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羅蘭?巴爾訪問日本。此后,他又兩次到訪東京。對巴爾特而言,日本之旅充滿想象、體驗以及愉悅!拔业玫搅艘环N完美的、強(qiáng)烈的、既深沉又微妙的快樂!痹1970年成書的《符號帝國》中,巴爾特把日本人生活的諸多方面均看做是日本文化的各種符號——語言、膳食、游戲(柏青哥)、城市、文具店、詩歌(俳句),甚至眼皮,這些“能指符號”背后都有著豐富的意義。在巴爾特看來,日本文化現(xiàn)象的精髓便是具有禪宗意味的空無性。追隨巴爾特獨特的思想脈絡(luò),在全書26篇隨筆式的敘述中,讀者不僅可以領(lǐng)略巴爾特作品中鮮有的文學(xué)格調(diào),體會蘇珊?桑塔格所說的“巴爾特也是位唯美主義理想者”,也可以對日本社會及其背后的文化本質(zhì)有嶄新的認(rèn)識。
破門而入的意義
俳句有那么點變幻不定的特質(zhì),人們總以為自己可以很容易地創(chuàng)作俳句。有人認(rèn)為,有什么比這樣的(來自與謝蕪村與謝蕪村(Yosa Buson,1716—1784),本姓谷口或谷,號“蕪村”。日本江戶時代中期的俳句詩人、畫家。)即興書寫更容易的呢?
秋夜,
我只想念
父母。
俳句讓人渴望。多少西方讀者夢想著手拿記事本,漫步人生,記下這里那里的“印象”,好像簡短就能保證完美,樸實就證明了深邃(這依照的是一個雙重神話:一個是古典的,它使簡明成為藝術(shù)的見證;一個是浪漫主義的,它視即興之作為第一真理)。俳句明白易懂,但無所意味。正是以此雙重狀態(tài),俳句似乎以一種特別無拘束、特別殷勤的方式,為意義提供了有如彬彬有禮的東道主的樣式,能讓你帶著你的瘋狂、價值和符號,寬綽有余地安居其中。俳句的“不在場”特質(zhì)(既像人們所說的不現(xiàn)實的智者,又像人們所說的外出旅行的房主),昭示著引誘,召喚著擅闖,一言以蔽之,就是呼喚著對意義的強(qiáng)烈覬覦。俳句(在我們的翻譯中)擺脫了格律限制,似乎將珍貴的、必不可少的、像財富(機(jī)遇和金錢)一樣令人向往的意義廉價地、大量地、按需地給予我們。人們會說,在俳句中,象征、隱喻和忠告不費吹灰之力:寥寥數(shù)語,就能呈現(xiàn)一幅圖景、一種感情——我們的文學(xué)通常在這里需要一首詩、一個進(jìn)展或(在這種簡練的類型中)一個精雕細(xì)琢的思想,簡言之,需要許多修辭功夫。俳句似乎也能給予西方人那些其自身文學(xué)拒絕賦予的權(quán)利和不愿給予的便利。俳句會說,你有權(quán)寫瑣碎、簡短和平常的東西。將你的所見、所感放入語詞細(xì)薄的境域中,你會感到興致盎然。你有權(quán)自己(并由自身出發(fā))建立你自己的權(quán)威。你的句子,不管它是怎樣的,都將說出一個忠告、釋放一種象征,你也會是深刻的;ㄙM最小的力氣,你的寫作也是完滿的。
西方人以專橫宗教(按人口強(qiáng)加施洗)的方式,讓一切沾上意義。語言的對象(用言說構(gòu)成)顯然就是那些權(quán)利皈依者:語言中的第一意義以換喻的方式召喚話語中的第二意義,而這一召喚具有普遍價值。我們[西方人]有兩種讓話語免遭無意義之恥的方式,而且我們讓(處于所有無用之物——可以讓人看到語言的空洞——狂熱填塞之中的)陳述(énonciatin)系統(tǒng)性地服從于這些音義關(guān)系(significations,或種種主動的符號制造)中的一個或另一個:象征和推理、隱喻和三段論。俳句的命題總是簡單、日常,簡言之,就是句法正確(就像語言學(xué)的說法)。俳句被[西方人]拉入這兩個意義帝國中的一個。它像是一種“詩”,有人就把它放在符合所謂“詩情”一般感情法則的那部分(對我們來說,詩通常是“散漫者”“不可言喻之物”“感性物”的符號表現(xiàn),屬于無法分類的感受那個類別)。它說的是“濃縮的情感”“絕妙瞬間的真誠記錄”,且尤其是“寂靜”(這個寂靜對我們來說,就是充滿語言的征兆)。有人(內(nèi)藤丈草內(nèi)藤丈草(NaitōJōsō,1662—1704),江戶時代的俳句詩人,松尾芭蕉的得意弟子,最得芭蕉的清寂之味,為“蕉門十哲”之一。)寫道:
多少人
穿梭秋雨
走過瀨田橋!
人們就從中看到時間流逝的景象。另有人(松尾芭蕉)寫道:
我沿山間小路走來。
!這真美妙!
一朵紫羅蘭!
。廴藗兙驼J(rèn)為]這是他遇到了一位佛家隱士,“德之花”,且接下來如此這般。[這里,]每一句都是由負(fù)載著象征符號的西方評論者所賦予的。甚或,人們無論如何要在俳句(由五音節(jié)、七音節(jié)和五音節(jié)組成)的三行詩節(jié)中看到三階段(起筆、懸念、結(jié)尾)的三段論式布局:
閑寂古池旁
青蛙跳入水中央
撲通一聲響。
。ㄔ谶@一特別的三段論中,其內(nèi)容是強(qiáng)行包含進(jìn)去的:為了容納其中,必須較小的跳入較大的之中)。當(dāng)然,如果有人要拋棄隱喻或三段論,評論就是不可能的:談?wù)撡骄洌蜁兂杉兇夂唵蔚闹貜?fù)。松尾芭蕉的一位評論者曾對其下面這首詩作了天真注釋:
已經(jīng)四點……
我九度起床
賞月。
這位評論者說:“月亮太美,詩人反復(fù)起床,在窗前凝視月亮!逼谱g、形式化或同義反復(fù),我們[西方人]的闡釋途徑注定要穿破意義,也就是通過破門而入引進(jìn)意義——而不是搖晃它,讓它掉下來,就像對待禪修者面對心。╧oan),那反復(fù)咀嚼荒謬的牙齒一樣——因此,這樣的闡釋途徑只能是錯過俳句。因為這里的閱讀功夫是懸擱語言,而不是煽動語言——俳句大師松尾芭蕉似乎正好深悉此事的難度和必要性:
他如此奇妙
見閃電
而不謂“生如蜉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