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交通是貼近人們生活的交通方式。地下鐵道、城市輕軌、有軌電車、無軌電車、獨軌鐵路、磁浮鐵路、自動導軌交通、市郊列車等種類繁多的城軌模式蘊含著豐富的科普知識。本書追尋城軌交通的起源與發(fā)展,深入發(fā)掘一百多年來城軌交通的有趣故事,展示城軌交通技術發(fā)展的艱辛歷程,凸顯技術進步中的新舊觀念之爭。本書是一本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生動有趣的高質量科普讀物。
作者是一名親身經歷了中國整個高鐵發(fā)展歷程的參與者,這部新作《軌道交通的前世今生》,是一部系統介紹全球范圍內軌道交通發(fā)展歷史的圖書,以時空縱橫和軌道交通工具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脈絡,為讀者敞開一扇走進人類科技殿堂的大門,一睹軌道交通的迷人魅力。
年軌道交通的歷史畫卷
(錢勇生)
由王麟所著的《軌道交通的前世今生》即將出版,作者委托我寫點感想,我感到十分榮幸。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征程中,必須要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加快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明確提出了建設交通強國的目標,這讓廣大從事軌道交通研究和建設的同仁們倍感振奮。
自古以來,人類社會就是一部交流融合的歷史,而軌道交通工具的誕生和發(fā)展,大大加劇了這一進程。從有軌馬車到有軌電車;從倫敦地鐵到東京地鐵;從城市輕軌到磁懸浮列車,滾滾車輪推動的是歷史前進的步伐和縱橫捭闔的世界格局。事實證明,誰能更快速、更高效地驅動軌道上奔跑的車輪,誰就能夠準確把握全球經濟、政治、文化跳動的脈搏,占得先機,引領世界。
在這場空間與速度的較量中,古老的中國從未停下追趕的腳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設成就舉世矚目。特別是近五年來,我們交通建設者們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艱難跋涉,大膽探索,使我國的軌道交通事業(yè)由當初的跟跑者變成了領跑者,創(chuàng)新無處不在,實現了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造的華麗轉身。中國高鐵驚艷世界,高鐵外交席卷全球,大國重器成為了改變世界的力量,在一帶一路的偉大實踐中,悄悄改變著世界的模樣。
本書的作者王麟,是我的老朋友。他博聞強識,刻苦鉆研,勇于創(chuàng)新的學術品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一名親身經歷了中國整個高鐵發(fā)展歷程的參與者,作者為中國軌道交通事業(yè)取得的輝煌成就而感到自豪;作為一名專欄作家,他始終以宣傳和普及軌道交通事業(yè)為己任而筆耕不輟,成果豐碩,廣受好評。
這部新作《軌道交通的前世今生》,是一部系統介紹全球范圍內軌道交通發(fā)展歷史的圖書,以時空縱橫和軌道交通工具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脈絡,為我們清晰地呈現出了一幅軌道交通發(fā)展變革的宏偉畫卷,既有歷史的沉浮與滄桑,又有未來的憧憬與召喚。翻開這本書,將為我們敞開一扇走進人類科技殿堂的大門,一睹軌道交通的迷人魅力。
【錢勇生,理學博士,蘭州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麟,本名王俊永,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科技部高級工程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天津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鐵路作家協會理事,天津市科普作家協會理事,科普、歷史專欄作家,悟空問答簽約專家,百度百科專業(yè)影評人。負責和參與的工程項目:津濱輕軌站場設計;秦沈客專站場設計;北京南站和京津城際方案研究;北京站和北京西站擴能設計;京滬高鐵天津西站綜合交通樞紐站場設計等數十個鐵路項目。已經出版各類著作8部,累計發(fā)表作品200余萬字。主要作品有:1.《鐵路傳奇》,獨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2.《鐵路擎起的朝陽》,編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3.《海門開》,獨著,大連出版社,2015年4.《鐵路的秘密》,獨著,星球地圖出版社,2016年4.《高鐵的前世今生》,合著,中國鐵道出版社,2016年6.《閃耀世界的中國奇跡》,編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
第一章電車傳奇1
01斯旺西鐵路迎來第一批乘客5
02有軌馬車的發(fā)展消亡史11
03前電力時代的城市軌道交通22
04電氣化將軌道交通推向新世紀38
05有軌電車的擴張與衰落56
06現代有軌電車的復興之路72
第二章地鐵風云85
01倫敦大都會地鐵的誕生87
02三個發(fā)明家與倫敦地鐵的建設98
03巴黎地鐵多方博弈五十年110
04柏林地鐵見證了城市的興衰121
05波士頓地鐵在爭議中突圍131
06阿爾弗雷德·比奇與紐約氣動地鐵139
07紐約地鐵在競爭中化繭成蝶146
08日本東京地鐵的崛起與擴張157
09莫斯科地鐵的華麗與輝煌167
10中國城市地鐵的建設與發(fā)展179
第三章城軌爭鋒193
01輕軌鐵路,亂花漸欲迷人眼195
02單軌交通,特立獨行的運輸工具205
03磁浮列車,陸地飛行夢想成真217
04市域鐵路,都市與衛(wèi)星城的交通紐帶233
05劍走偏鋒,非主流的城市軌道交通245
附錄一:中英文名詞對照255
附錄二:參考文獻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