愛玲生命史中的各種隱秘。作者以近距離的視角、親切而活潑的文字,探幽發(fā)微,旁征博引,揭示了張愛玲在創(chuàng)作、情感、婚姻、思想、情趣、人生奮斗等方方面面的真相,著重探討和分析了張愛玲獨特個性的形成原因、“胡張戀”的內(nèi)在沖突、第二次婚姻的內(nèi)幕、晚年遁入精神孤島等等張學(xué)“熱門”問題。
本書素材全部來自當(dāng)事人回憶的第一手資料,線索清楚,持論公允,其中關(guān)于“胡始終與張暗斗”、“第二次婚姻獲得幸福”、“晚年步入理想境界”等看法,都相當(dāng)獨到。
作者清秋子是近年蜚聲文壇的著名網(wǎng)絡(luò)作家,其作品深受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廣大讀者歡迎,在網(wǎng)絡(luò)上有極大的知名度。本書延續(xù)了他一貫的文風(fēng),既有學(xué)者的睿智明晰,也有文學(xué)的絢麗華彩,堪稱描述民國文化人物的精品之作。
本書資料詳盡,涵蓋廣泛,是適合廣大“張迷”閱讀并珍藏的好書。
1.全新解讀張愛玲身世、愛情與晚年境況。
2.本書是《小團圓》出版后全球第一部張愛玲全傳。
3.本書素材全部來自當(dāng)事人回憶的第一手資料,線索清楚,持論公允。
清秋子,著名作家,自由撰稿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祖籍江蘇宜興,曾下鄉(xiāng)插隊八年,現(xiàn)定居海南,專事寫作,一手創(chuàng)作“底層文學(xué)”,一手書寫歷史長卷。
代表作:《我是北京地老鼠》(曾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三個一百”原創(chuàng)圖書出版工程獎)!栋倌晷氖隆R作孚傳》、《國士——牟宜之傳》、《明朝出了個張居正》、《魏忠賢:八千女鬼亂明朝》、《武則天:從尼姑到女皇的政治博弈》、《我是老三屆》以及長篇系列歷史小說《漢家天下》等。
1.活在李鴻章的影子中
2.童年氣息如春日遲遲
3.童話似的家轟然崩塌
4.后母是陰云驅(qū)之不去
5.青青校樹下的灰姑娘
6..終生難忘的一次屈辱
7.香港的濃綠與火紅
8.圍城前后的食與色
9.她用英文小試鋒芒
10.佳作如雪片灑遍上海
11.朋友亦有形形色色
12.熱戀恰似飛蛾撲火
13.動蕩歲月的傾城之戀
14.塵埃里的花凋落了
15.為這個男人值嗎?
16.回首看他形同陌路
17.鉛華洗盡再出江湖
18.有驚無險的羅湖橋頭
19.香港夢幻終成泡影
20.和胡適一道凝望赫貞江
21.相遇在在麥克道威爾
22.二次婚姻覓得知音
23.匆匆踏上陌生的“故土”
24.黯然獨望港九燈
25.守護他走完最后一程
26.“孤島”中的恬然老婦
27.幼年情結(jié)伴隨夕陽歲月
28.太平洋上的輝煌落幕
2009年2月23日,“張愛玲最后、最神秘的遺作”——長篇自傳體小說《小團圓》在臺灣隆重出版。
這是一部“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珍貴作品。
真實、細膩、熱烈。
書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作家,叫做“九莉”。主人公經(jīng)歷的人與事,與張愛玲的生活大致都能對應(yīng),雖然有些細節(jié)有所省略與更易,但也有些細節(jié)在此之前絕不為人所知!
它就是一篇懷舊回憶錄,完全可視為信史。
遺作面世之后,華人世界里立刻掀起了新一輪的“張愛玲熱”。
張愛玲,這個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的豐碑、我們生活中時隱時現(xiàn)的魅影,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被除去了。
她的一生,本身就是一個流傳久遠的傳奇。她雖然是五四以來新文學(xué)“諸神”里的一個,但——
她,不可以歸類。
她是絕無僅有的一個!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彼19歲的少女時代寫下的這句話,預(yù)言一般描摹了她不完美的未來。
“我比較喜歡那樣的收梢。”她的兒時之作《霸王別姬》里的一句話,又好似預(yù)知了遙遠的臨終一刻。
其實張愛玲的一生,并不是只有一個溫度、一種色彩,而是一個有弧度的虹——從熾熱到淡定,從熱衷到寧靜,從火紅到純白。這中間的變化,令人眩目,令人唏噓!
《小團圓》的時間跨度,恰是從她22歲到30歲時,這一篇故事,寫盡了其間的飛揚與失落。
她早年,未能按捺得住張揚之態(tài),做了一些糊涂事,是因她還是個二十多歲女孩的緣故。這一點完全可獲諒解,而且她本人也有過悔恨。她晚年的淡泊,其實就是追悔的結(jié)果,雖然“悔恨”這兩字,從來沒出過她的口。
待到后來“張愛玲”三字在故國再度走紅時,她已經(jīng)沒有任何欣悅感了,只是淡淡地、繼續(xù)與整個俗世對峙。
到后來,她就是一個深不可測的湖,守在自己的角落,寧靜平緩,波瀾不驚。
異國的寂寞中,她是一位徹悟了的老婦,精神矍鑠,不屈不撓。
她是真正領(lǐng)會到了“魏晉風(fēng)骨”精髓的人,不能設(shè)想她會活得更“常人”一些——那樣的話,她,還會是張愛玲嗎?
她,不過就是一個需要自己掙扎出來的弱小女子,奮斗過,成功過,又為自己過早的張揚,而付出了幾十年被邊緣化的代價。
她在短暫的繁華之后,于墜落之中看透了滾滾紅塵,而后,又恬淡地升到這個世界上很高的地方,幾乎很難有人再打攪到她。
所以我說,她的一生中,有前后兩個高峰。
她很幸福,因為在最后的時刻,她是在一個無人可以企及的高峰上,極其安靜地與世界告別的。
——所有的人,無論對她有何種評價,也惟有遙望而已。
我們要讀懂張愛玲、要讀懂《小團圓》,就應(yīng)該詳詳細細地了解她的前世今生……
1.活在李鴻章的影子中
熱議張愛玲,是近二十年來的事。關(guān)于她的話,說得多了,都不覺得她是多么久遠的人。很多年輕男女,甚至覺得離她很近,能夠與她共悲歡。
可是,一查張愛玲的出生年月,我們才竦然一驚:她的出生,是在將近九十年前!
無怪乎臺灣學(xué)者王德威要稱她“祖師奶奶”。
百年之前的種種,才是她的前世;近百年的動蕩與安穩(wěn),則是她的今生。她所見證的人世滄桑,真是足夠多了,是地地道道的“奶奶級”人物。對此,我們只有慨嘆。
麥子落地,遂成青苗。
還是讓我們從頭說起吧。
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在十里洋場的上海。這一天,是農(nóng)歷八月十九,月圓后不久,想必夜間仍有清輝鋪灑。
早年的人們,習(xí)慣以農(nóng)歷生日為準,張愛玲也是。這個日子公歷是哪一天,以前大家都忽略了(張愛玲曾記為9月29日),后來是美籍華裔學(xué)者司馬新,在寫張愛玲傳時,仔細推算出來的。
張愛玲是個多思之人,生日的皓月秋空,也許讓她每年都有所思,以至于她小說中寫月亮的句子,經(jīng)常很奇崛:“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云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
這難道是宿命的寫照?
她的確就是從一片“陳舊而迷糊”中誕生的。
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張家公館,這是一座清末民初的老洋房,在靠近蘇州河的地方,風(fēng)格是那時流行的西洋式樣。
這房子大有來歷,牽涉到張愛玲的“前世”。它是晚清名人李鴻章送給自己的女兒、也就是張愛玲祖母的陪嫁物之一。
這種老房子四面為房間,中間是一個寬闊的天井,朝內(nèi)一面有連廊可通行,因而名之“走馬樓”。
老房子的外墻上,有一些西洋式的花紋裝飾,這在當(dāng)時算是很時髦的了。小樓共有兩層,后來頂層有人加蓋了閣樓,所以如今看起來好像是三層。
當(dāng)年這房子,想來是氣派得很,從二樓上直直向前伸出一個闊大的陽臺,四周還有很大的花園,草木蔥蘢。而現(xiàn)今,房子雜亂了,花園當(dāng)然也不存。這種“西風(fēng)東漸”時期的老房子,在今日的上海、武漢、廣州、?诘鹊兀詺埩袅瞬簧,可以視為用磚石寫就的城市演進史。
張家公館,是一個獨特的世界,很有象征意義:從外面看起來,房間的陽光應(yīng)該很充足,其實里面卻是古墓般的幽暗。
新舊雜糅,中西交錯——這便是張愛玲日后成長的宿命。
早幾年,有“張迷”經(jīng)過辛苦奔波,確定了老房子當(dāng)年準確的地址:淮安路313號,也就是今天的康定東路87弄(見淳子《張愛玲地圖》)。
這房子現(xiàn)在可能已被拆掉,再也沒有了它的物質(zhì)存在!笞兏锏臅r代,只幾十年間,就會有很多東西化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塵土。
在那時,能擁有一批這種房子的,是豪門大族。張愛玲的外曾祖父李鴻章,就更是聲威顯赫。
因此,當(dāng)今講張愛玲故事的人,有的就特別津津樂道于她的家世,動輒冠以“簪纓世族”、“官宦世家”、“豪門之后”的名號,看上去金光閃閃——似乎張愛玲的天才,一定與此有關(guān)。
我個人猜想,以這類口吻進行敘述的人,無論他做到了多高的教授,恐怕都未脫庸俗思維,有的年幼時說不定還很清苦,對張愛玲進行這樣的恭維,也許有少年時的情結(jié)在內(nèi)。
——其實,天才與血統(tǒng)無關(guān)。
尤其與富貴無必然聯(lián)系!
古人說,窮詩人寫富人,詩句里定是穿金戴銀;而真正的高貴出身者寫富人,只須兩句——“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那種富家大戶夜戲散場時的豪華,便被寫到了入骨。
畢竟還有學(xué)者是清醒的。內(nèi)地較早寫張愛玲傳記的學(xué)者余斌,就張愛玲對自己身世的態(tài)度做過考證,結(jié)論是:她并不愿沾祖上的光,有人問起她來,她也是含糊其詞。
當(dāng)然相反的證言也有,與張愛玲相識的女作家潘柳黛,就曾說過:張愛玲在日常的場合,對自己的貴族血液“引以為榮”,一再加以提及,唯恐人不知。
但這只是潘柳黛的一家之言,并無佐證。倒是可在《流言》中的幾篇自傳文章里看到,張愛玲對她“簪纓世族”的家世深為隱諱,從不提及。
我也注意到:只有一次,在小說集《傳奇》出版之前,她曾一閃念地想到:可否用自己的“貴族家庭”來作宣傳的噱頭?但最終,并未實施。
看來,她并不在乎這所謂的輝煌。
臺灣學(xué)者周芬伶說得更直截了當(dāng),她說:有些人為張愛玲寫傳,“著重其‘貴族’身世,然而我看張愛玲一生從未有錢過”。
因此,渲染張愛玲“貴族身世”的榮耀,基本沒有意義;況且她又不是活在李鴻章的時代!
相反,在辛亥劇變以后,晚清時代的榮耀,怕也不是什么金字招牌,更多的是給人帶來負罪感與沒落感。畢竟時代在進步,在民國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張愛玲,從“簪纓世族”承襲而來的,料想也是負面的東西為多。
張愛玲的祖上,固然是世宦之家,但是隨著大清國的窮途末路,家族的景況明顯地呈一個下滑線。等到張愛玲這一輩,這個前朝名門之后的家庭,就更像一座陰暗死寂的老房子,只能窒息掉所有活潑潑的生機。
我注意到,張愛玲只有在完全掙脫了家庭的陰影之后,才獲得了她最鮮活的生命,蓬蓬勃勃地綻放開來!
她渴望掙脫這個冷漠的家,只想自食其力。
張愛玲的內(nèi)向孤僻,她被人所指的“自私”,她的遠離精英主流,無不與家庭的陰影有關(guān)。
因此,我們不能因為喜愛名人,就看名人的一切都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