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圖書以動畫片《熊熊樂園》中的角色、場景為素材,由國內一流漫畫家改編創(chuàng)作童話故事。漫畫適合5-10歲孩子,卡通形象造型奇趣可愛,富于人性化,本領各異,深受小朋友喜愛。這些故事中不僅包含了兒童文學的游戲性,還蘊含了教育性和智慧點。孩子們可以在生動的故事、精美的圖畫中體會到閱讀的快樂,更重要的是能通過這些故事受到情商教育,學到生活的智慧。
日本的雅文化
1. 櫻花雅韻
日本的櫻花樹品種多達幾百種,包括染井吉野櫻、大島櫻、河津櫻、枝垂櫻、八重櫻和江戶彼岸櫻等,因而日本是世界聞名的“櫻花之國”。
日本最常見的櫻花是染井吉野櫻,每朵有五個花瓣,它約占櫻花樹總數(shù)的80%,“櫻花前線”就是以這種櫻花作為指示樹的。大島櫻是野生櫻花的代表,俗稱“山櫻”,許多園藝品種來源于它,它的葉子還能被加工成傳統(tǒng)的風味食品。河津櫻是日本列島上最早盛放的櫻花,3月上旬就能看到它那深粉色的花瓣,有一種光鮮艷麗的感覺。河津櫻的發(fā)源地是在伊豆半島的河津町,每年人們都會在櫻花林蔭道上舉辦“河津櫻花祭”。很多人認為日本最漂亮的櫻花是枝垂櫻,因花兒開在垂向地面的枝條上,所以又叫“瀑布櫻花”,這種櫻花遠遠看過去像是粉紅色的瀑布從枝條上直掛而下,極具詩情畫意。這種櫻花的樹齡很長,高度可達20米,觀賞價值很高。八重櫻又名“丹櫻”,開放時花瓣是層層疊疊的,呈現(xiàn)出花團錦簇的華麗之美。江戶彼岸櫻主要分布在日本的四國、九州等地,花瓣較小,大多為淡粉色。
日本著名的俳句家松尾芭蕉曾寫過不少贊美櫻花的俳句:“櫻花凋謝后,園城寺里又寂靜”,“鸛巢高,山風外櫻花鬧”,“年年櫻瓣飛,花屑化作肥”;大島蓼太的俳句“不見方三日,世上滿櫻花”,“世間若無櫻花艷,春心何處得長閑”等描述了人們與櫻花之間的情感,唯美動人。
2. 和服之美
和服是日本獨有的民族服飾,與它相對應的是“洋服”,即西方風格的服裝。在日本江戶時代之前,和服是被稱為“吳服”或“唐服”的(見《古事記》、《日本書紀》等),因為中國的三國時代和唐代,是與日本進行商貿、文化交流最多的兩個朝代,當時日本的服飾也因此深受影響,有了許多變化。如今多數(shù)日本人在節(jié)日慶典上穿的和服是一般意義上的吳服,而日本皇族所穿的禮服則更多地被稱為唐服,其中最華麗的是“十二單”和服。
十二單和服又被稱作“女房裝束”、“五衣唐衣”,是日本貴族女性的傳統(tǒng)服飾中最為正式的一種。它的布料是采用最豪華的織物編織而成的,繡在唐衣上的龜甲、鳳凰、團菊、牡丹等紋樣,與底色一同形成了艷麗的視覺效果。早年在顏色方面,赤、紫、青是禁用色,只有得到敕許的人才能穿戴。作為一種禮儀性的服飾,十二單和服是身份的象征,現(xiàn)在日本除了在旅游景點和戲劇表演里,已經很少看到十二單和服了,日本皇室與貴族也只在舉行重要儀式時才會穿這種和服。
和服采用平面剪裁的方法,是一種以直線來創(chuàng)造美感的服飾。如果將它拆開,大家可以看到那幅面料就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由于和服較為寬松,袖口、衣襟和衣裾均能自由開合,所以通氣性特別好,很適宜日本的風土氣候。
和服的種類繁多,千百年來花色、質地和式樣始終都在發(fā)生變化。而且,成人和服、婚禮和服、晚宴和服等都有各自的特點,人們會依據不同的場合與時間,穿著不同的和服。
3. 唐紙藝術
公元4-5世紀的日本工匠別出心裁,在日本和紙上采用木制雕版的方式,以獨特的工藝,手工印制出了裝飾性很強的紙張——唐紙。唐紙大多是單色的,雙色或多色的較為少見。圖案種類豐富,包括花、草、松、鶴等,以單個圖紋進行重復堆疊。
唐紙最為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它的顏料。主料是貝殼粉與礦物石,點睛之筆則是其中的配料——云母粉。混合了云母粉制成的唐紙會隨著光線的細微變化而散發(fā)出不同的光澤,實在是妙不可言。
日本最古老的唐紙屋是“唐長”,它創(chuàng)建于1624年,現(xiàn)存650塊日本各個時代的木制印版,其印版數(shù)量之多、圖案之豐富在日本是首屈一指的,其中年代最久遠的“九曜”紋樣印版雕刻于1791年。據傳,1864年京都發(fā)生兵變的時候,三萬戶民宅被毀壞,唐長的工匠們?yōu)榱吮Wo印版,在戰(zhàn)火連天中死守唐紙屋,將那些木制印版浸泡在木桶里,并且不斷地潑水,才使它們幸免于難。而這些工匠恪守的傳統(tǒng)技藝至今仍未消亡,并且煥發(fā)出了新的光彩。唐長的第十二代傳人使用古老的云紋圖案裝飾了一家咖啡店,從紋樣到色彩與咖啡店的氛圍十分貼合,證明了唐紙藝術的生命力是長盛不衰的。
4. 蒔繪漆器
蒔繪是日本獨特的漆器工藝技法,最早產生于奈良時代。它是把金銀屑加入漆液之中涂于器物表面,待其干后進行推光處理,使漆器顯現(xiàn)出金銀色澤,再以螺鈿、銀絲嵌出花鳥草蟲或寓意吉祥的圖案,展現(xiàn)出一種華貴之美。蒔繪漆器最大的特點就是美觀和耐用,而且做工極其精細。一個蒔繪作品通常需要制作幾個月,一層層地涂漆,等漆干透后再涂,反反復復地描繪到最細膩的程度為止。
蒔繪主要包括研出蒔繪、平蒔繪、高蒔繪、肉合蒔繪等技法。研出蒔繪是最早的技法,先使用漆液描繪圖案,再撒上金屬粉及色粉,等干燥后于表面涂漆,然后以木炭打磨。平安時代的貴族非常喜愛此類作品,代表作有金剛峰寺收藏的澤千鳥蒔繪唐柜。平蒔繪出現(xiàn)在平安時代晚期,特點是在紙上描繪紋樣后反貼在漆面之上,然后再撒金屬粉,進行打磨,代表作品為三島神社的梅蒔繪手盒。高蒔繪是鐮倉時代出現(xiàn)的技法,工匠在隆起的漆面上進行描繪,使作品更具有立體感。肉合蒔繪是室町時代發(fā)展而成的技法,制作時工匠要使隆起的漆面形成緩坡,其表現(xiàn)主題大多是山巒與浮云,視覺效果更為生動逼真。
江戶時代是蒔繪漆器最輝煌的時期,優(yōu)秀作品層出不窮,眾多工匠中最出色的非本阿彌光悅莫屬。光悅是日本著名的藝術家,擅長書法、繪畫、蒔繪、茶道、造園、制瓷,還能夠鑒定刀劍。他的蒔繪作品大多采用錫、鉛、青貝等材料,手法新穎而大氣,整體看上去極富裝飾性。東京國立博物館就收藏了他設計的“舟橋蒔繪硯盒”。
蒔繪是日本自創(chuàng)的漆器工藝。日本人在熱心接受和學習我國漆器工藝技術的同時,并未滿足于單純的模仿,而是有意地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吸收了中國的描金、鑲嵌、堆砌等工藝,融入了他們自身的民族審美意識,形成了精巧纖細、裝飾豪華的蒔繪工藝風格。
5. 傳統(tǒng)能樂
能樂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傳統(tǒng)藝術形式之一,主要包括兩大項:“能劇”與“狂言”。能劇由散樂(雅樂)與田樂能(民間的插秧歌舞)發(fā)展而來,融入了歌曲、舞蹈、滑稽戲與雜技等多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是日本古典的歌舞劇,也是世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戲劇之一;狂言是興起于民間的即興表演喜劇,語言通俗滑稽,諷刺性強,幽默地再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能樂從平安時代中葉至江戶時代一直被稱為“猿樂”或“猿樂之能”,據說是古代日本本土藝能與外來藝能的集大成者,題材相當豐富,包括祈神祭祖的儀式、贊美生產者的歌謠、英雄贊歌以及描寫愛情生活的歌舞等等。到了明治時代,終于出現(xiàn)了“能樂”這一當時的有志之士仿照西洋樂劇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典雅名詞。此時,能樂已發(fā)展得相當成熟,具備了戲劇文學、表演藝術、音樂、舞蹈、舞臺藝術等許多要素,著重于敘事和抒情,卻不追求情節(jié)上過多的變化和發(fā)展。
能樂的角色有神、男、女、狂、鬼五種類型,通常一出戲里只有2-3個演員。能樂演員都是男的,如果需要扮演女性,就戴上假面具。伴奏樂器有笛、小鼓、大鼓、太鼓等,“吆喝聲”作為伴奏的組成部分。能樂有固定的曲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