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偏見疾走 正義緩行
《讀者》雜志經(jīng)典珍藏書系之小品集:從古希臘箴言、英式幽默、日式智慧到中式妙文無所不包,眾多領域大師的人生感悟及修行讀之令人感佩不已,生命的價值盡在其中。
有人的地方,就有《讀者》
《讀者》雜志創(chuàng)刊三十三年之精華結集【1981—2013】 佳作一網(wǎng)打盡 名家薈萃 余香滿口 溫情 真摯 純正 優(yōu)雅 中國人的心靈讀本 是紀念,也是再次出發(fā)
《讀者》雜志創(chuàng)刊于1981年1月,是由讀者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局鬓k、讀者雜志社編輯出版的一份綜合類文摘雜志!蹲x者》自創(chuàng)刊以來,始終以弘揚人類優(yōu)秀文化為己任,堅持“博采中外、薈萃精華、啟迪思想、開闊眼界”的辦刊宗旨,發(fā)掘人性中的真、善、美,體現(xiàn)人文關懷。在刊物內容及形式方面與時俱進,追求高品位、高質量,力求精品,贏得了各個年齡段和不同階層讀者的喜愛與擁護,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蹲x者》雜志發(fā)行量從創(chuàng)刊時月發(fā)行量3萬冊到2005年4月份月發(fā)行量已達910萬冊,2006年月平均發(fā)行量898萬冊,穩(wěn)居中國期刊排名第一,亞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綜合性期刊排名第四。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期刊第一品牌”。《讀者》行銷世界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擁有眾多讀者,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讀者》。影響力極廣。
弗朗西斯·培根:論美/1
瓦·亞·蘇霍姆林斯基:愛,首先意味著獻給/3 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節(jié)錄)/7 亞倫·亞達:走向社會/9 斯蒂芬·茨威格:從羅丹得到的啟示/14 武者小路實篤:友誼和個性/18 蘇珊娜·布萊特·喬丹:我決不隨波逐流/20 馬斯洛:低級牢騷·高級牢騷·超級牢騷/22 梁實秋:下棋/25 龍應臺:難局/29 余光中:朋友四型/34 杏林子:脫口而出/37 周國平:智慧與人品/39 赫胥黎:科學和藝術/41 古龍:妙論男女/43 梁實秋:旁若無人/47 斯蒂芬·柯維:七大惡/51 金克木:大小貓洞/55 艾爾伯特·哈伯特:把信帶給加西亞/58 李敖:好人壞在哪里?/63 王小波 :關于崇高/67 林語堂:臉與法治/71 陳之藩:莫須有與想當然/74 董橋:真難得/77 李方:在古詩里旅行/79 卡爾維諾:經(jīng)典是什么?/84 林賢治:左拉與左拉們/86 連岳:。91 董橋:門/93 亦舒:我們活在世上不為求人原諒/96 潘向黎:清白的記錄/99 陸文夫:人走與茶涼/103 史蒂文·蘭茲伯格:玩什么叫“玩賴”?/106 薛兆豐:經(jīng)濟學能幫多大的忙?/109 蘇童:打人有理和自由一種/112 劉元舉:風格與耐性/115 李躍:道德的理想高度/117 布丁:聽說人家外國/120 崔衛(wèi)平:野心的權利/122 趙南元:理性與人性/124 馮驥才:選擇權是誰的?/128 橡子:沒有比信仰更重要的事/131 陳全忠:讓規(guī)則看守世界/136 陳彤:過好日子也是一種能力/140 趙曉:生命無非記憶/144 毛姆:論見名人/148 誰誰誰:被迫時尚/150 戴維·史密斯:經(jīng)濟學會使你幸福嗎?/153 張壽卿:歷史題該怎么考?/156 劉索拉:夢想與現(xiàn)實/159 陳丹青:階級與鋼琴/164 龍應臺:幸福就是�6�8�6�8/169 李敬澤:中國精神的關鍵時刻/172 星竹:付不起的是心態(tài)/175 王小波:優(yōu)越感種種/178 林達:你很重要/182 凸凹:表演的光榮(節(jié)選)/187 王周生:有一些感覺正離我們遠去/194 謝泳:紙幣上的文明/198 王鼎鈞:中庸/201 陳丹燕:半爪/203 潘向黎:好的東西,都是不變的/206 葛紅兵:高貴的啞巴/212 周濤:猛獸多是懶漢/214 柴靜:仁慈的忽視/216 易中天:貴族與流氓/218 徐賁:救命的禮物之鏈/222 馬未都:錢是青春無法駕馭的/225 史鐵生:花錢的事/228 許知遠:別人的生活/232 王鼎鈞:堅守則剛/236 錢理群:黎明的感覺/238 衛(wèi)攖寧:文化的起源/241 陳祖芬:世界需要天真/244 梁文道:圓明園的道德故事/248 薛。好篮蒙鐣252 郎咸平:魚香肉絲與現(xiàn)代汽車/255 保羅·科埃略:人生的四種力量/259 凌河:麥克納馬拉去了哪里?/262 柏楊:老頭的悲哀/265 李敖:要成為一個有光彩的人/270 熊培云:自由在高處/274 南懷瑾:禪是什么?/278 林語堂:為什么不去過悠閑的生活呢?/280 李敬澤:老實人和天真漢/282 王鼎鈞:我們現(xiàn)代人/287 許鋒:做一只刺猬或一條魚/290 林達:人性的墓碑/293 陳四益:選擇/296 老北:左舷是虛構,右舷是事實/298 吳曉波:財富與幸福/301 劉瑜:他們的底線在哪里?/304 程瑋:堅守的尊嚴/309 亦舒:人生一句話可以講完/311 于堅:生活的魅力:一團亂麻/314 蔣勛:看不見的競爭力/318 倪匡:別人是別人/321 杜尚:人生沒有什么事是重要的/323 刀爾登:合理生活/325 林少華:教育,就是留著燈,留著門/327 史鐵生:神位·官位·心位/331 蔡瀾:一生何求/335 尤今:陀螺與風車/337 木心:魚麗之宴/340 顧城: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凈/341 聶紺弩:論發(fā)脾氣/344 馮友蘭:論命運/348 王鼎鈞:你可能誤解鄉(xiāng)愁/352 王開嶺:一條狗的事業(yè)/355 林少華:慢美學/360 張大春:掛在口頭上的廢話/364 王安憶:型/367 木心:文學回憶錄(節(jié)選)/370 陳文茜:什么是愛國?/372 傅斯年:中國狗和中國人/375 杰羅姆·K.杰羅姆:想象中的病人/379 潘采夫:在心里點一盞小燈/383 梁文道:奢華與教養(yǎng)/386 殳俏:一柿情緣/389 劉瑜:愛情饑渴癥/392 張煒:安靜的角落/396
貓洞
金克木 名人免不了有故事流傳,真假難辨。 大科學家牛頓有個傳說是:他養(yǎng)了兩只貓,一只大,一只小。他為便利貓的出入,在門上開了兩個洞,一小,一大。他認為大貓不能進小洞,可不知道小貓能進大洞,開一個洞就夠了。這故事是笑學者脫離生活實際,還是笑科學思想方法認死理,不靈活? 牛頓爵士的家世并非貧寒。三百年前,他養(yǎng)貓總有仆人照看吧,何勞他親身看管?這故事靠不住。 不論真假,這故事里有點道理。開一個貓洞是從人的一方面想,一洞可以兩用。若從貓的一方面想呢?一有緊急情況,兩貓不能同時進出,勢必大的要擠了小的。而且—— 大貓:這是我的洞,允許你用,要以我為主。 小貓口頭稱是,心中不服。 若是各有一洞呢?那就不一樣了。 大貓:你看我的洞多么輝煌。我可以讓你也利用。 小貓:謝謝。我的玲瓏小洞也可以供你用。可是你進得去嗎? 雙方平等了。各有所得,各霸一方。 故事里的牛頓不可笑。他是從貓一方面考慮的。洞是供貓用的,不是供人用的。對人說,一個洞的效率高。對貓說,兩個洞更方便。牛頓講科學,尊重客觀,不由人的主觀,考慮事情全面。 無獨有偶,中國也有個關于門洞的名人故事。 話說當年齊國宰相晏嬰名滿天下。據(jù)說他曾經(jīng)當使者到楚國去辦外交。楚國人要給他一個“下馬威”。因為晏子身材矮小,便在國門之旁開了一個小門,請晏大使從小門進。晏子不肯,說,到什么國進什么門。到狗國才鉆狗洞。我來到楚國該進什么門?進大國的大門,還是進小國的小門?楚國人不肯自認小國,只好請他進大門。沒開談判先吃了敗仗。 當時只有三個大國:西是秦,東是齊,南是楚。既是外交訪問,晏大使必非一個人。代表齊國出訪自然有一些隨從組成外交使團,騎馬乘車,前呼后擁,晏子決不能一個人徒步走來。大使個人的高矮顯不出來。而且城墻不是紙糊的,另開一門也不容易。這故事靠不住。 不論真假,這故事里有沒有什么道理可談? 楚人:門是供人走的。大人走大門,小人走小門。門以人為準。 晏子:門是國家的城門。大國的城大,城門也大。小國的城小,門也小。門以國為準。 這又是從兩個不同坐標出發(fā)看人和門的關系。 事實上,中國歷來實行的是楚國式,不是齊國式。貴賓來到,大開中門迎接。來“告幫”的,“求情”的,普通人,都得從側門出入,先到門房掛號等候。仆役丫環(huán)就只能走后門了。 最古的大學叫做“泮宮”。祭孔夫子的“文廟”有三個大門并列。進門便是泮水池,上有三座橋,中間的橋直對“大成殿”。只在本地有人中了狀元時才能開正中的大門,由狀元走過中間的橋去祭孔。不出狀元,就不能開正門,無人走這“狀元橋”。門的大小一直是和進出的人的名位身份相連的。不出狀元,地方等級就低。 現(xiàn)在的北京大學的大紅門是原先的燕京大學修的,仿照“文廟”的格式。不過“狀元橋”上走的人不限于狀元,中門大開,人人可進了。 人人走橋,未必想到是什么橋。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1997年第10期 階級與鋼琴 陳丹青 在國中夜訪朋友,樓道伸手不見五指,我盲人般趨探蹈步摸索前行,忽然,樓上,或樓上的樓上,傳來叮咚琴聲。 我就停住,偷聽。瞳仁如貓眼,漸漸辨出昏暗中家家戶戶鍋灶碗柜煤氣罐自行車等等破舊莊嚴的輪廓。琴聲斷續(xù),如牙牙學語。在北京、上海、南京,我?guī)锥扔行遗c巴赫或蕭邦的鋼琴幽靈在濃黑樓道中相遇。據(jù)說,蕭邦彈奏時,他的好友喜歡聚在他窗下的花叢中偷聽。托爾斯泰寫聶赫留朵夫訪典獄長不遇,獄長女兒在家彈琴,琴聲被門關進關出:即便是書中讀“偷聽”,也仿佛琴聲在耳,極至傳神。奇怪,在紐約林肯中心或卡內基音樂廳正襟危坐聆聽名家演奏,也不如在這陌生樓道的家常陣地中駐足偷聽,魂靈出竅,感動莫名,哪怕偷聽的只是小童的初習。 在上海陋巷聽到過一回巴赫的帕蒂塔,卻是彈得好極,時在盛夏,帕蒂塔一連串清亮的旋律直如風動水流,巴赫在中國有知音。茂名路康樂村,我的小學的后弄堂,還傳出比我自藏的所有莫扎特奏鳴曲CD更精彩的彈奏,我一聽,暗暗吃驚:是快板樂段,莫扎特的快板總像一個男孩的跳躍奔跑。是掌燈時分,弄內有女人下班的高跟鞋走過,有娘姨開門倒水呼喚小兒,家家傳出油鍋煎炒與碗盞磕碰的合奏,莫扎特在其間狂奔。我躲在窗下一支煙快要抽完,琴聲止息,窗沿傳出婦人的咒罵,夾著仿佛筷子敲在木器上的脆響,接著,一個七八歲男孩嗓音嫩嫩地像是女孩,嬌聲抗辯:你聽我說呀!你聽我說! 今日的爹娘們只要湊得起錢,似乎不顧家道的貴賤——不,現(xiàn)在的都市家庭只分貧富而無所謂貴賤了——都愿給孩子買架鋼琴彈。三十多年前,滬上的窮街陋巷漆黑樓層聽不到巴赫蕭邦莫扎特,除非在盧灣區(qū)徐匯區(qū)原法租界闊人聚居一帶,花園洋房,隔著籬笆,春日雨后有哪位“資產階級”本人或他們的子女在彈琴,那是另一個上海,“階級”雖已降伏,人還在,鋼琴還在,那時,“鋼琴”二字即代表出身與階級。口琴、胡琴、手風琴算什么?“鋼琴”是要“鋼”做的呀! 英文“鋼琴”叫做“Piano”,哪有“鋼”的意思? “文革”起,上海的市井奇談是淮海路東西兩頭弄堂里挨戶抄家,單是鋼琴,抄沒一千架!那是我在巨鹿路小菜場聽一位弄堂口的赤膊男子親口宣布的,他拍著肋骨對橫在面前排隊買菜的人民群眾朗聲說道:“那么好!我倒想看看伊拉資產階級從此白相啥?!”翻譯過來,即“這下子看看他們怎么玩”。 不久,在淮海路國泰電影院對過一家古董店里,我看見了壯觀的景象:大大小小通體锃亮的鋼琴堆滿店堂,不是那么擺開平放,是上層的鋼琴腳戳在下層的琴面上,一架摞一架,有三角大鋼琴琴蓋卸開,沿墻豎靠著,有琴囊里鋼絲鋼條給掀得翻翹支棱的,更有在琴壁琴蓋上被紅衛(wèi)兵用油漆用刀畫的標語口號,店鋪職員洗刷收拾,只見倒是抄沒資產的人家走出個人來,瞧著更像“資產階級”:他(她)們終于給整得只剩“階級”,沒有資產了。 忽然,藍衣女孩的右手掀開臨近門口一架鋼琴的琴蓋,探進左手,大拇指與小手指尖平行張開,熟練地朝那黑色的鍵盤摁下去。那是她家的,還是別家的鋼琴?嗡——鋼弦震動,后來我才知道那叫做“和弦”。我呆住,等她彈下去,但她隨即轉過青色的資產階級眼白瞥一眼店堂,飛快合上琴蓋——對了,那年月資產階級的眼神眼色都這么張皇警惕——她閃身逃逸了。店里有大人迎出來,趕開閑人:又一輛卡車轟然轉彎滿載鋼琴,停在店門口。 有誰在公共場所目擊自家珍愛的貴重物件給粗暴地扔在那兒嗎?人會不由自主尋過去的,只為看那么一眼。我記得藍衣女孩在鋼琴陣地中的眼神,是一種恨意(階級仇恨?),又是孩童辨認出自己的玩具或寵物似的單純的驚異(你在這里!)。那一大堆鋼琴日后被陸續(xù)賣出,易了主了。誰呢?哪個階級?最便宜的價據(jù)說是人民幣五十元。 今日滬上的鋼琴小天才,那一個個身家既不像無產階級更不像資產階級,階級真的消滅了,除了鋼琴。前幾年,《東方時空》電視節(jié)目曾追蹤拍攝孩子們玩兒命練琴,黑壓壓層層疊疊擠擠挨挨的鋼琴僅留得側身走過的縫隙,像是堆滿機床的大車間,店鋪給堵得一片昏暗,白天開電燈。我在其間走過來,看過去,時年十三歲。 國泰電影院那年關閉了,不是關閉,所有電影院都用來做大型的批斗會場。臨近的“老大昌”“哈爾濱”西式點心店倒是開著,革命人也得吃點心,可這家古董店鋪為什么開著,誰來買鋼琴?不久傳出消息:六十年代鋼琴才女顧圣嬰與她的母親兄弟開煤氣自殺了!拔母铩焙笠黄貞浳恼碌淖髡哒f是在她尋死前一天親見她從國泰電影院門口的人叢里走過——此刻,店堂里有個比我大幾歲的女孩,深藍上衣黑皮鞋,也在鋼琴縫里走來走去,幾次與我擦身而過。我一看,就知道她出身“資產階級”。憑什么呢?難描難寫。我只能說,那時,誰家是山東南下干部,誰家是江浙的民國遺民,誰家世代當工人,誰家的父母是資產階級,上海人一眼就能看出來?创虬纾抠Y產階級的子女那時根本不招搖,不打扮,可穿得再樸素也洗不掉資產階級的階級烙印。今日上海可瞧不見這樣的資產階級小姑娘了!百Y產”不等于“階級”。現(xiàn)如今,上海小姑娘越穿得“資產階級”越不像資產階級,連高級轎車里鉆進鉆出有資有產的款兒腕兒,也只見資產,不辨“階級”。那些年,來考音樂學院的紀錄片,多是女孩,考上了笑考不上哭,我聽著都覺得好極了,想起那位藍布上衣黑皮鞋的資產階級女孩,她該早已是一位母親。節(jié)目主持人采訪了好幾位替孩子進京趕考租房駐扎的父母親,有西北的農民,有中原城鎮(zhèn)的職工,在京城的破爛旮旯里住著,架起爐子披頭散發(fā)給孩子又做飯又炒菜,孩子呢,腳不及地,高坐在那兒當當?shù)貜棥缃衽袛鄤澐植煌半A級”的,恐怕就是母子之間的那架大鋼琴。記得最后一個鏡頭是琴聲停息,小天才扭頭沖著媽急。又怎么啦,媽問,孩子嬌聲吆喝道: “翻譜呀!” 2005年第4期 人性的墓碑 林達 前不久,我們到美國康涅狄格州去辦事,之后繞道去了一個小山村庫布魯克。因為庫布魯克公共墓園中凱靈頓家的家族墓地里,埋葬著一位一百多年前留美的中國人。凱靈頓家族在幾十年前就離開了這個山村,不知散落何地,但村人還是把他們家的墓地照顧得非常好。 庫布魯克的公共墓園在一個緩坡上,坡下是一條溪流。在夏日陽光下,讀著這個寧靜墓園的一個個墓碑,我們注意到,在有些墓碑前,有一面小小的國旗,大部分的墓碑則沒有。這小小的國旗插在一塊金屬牌子后面專門的鈕洞里,金屬牌本身的鐵桿可以插入地面固定。金屬標牌的花紋和文字,表明這一紀念組織的名號。當年收留了這位中國人的凱靈頓家的長子,墓碑前也有這樣的金屬標牌和國旗。 原來,這些有金屬標牌和國旗的墓碑下,埋葬著在戰(zhàn)爭中為國犧牲的人,或者是曾經(jīng)參軍打過仗的人。這是一種榮譽,一種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的榮譽。 美國人把為國打仗看得非常重。任何一個曾經(jīng)上過戰(zhàn)場、為國家冒過生命危險的人,都可以永遠被人稱為“英雄”。這種榮譽重到如此地步,可以和生命本身相提并論。若被人指責盜用這種榮譽,就是一種奇恥大辱。十年前,一位美國海軍部長由于《新聞周刊》調查他佩戴過專授予英勇作戰(zhàn)官兵的一種獎章,質疑他其實沒有參加過實戰(zhàn),他為此羞憤得吞槍自殺?梢娬嬲度霊(zhàn)場作戰(zhàn)的人,在大家心目中是什么地位。 在庫布魯克山村的墓園里,我逐個看那些金屬標牌和國旗,讀著墓碑上的文字,突然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我發(fā)現(xiàn)美國北方的墓園和南方的墓園有一個不同。南方墓園也是一樣的墓碑,一樣有金屬標牌,一樣插著小旗?墒牵狈侥箞@插的是一色的美國國旗,而南方墓園里,那些犧牲在南北戰(zhàn)爭中的人,墓碑前插的是南軍軍旗,也就是北方的聯(lián)邦政府視之為叛軍的軍旗。 在南方小鎮(zhèn)上,有一個叫做“南軍女兒”的組織,一百多年來一直堅持這樣的紀念。犧牲的南軍將士,當然也是為國捐軀;曾經(jīng)上過戰(zhàn)場的南軍士兵,當然也是為了家園才冒著生命的危險。他們理當被子孫后代紀念,在他們的墓碑前,理當有一塊金屬標牌,有一面旗幟,以表彰他們的英雄行為。而他們的墓碑前,不插國旗而插南軍軍旗,也是理所當然,因為那時候的北方聯(lián)邦軍隊,是他們與之流血戰(zhàn)斗的敵軍。南北之爭,是一個半世紀前的政治紛爭,而捐軀者,不論南北,一樣為后人所紀念。這是一種人之常情。人之常情高于政治紛爭。 就是這樣簡單明了的常識,讓美國人不論南北東西,每個小鎮(zhèn)的墓園里,都有這樣的金屬標牌,都有墓碑前的小旗。為國家、為社區(qū)冒過生命危險的人,流血犧牲的人,不論是在哪個年代,不論是哪場戰(zhàn)爭,還有犧牲在和平年代的警察和消防員,在后人心目中,都是英雄,都有特殊的榮譽。 我不由得想,在六十年前的世界大戰(zhàn)中,為了不亡國,我們中國人做出了怎樣的犧牲?有多少人死在戰(zhàn)場上,他們尸骨何在?我們到什么地方去為他們插一面小旗,告慰英魂?我們活下來的人,有沒有忘記他們?抗日戰(zhàn)爭中,我國犧牲的少將以上軍官超過兩百人,在盟軍陣營中位居第一。其中,有10%的將軍是為戰(zhàn)事失利而自殺成仁的,其慘烈程度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有四十四位將軍是親自和日軍搏殺而犧牲在戰(zhàn)場上的,其英勇悲壯位居世界第一。可如今,我們何處祭將軍? 回顧以往半個世紀,我們把政治紛爭看得太重了。什么時候,我們也能懷著敬意、謙卑和感激,在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雄的牌位前,插上一面他們當年在炮火中高舉的旗幟以表達紀念,而不管他們曾經(jīng)是不是政治上的對手? 2011年第9期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