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書店風景
“世上處處皆有好風景,然而深深吸引我的,還是書店風景!
《書店風景》圖文并茂記錄了書女鐘芳玲長期對西方書店的敏銳觀察,知性與感性地詳述了諸多書店的歷史變遷;過去二十多年,正好是全球書店業(yè)與閱讀生態(tài)變化劇烈之際,她的書店尋訪之旅,有如文化考古般牽動人心。全書分為四大篇章——“地標書店”、“主題書店”、“古舊書店”與“附錄”,后者論及超級書店、獨立書店與網(wǎng)絡(luò)書店的興亡;除了三十篇主文報道外,逐年又增加了數(shù)十篇后續(xù)筆記,時空延展,宛如一部立體的書店發(fā)展史。作者與書商的親密對談,則展現(xiàn)多樣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拉近了讀者與西方書店的距離。走過數(shù)千家書店,在鐘芳玲眼中,每一家書店都像一幅幅風景,書店之美一如山水之美,等待有心人的開發(fā)。她并強調(diào),書店“既是真善美樂的聚合點,又是平等平實平價平安平靜的避風港”,同時也堅信“這世上永遠有人愛逛書店,也永遠有人愛開書店。”
2017年版的《書店風景》不僅注記了個別書店的景況,還添加感性序言、重新設(shè)計篇章刊頭、更新因特網(wǎng)訊息。全書含近五百張圖片,書中的古典裝飾木刻花邊,出自文藝復興時代法國名家久弗瓦?托利(GeoffroyTory)設(shè)計之祈禱書!稌觑L景》與姊妹書《書天堂》、《書店傳奇》共譜出恢宏嘹亮的“書話三部曲”(ABookwoman’sTrilogy),在在展現(xiàn)書之所在,不僅是一道風景、一座天堂樂園,也可以成為一則傳奇;藉由封面一扇扇拱門,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長廊隧道,探訪已知或未知的大千書世界。
《書店風景》是華文世界第1本近距離描繪西方書店的專書、“書話三部曲”的首部曲,也是傳奇書女鐘芳玲游走數(shù)千家書店后,撰寫的成名作。此書1997年出版迄今,不斷再版,幾經(jīng)大幅修訂,已有十余個版本,成了無數(shù)愛書人心目中的圣經(jīng);2017年特別發(fā)行20周年經(jīng)典回顧珍藏版,以優(yōu)質(zhì)的超感紙全彩印制精裝,使用燙銀、打凸等工藝,由作者創(chuàng)意統(tǒng)籌并親自監(jiān)印首刷。
本書介紹的一些重要書店,例如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紐約的“史傳德書店”、舊金山的“城市之光書店”、美國賓州的“鮑德溫書倉”、倫敦的“廚師書屋”與威爾斯的黑-昂-歪古書鎮(zhèn)等,都成了許多華文讀者必訪的朝圣地。
《書店風景》開拓了讀者對西方書店的視野,不僅是書店業(yè)者與書店迷的必要讀物與參考書,也引發(fā)書店書寫與書店觀光的風潮,更促使華文世界對書店文化的高度關(guān)注與討論,作者鐘芳玲因而被譽為“書店達人”、“書店大使”、“書店守護者”。
2017?二十年回顧版序
書店,真善美樂的第三空間
在書市汰換率超高的年代,《書店風景》依然流通,身為作者,只有欣慰與感恩。此書自1997年出(初)版以來,在臺灣與大陸不知增訂、修改了多少回,若將繁體字、簡體字、精裝、平裝各種版本都算上,迄今已有十余個版次。2007年大規(guī)模增訂后,我已決定不再添加頁面,但每隔幾年總在出版社、書商與讀者的要求或期許下,更新資料與封面,我也欣然在既有基礎(chǔ)上,作些版型調(diào)整,以期更臻完美,轉(zhuǎn)眼間來到2017年,竟然已是二十載。
《書店風景》既非名著、也非暢銷書,但因她是第1本近距離描繪西方書店的中文專書,在英特網(wǎng)不普及、資訊闕如、跨國旅游不盛行的年代,此書吸引了不少對書(店)有特殊情結(jié)之人,特別是一些書店經(jīng)營者、想開或愛逛書店者,以致我在日后訪書途中與他們相逢,能有共通的話語并受到特別的禮遇。
在滔滔的歷史巨流中,二十年不過是一掬水,但這期間卻正好是全球書店業(yè)與閱讀生態(tài)變化劇烈之際,除了數(shù)度增訂此書,我也陸陸續(xù)續(xù)寫出《書天堂》、《書店傳奇》,譜成了一組禮贊書本、書人、書地的“書話三部曲”,2015年又完成《四季訪書》,為自己與書業(yè)留下印記。
上世紀末,個體戶小書店與大型連鎖書店相互對立;本世紀初,則成了網(wǎng)絡(luò)書店與實體書店之爭;現(xiàn)今少有實體書店不透過網(wǎng)絡(luò)售書,而原本無店鋪的網(wǎng)絡(luò)書店巨獸亞馬遜,又自2015年底開起實體書店。華文世界的書店風景在上世紀末相對單調(diào)與少樣化,而今不論是書店的類型或有關(guān)書店之書都百花爭鳴。
無論風水如何轉(zhuǎn),永恒不變的是我們對書店之需求與熱愛,社會學家說,一些愉悅的非正式聚集處,是人類除了家庭與職場之外,不可或缺的“第三空間”(Third Places),例如書店、咖啡廳、酒館、健身房、發(fā)廊等;而我說,書店,勝于其他場所,既是真善美樂的聚合點,又是平等平實平價平安平靜的避風港。
時值《書店風景》問世二十周年,特別為“書話三部曲”換上新風貌,企盼封面半掩的一扇扇拱門,引領(lǐng)你我穿越時空的長廊隧道,探訪已知或未知的大千書世界。
后,今年也是《查靈歌斯路84號》(84, Charing Cross Road)作者荷琳·漢芙離世二十周年,感謝她生前為此書加持,謹以此文追念我們美好的相遇。
2007?增訂版序
Third Time's A Charm
增訂這一個新版本的《書店風景》,是一次辛苦又甜蜜的旅程。辛苦,因為工程浩大、變數(shù)不斷,難度超乎想象;甜蜜,因為有太多的巧合、太多的善意、太多的援助,宛如神跡般,我能在身體狀況、時間調(diào)度都差的條件下,完成了值得欣慰的書寫。
1997年《書店風景》初版在臺灣問世后,大陸也在1999年底發(fā)行簡體字版。之后,臺灣又在2002年進行了第二版的增訂,里面添加了新的篇章與后續(xù)筆記、封面與內(nèi)容的版式重新設(shè)計,當時已經(jīng)覺得頗艱難,但我沒想到,第三版的增訂才是真正的挑戰(zhàn)。
一向全力支持我寫作的母親,剛聽到我要回頭二度增訂自己的第1本著作時,立刻眉頭深鎖,不禁提高音調(diào)質(zhì)問:“為什么不能進行第三本書呢?”事實上,決定是否要修訂這一版,的確讓我掙扎了許久。2004年底,我出版了《書天堂》,離《書店風景》的初版已近八年,若以臺灣目前的出版標準觀之,我這些年累積的文章,其實早就夠出好幾本書了。然而我因長期接觸西方書世界,這幾年多數(shù)時間又都居住在美國,在舊金山灣區(qū)眾多優(yōu)秀書商與圖書館員的不吝調(diào)教下,我的視野變得更寬、眼界更高,對書寫向來挑剔的我,面對當今人人都可以自稱是作家的年代,更是不愿為了出書而出書。
第二版《書店風景》發(fā)行沒多久,當時的出版社就發(fā)生危機,連帶波及這本書的繼續(xù)發(fā)行,版權(quán)自動回歸于我,原本大可交給其他有興趣的出版社接手,但市場還有書籍流通,也就不急著處理;等到幾年后,臺灣書店幾乎已經(jīng)看不到這本書,書友、書店、出版社不斷地催促,我才開始考慮再版。只不過多年來,西方書業(yè)變遷甚大,有些書店已不存在、有些書店超過十年沒聯(lián)絡(luò),修訂的意義何在?要從何角度來書寫?要如何在既有的架構(gòu)下,另創(chuàng)旨趣、帶給讀者新的感動?老經(jīng)驗的裁縫師傅都知曉,修改舊衣裳比作新衣難,這正是我的感覺。出一本全新的書,往往較討喜、較容易。然而《書店風景》畢竟是華文世界第1本此類型的書,即便西方的書商都對我說,他們從未看過其他類似單以書店為主題的近距離圖文報道。
后做出增訂第三版的決定,全是基于一股動力:我有義務(wù)把這本書與新的信息傳遞給渴求的讀者;其次,我也想進一步了解書店經(jīng)營者在這個產(chǎn)業(yè)丕變的大洪流中,有什么變與不變。更重要的,我希望為歷史留下一些見證,正如同一位書商對我說的:“這是一件重要的工作,你一定、一定要讓讀者知道,這個地球曾經(jīng)存在過那么多家獨特的書店,但是卻一家家地消失了,就像是瀕臨絕跡的生物般。”
就在我做出這項決定的當口,卻又受到西方書商的委請,擔任2007年底“香港國際古書展”(International Antiquarian Bookfair in Hong Kong, 2007)的公關(guān)顧問。這是東南亞與大中華地區(qū)前所未見、有史以來第1次如此大規(guī)模的國際古書展,世界頂尖知名書商云集,展品價值連城。整體組合,根本就是一個精致的流動書店。然而華文地區(qū)與西方古書業(yè)、愛書人多數(shù)彼此陌生,從未有正式的交流,我負擔了宣揚此盛會的重任,壓力可想而知。
連續(xù)幾個月,原本需要大量睡眠的我,每天平均睡不到五小時,所幸有賴出版社、親友們的通力合作與科技的發(fā)達(Email、Skype、MSN),才有辦法同時進行這兩項大工程。這個版本的完成,動員了諸多國際書人(包括書店從業(yè)者、書籍拍賣商、圖書館員、書業(yè)雜志編輯、藏書家等),以及各方攝影者們的協(xié)助,除了感恩還是感恩。為了讓讀者能跟隨時間的脈動,前兩版的內(nèi)容基本上仍維持不變,但是全書資料與版型設(shè)計都更新,且比上一版多加了二十篇的《后續(xù)筆記》、一百五十余張彩圖,有些圖說等同一篇小文。書中某些簡單文句直接引用英文,只因翻譯會失去原味。此外,這一版還特別加上一些影音參考網(wǎng)站,以便讓許多無緣親臨書店現(xiàn)場的人,能夠一窺書店之美,因而心動不如采取行動。
我原抱著撰寫書店挽歌的沉重心情進行第三版的修訂,但在追蹤書店與查證的過程中,歷經(jīng)諸多的悲與喜、得到不少的鼓舞與啟示,因而對書店、對人生的發(fā)展也有了不同的詮釋。書店是否已瀕臨絕跡?書店是否還有風景?答案都在本書里。后,這本書的第三版,讓我聯(lián)想到英文的一句吉祥語――Third Time's A Charm。
1997初版序
上個世紀初的美國藏書家愛德華·紐頓(A. Edward Newton)有回受不了某期地理雜志中埃及專題的誘惑,立刻就和妻子動身搭輪船前往埃及亞歷山大港,打算來個尼羅河之旅。當輪船由意大利熱那亞航向那不勒斯時,紐頓開始覺得不耐煩,“尼羅河已經(jīng)流動了好幾世紀,而且還會繼續(xù)奔流下去,但是倫敦卻有書待收藏。書,可是不等人的!”紐頓心生此念,于是厚著臉皮向太太告白。當他發(fā)現(xiàn)她并沒有強烈反對時,立刻改變行程,在那不勒斯上岸,先到羅馬玩了一陣,然后歡天喜地地前往倫敦──倫敦的書店。每回看到紐頓在《集書的樂趣》(The Amenities of Book-Collecting and Kindred Affections)一書中描述他是個如何差勁的旅者、又是如何喜愛倫敦的書店時,我總?cè)滩蛔⊙诰泶笮。可憐的紐頓夫人,但愿她也是個愛書人,否則有個丈夫是藏書狂(bibliomania),真是太委屈她了!
還有一次讀到一位《洛杉磯時報》的特派員大衛(wèi)·藍博(David Lamb)的逸事:他在五十四歲時,決定獨自騎單車橫越美國。出發(fā)前他在精簡的行囊中放了一品脫的威士忌和一本小說,上路三天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犯了個嚴重的錯誤,酒喝完了倒是容易補給,但是書看完了卻不見得有救,許多小地方連一家書店都沒有。對文字饑渴的藍博有一晚在汽車旅館內(nèi)甚至看起《圣經(jīng)》來了,一直到第三個星期,路過大城市孟菲斯,藍博的焦慮才在一家書店內(nèi)解除。爾后有人向藍博討教騎單車旅行的要訣,他除了告知一些技術(shù)上的事項外,后總不忘附加一句:“記得帶一本書!
正如紐頓和藍博一般,即使去旅行,我還是得和書(店)糾纏在一起,否則整個旅程將顯得漫長又索然無味。更嚴重的是,我的旅行后竟演變?yōu)橐宰x書、買書為主要的目的,美術(shù)館、博物館、名山勝水等觀光點反而是陪襯,探訪世界各地的書店已成了我的娛樂、工作和愛好。每到一個城市,我總像獵犬般地循著各種線索搜尋有看頭的書店,一開始只是單純?yōu)榱速I書,后來發(fā)現(xiàn)書店自身具有多樣的可能性,無論是書店的大小、地點、裝潢、服務(wù)、活動,甚至連店名都可能是一大特色,若是碰到一些像是巴黎的“莎士比亞”、舊金山的“城市之光”或是紐約的“高談書集”之類具有風光歷史的書店,就更讓人肅然起敬了!
逛書店過癮的事,莫過于碰到氣味相投的店主或店員,和他們煮酒論劍一番,或是聽他們口沫橫飛地談?wù)撟约合矚g的作品。若是在古書店就更不得了了,店主如果覺得來者是行家,有時會得意洋洋地把珍藏書搬出來炫耀,或是夸稱他們曾經(jīng)經(jīng)手過的寶貝。書店的靈魂其實是這些活生生的人,是他們賦予一本本書生命,是他們創(chuàng)造出書店的風格與歷史,即使愛書成癡的紐頓也不得不說:“世界上有趣的是人,其次才是書!碑斎唬@樣美好的經(jīng)驗通常在老板兼伙計的小型獨立書店才容易體會得到。
大型連鎖書店雖然是走比較媚俗的路線,但是也有其不能被取代的特質(zhì),在深夜的大都會紐約市,若是想找個便宜又安全的去處,百老匯大道上凌晨才打烊的“邦斯與諾博”書店絕對是個佳選擇,十來萬種新書、雜志和附設(shè)的咖啡區(qū),準能消耗過多的精力,有時說不定還會碰到詩歌朗誦、音樂演奏之類的免費余興節(jié)目。
因特網(wǎng)普及后,愛書人多了一種追蹤書籍的管道,通過全球資訊網(wǎng)查書、買書,甚至瀏覽書都不是問題,無店鋪的擬真“線上書店”(on-line bookshops)雖然不太可能完全取代傳統(tǒng)書店,但是一些有特色的個性書店卻因科技與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的轉(zhuǎn)變而逐漸凋零,我們?nèi)舨幌肱c它們失之交臂,應(yīng)該及早行動。柏克萊大學旁負盛名的“寇帝書店”(Cody's Bookshop)的創(chuàng)始人弗雷德·寇帝(Fred Cody)就曾說:“我是一家個性書店的擁有者兼經(jīng)營者,只怕我們這類人是快要消逝的族群!边@句話透露出深沉的辛酸和感慨!
走過上千家書店,對我而言,每一家書店都像一幅幅風景,有的婉約秀麗,有的氣勢磅礴,有的細致精巧,有的古意盎然,當然也有一些就個人的標準而言,相當乏善可陳。但無論如何,我總是心存感激,任何一種類型的書店,總能吸引與它相契的顧客。品味的高低如人飲水,實在不容置喙。在書的世界里,每個人自有他的天地。
《書店風景》一書是我多年來拜訪國外書店后所記錄的成果,由于書寫時的心情、功力不一,某些篇章的風格自然也有所出入,但我對書店的熱愛卻是一貫的,英文書名 My Love Affair with Bookshops 一方面是向曾經(jīng)拜訪過的書商們致意,另一方面也為了忠實地反映我對書店無法自拔的愛戀情結(jié)。值得一提的是,英文書名受到我所敬愛的美國女作家荷琳·漢芙(Helene Hanff)的指正與祝福,在此特別感謝她以及她那些帶給我無限愉悅的作品。
【鐘芳玲】一個以讀書、訪書、說書、編書、買書、賣書、藏書、玩書、賞書、品書與寫書為工作和志趣的女書人。雖然在臺灣大學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念了近十年的哲學,卻在寫博士論文期間,發(fā)現(xiàn)自己喜愛古登堡更甚于亞里士多德,自此棄哲學而投入與書相關(guān)的行業(yè)。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顧問、書店創(chuàng)意總監(jiān)、香港國際古書展公開顧問、大學講師等職,目前專事寫作并任書業(yè)顧問,長期在報刊上撰寫與書相關(guān)的專欄,F(xiàn)旅居美國舊金山,喜歡游走世界逛書店、看書展、參觀圖書館,與東西方書人聊書、品書。著有“書話三部曲”——首部曲《書店風景》是華文世界第1本近距離描繪西方書店的專書,1997年出版迄今,幾經(jīng)大幅修訂,已有十余個版本,該書不僅成了無數(shù)愛書人心目中的圣經(jīng),也引發(fā)書店書寫與書店觀光的風潮;《書天堂》多角度敘述與書相關(guān)的話題,亦廣受書迷好評,獲臺灣金鼎獎*佳人文類圖書獎;《書店傳奇》則采集了非凡與平凡書店間的傳奇故事,展現(xiàn)不同的人生況味、趣味與品味。第四本著作《四季訪書》巧妙串連整合人物、讀物、景物,是書女走訪文人宅、暢游書樂園的見聞錄。
Acknowledgements
2017二十年回顧版序
2014增訂版序
2007增訂版序
2002增訂版序
1997初版序
導讀
目錄
地標書店
CHAPTER 1 河左岸的傳奇——巴黎“莎士比亞書店”
CHAPTER 2 從前衛(wèi)到懷舊——舊金山“城市之光書店”
CHAPTER 3 智者在此垂釣——紐約“高談書集”
CHAPTER 4 書籍叢林——紐約“史傳德書店”
CHAPTER 5 古城的新地標——費城“博得書店”
主題書店
CHAPTER 6 廚房?原來是書房!——法蘭克福“瑪哈斯飲食書店”
CHAPTER 7 廚師、老饕和她的書店——倫敦“廚師書屋”
CHAPTER 8 市場中賣食譜——費城“烹飪書攤”
CHAPTER 9 犬類大集合——紐約“愛狗人書店”
CHAPTER 10 人助不如自助——費城“如何做書店”
CHAPTER 11 世界地理教室——“藍德麥克納利書店”
CHAPTER 12 智力大對決——玄秘小說店在美國
CHAPTER 13 四海之內(nèi)皆姊妹——女性書店在美國
CHAPTER 14 理想與使命的聚合點——倫敦“銀月女性書店”
CHAPTER 15 女性書店的圣經(jīng)——FBN
CHAPTER 16 無歧視年代來臨——同性戀書店在美國
CHAPTER 17 另一種開放空間——同性戀、書店、圖書館
CHAPTER 18 愿世界充滿和平——洛杉磯“菩提樹書屋”
CHAPTER 19 賭城中的常青樹——拉斯維加斯“賭徒書店”
古舊書店
CHAPTER 20 不容書史盡成灰——新堡“橡樹丘書屋”
CHAPTER 21 庭院飄書香——費城“城市書店”
CHAPTER 22 黑森林的人文風景——弗萊堡“威慈斯坦書店”
CHAPTER 23 野地里賣中古書——西徹斯特“鮑德溫書倉”
CHAPTER 24 英倫島二手書王國——倫敦“史庫博書店”
CHAPTER 25 以書立國——威爾士“黑-昂-歪古書鎮(zhèn)”
CHAPTER 26 所羅門王的藏寶地——洛杉磯“遺產(chǎn)書店”
附錄
后記
CHAPTER1河左岸的傳奇
巴黎“莎士比亞書店”
花都巴黎對我的吸引力一直不怎么大,盧浮宮、凱旋門、蒙馬特、艾菲爾鐵塔雖然反反復復地在我的旅行計劃本中出現(xiàn),結(jié)果往往是不了了之,歸究原因還是語言的障礙。旅行之于我的意義,是和當?shù)氐墓?jié)奏發(fā)生互動、與人群接觸交談;走馬看花似的觀光不是我的作風,因此總是跟自己說,等學了基礎(chǔ)法文后再去吧!然而法文沒學成,還是去了巴黎,誘引我成行的,是一家傳奇的英文書店。故事要從第1次世界大戰(zhàn)末期的巴黎談起,主角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女子絲薇雅·畢奇(SylviaBeach,1887-1962)。
對于巴黎的迷戀,使得曾與家人在當?shù)囟冗^青少年時期的絲薇雅,在三十歲(1917年)時重返巴黎,打算研究當代法國文學,卻因機緣結(jié)識在河左岸奧德翁街上開法文書店的阿德里安娜·莫霓耶(AdrienneMonnier),并參與書店的活動,進而認識了一些法國知名作家,高大的莫霓耶與嬌小的絲薇雅對文學懷抱著同樣的熱情,并景仰對方的文化,因而惺惺相惜,成為莫逆之交。1919年第1次世界大戰(zhàn)后,絲薇雅在好友的鼓勵下,于河左岸開了一家英文書店,兩年后絲薇雅將書店搬到莫霓耶的對門,更方便騷人墨客在兩家書店間穿梭。
絲薇雅將書店命名為ShakespeareandCompany,意指“莎士比亞及同伴”(“同伴”指的是莎士比亞的同行作家,也隱含他們的作品;以下簡稱為“莎士比亞書店”),專賣一些主流與非主流的英美文學書籍和雜志。書店從開張那天起,就不曾冷清過,通過在文藝圈極活躍的莫霓耶,絲薇雅結(jié)識了不少文藝界人士,加上她將書店以租書店及零售店的形式經(jīng)營,使得人潮不斷;然而使“莎士比亞書店”名噪一時、精英聚集的主要因素,是第1次世界大戰(zhàn)后,巴黎因畫家畢加索、音樂家斯特拉文斯基、作家喬伊斯、舞蹈家鄧肯等人的加入而星光燦爛,更吸引了許多自我放逐的美國作家,以“莎士比亞書店”為據(jù)點,在此或高談闊論、或借閱書刊、或發(fā)表新作。美國作家海明威、菲茨杰拉德、龐德(EzraPound)以及喊出“失落的一代”(LostGeneration)的女作家葛楚·史坦(GertrudeStein)和她亦步亦趨的同性伴侶愛麗絲·托克拉思(AliceToklas)、英國作家D.H.勞倫斯、蘇俄導演艾森斯坦等人都是書店的座上客。
愛爾蘭作家喬伊斯(JamesJoyce)與絲薇雅的淵源更是廣受談?wù)摚斔臅r多年籌寫的巨著《尤利西斯》(Ulysses)初期在雜志上發(fā)表時,即被英美當局貼上妨礙風化、不宜出版的標簽,導致出版社及印刷廠不敢碰這本著作。就在此時,崇拜喬伊斯卻毫無出版經(jīng)驗的絲薇雅,自告奮勇地提出“莎士比亞書店”愿意出版,兩人一拍即合,《尤利西斯》終于能見天日。絲薇雅在莫霓耶的指點下將首版開放預約,但限量一千本、每本流水編號。前一百本以較厚的荷蘭手工紙印刷,作者簽名,定價三百五十法郎。接下來一百五十本用另一種法國手工紙印刷,定價兩百五十法郎。后七百五十本以一般手工紙印刷,定價一百五十法郎。訂單來自世界各地,《尤利西斯》尚未付梓就已轟動文壇,1922年厚達七百三十二頁的《尤利西斯》甫問市即被搶購一空,二版、三版、四版……不斷發(fā)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納粹進占巴黎,局勢岌岌可危,然而猶太裔的絲薇雅卻拒絕美國大使館的安排潛回祖國,她執(zhí)意固守書店并與巴黎的友人共患難。1941年某日,一名德國軍官因絲薇雅拒絕賣他一本喬伊斯的《芬尼根守靈夜》(FinnegansWake),于是揚言次日要沒收所有的書,焦急的絲薇雅當下與友人將所有的書籍搬離店面,甚至將招牌的店名漆掉……德軍的確沒抄到一本書,但是卻帶走了書店主人。已經(jīng)五十四歲的絲薇雅在拘留所中度過了六個月,出獄后卻再也提不起勁重新開店,無論眾人怎么勸說。幸運的是,她在晚年時以書店之名寫了一本回憶錄,鮮明地記載了昔日情景,讓未能躬逢其盛的我們,能借書而稍減遺憾。1962年,絲薇雅在她的第二故鄉(xiāng)巴黎去世,享年七十五。
CHAPTER7廚師、老饕和她的書店
倫敦“廚師書屋”
在走訪過的上千家書店,若以創(chuàng)意而論,英國的“廚師書屋”(BooksforCooks)當首屈一指。單看書屋的地理位置,就很令人折服!皬N師書屋”位于倫敦市區(qū)的波多貝婁市場(PotorbelloMarket)旁,市場上的生鮮魚肉和蔬果,正好與書店的主題相互輝映。
書屋主人海蒂·雷斯勒(HeidiLascelles)女士當初就是特意挑選這個地點,至于為什么會想到開這么家店,雷斯勒女士表示,她原本只是個熱愛烹調(diào)的家庭主婦,但是卻總有好食
譜難尋之苦;因此,在1981年,毫無書店經(jīng)營背景的雷斯勒女士,憑著一股熱情大膽地開了這間書屋,向世界各地收購形形色色的食譜和與酒相關(guān)的書籍。
從通俗的《烹飪的樂趣》(TheJoyofCooking)到冷門的《異國風味的毛里求斯飲食》(TheExoticFoodsofMauritius),甚至離奇的《何不啖昆蟲?》(WhynotEatInsects?)都在“廚師書屋”中陳列,雷斯勒女士認為,每一種食物都自有其獨特之處,她希望能一視同仁,絕不因個人的偏好而對不熟悉的食譜嗤之以鼻,否則將是另一種霸權(quán)的表現(xiàn)。如此兼容并蓄的結(jié)果,使得僅僅十來年歷史的書屋,成為擁有十二國語言、八千五百種烹飪書的道地專賣店,幾乎可以算是全世界具規(guī)模的同類型書店,各方的需求也隨之而來。例如,一位泰國的火雞農(nóng)就曾特別郵購制作火雞臘腸的配方。書屋也曾寄一本蘇格蘭風味的地方食譜到吉隆坡。另外,一位意大利廚師某次對一本食譜內(nèi)的調(diào)配量質(zhì)疑,立刻向“廚師書屋”求助。許多美國讀者更委托雷斯勒女士將一些當?shù)匾呀^版的食譜回寄美國。
有一回,“廚師書屋”內(nèi)的幾位職員替一位英國老太太構(gòu)思感恩節(jié)大餐的菜單,以款待她的美國女婿;由于感恩節(jié)是美國特有的節(jié)日,因此眾人七嘴八舌地找資料并討論近一個鐘頭才定案!皬N師書屋”內(nèi)另置有舒適的長條沙發(fā),顧客不僅可以坐著休息、看書,如果對其中一則食譜感興趣,還可以大大方方地抄在筆記本上,不必擔心遭受白眼對待,更不會有人上前干涉。
值得稱道的是,書屋里頭配備了一套現(xiàn)代廚具,每日總有一、兩位烹飪長才(往往是具有烹飪文憑者),在此炊煮佳肴、烘焙糕餅以饗顧客,大約花五百元臺幣,就可以享用一頓四色菜的豐盛午餐。每一餐的菜色取決于當日市場有什么材料而定,至于烹調(diào)過程,則是按書架上抽取的食譜一步步操作。如此一來,不僅挑引了顧客的食欲,往往也激發(fā)他們購書的欲望。另外,書屋中的食譜也因此受到考驗,好壞立刻見真章,因此,這個角落名之為“實驗廚房”(testkitchen)。
凡是精彩的食譜,“廚師書屋”的工作人員一定大力推崇,至于一些虛有其名的食譜,他們也絕對不假辭色。許多食譜出版商往往通過店員了解銷售狀況,以作為未來出版計劃的參考。
CHAPTER23野地里賣中古書
西徹斯特“鮑德溫書倉”
除了“書店”、“書攤”、“書展”這些販賣場所外,大概很少人聽過“書倉”吧!在美國費城往西約半小時車程,一個名曰西徹斯特(WestChester)的富麗小鎮(zhèn)外圍,有一間遠近馳名的“鮑德溫書倉”(Baldwin'sBookBarn),里面陳列了多達三十五萬冊的精裝二手書,另外尚有庫存約十五萬冊。
之所以稱為“書倉”,不僅僅象征空間上的大,事實上,“鮑德溫書倉”的所在地,本來就是建于19世紀的一座野地倉庫,原先專為農(nóng)事之用。1940年代末期,書商威廉·鮑德溫(WilliamBaldwin)將其轉(zhuǎn)為賣書的場所。現(xiàn)今的主人,則是威廉的兒子湯姆·鮑德溫(TomBaldwin)。
從一些檔案照片看來,書倉內(nèi)的擺設(shè)于數(shù)十年間幾乎沒什么變。金屬大暖爐、老爺鐘、原木桌椅、書柜和滿溢四處的書冊,再加上一只四處游蕩的和善小狗,整個書倉彌漫著一股悠閑的氣息,時間好像倒轉(zhuǎn)到從前。湯姆微笑地表示,這一切正是他特意要維持的風格。
書倉中的二手書,有些低廉到美金一元,有些則可能是高達數(shù)百或數(shù)千美元的古書,這些珍貴的寶貝,都鎖在五樓的一間密室,得事先預約,才能一窺究竟。一本限量發(fā)行,由英國軍人兼作家勞倫斯(ThomasE.Lawrence;亦即著名的“阿拉伯的勞倫斯”)親筆簽名的首版著作《智慧七柱》(SevenPillarsofWisdom;內(nèi)容描寫他與阿拉伯人生活的經(jīng)驗與教訓),以三萬五千美元高價售給阿拉伯富商,成為“鮑德溫書倉”最高的一筆交易。另外,在復古、懷舊風潮下,湯姆總是接到不少來自精品店或百貨公司的訂單,采購裝訂考究的精裝書,作為裝飾之用,有些價錢居然不是以一本本單價計算,而是以書籍的總長度為計價單位,這些訂單往往成為“鮑德溫書倉”的重要財源。
令人驚訝的是,“鮑德溫書倉”一直不曾仰賴電腦運作,數(shù)十萬冊的書,約分為一百五十類,分置在五個樓層,每大類又細分若干小類,為了處理這個龐大的體系,湯姆雇用了十多位愛書人來進行評估、分類、標價,其中包括經(jīng)驗老到的古書鑒定家,固定搜尋稀有書。有位兼差的書癡,經(jīng)常自愿留在書倉工作到深夜凌晨。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