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集的論文內容涵蓋漢語國際教學研究、漢語言本體研究、對外漢語教材研究、漢語教學相關的文學及文化研究、來華留學生現(xiàn)狀及漢語教學管理研究等。這些研究緊密結合了理論與實踐,既有理論的深度,又有實踐的價值。它們來自教學實踐,又以解決教學的實際問題為目標,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這樣的研究對于漢語進修教育的一線教學具有直接的指導和啟示作用,將會有力地促進漢語進修教育的發(fā)展。
本書為《漢語進修教育研究》系列論文集第3輯。2018年11月1日至2日,為進一步推動漢語進修教育研究的發(fā)展,凝練教學研究成果,發(fā)展和壯大學術團隊,北京語言大學漢語進修學院組織舉辦了漢語進修教育研討會。此研討會是一次全國性的學術會議,2018年7月起開始面向全國師生發(fā)起征稿,經專家匿名評審后共收錄參會論文49篇,論文作者均為漢語國際教育一線教師及青年學者,論文內容涵蓋了漢語進修教育的各方面熱點問題!稘h語進修教育研究》編委會于參會論文中擇優(yōu)選取24篇結集出版,是為本論文集。
邢紅兵,男,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學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語言學會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認知與學習,發(fā)表論文70余篇,出版和主編著作12部,代表作品有《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詞匯習得研究》等。曾參與多項國家標準和規(guī)范的制定,曾獲選美國第24屆認知科學年會 Marr Prize 的提名獎,2008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計劃”。
牟世榮,女,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學部副主任,副教授,北京語言大學重點慕課“初級漢語微課程2”項目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國際教育課堂教學、虛詞教學,代表作品有《外國留學生“反而”使用情況考察及教學策略》等,并分別作為獨立作者與第一作者出版漢語教材《成功之路·進步篇》第一冊、第三冊,承擔科研項目有“短文階段虛詞研究與教學的接口”“初級階段語段教學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等。
目錄
漢語國際教學研究
談談“了”的教學? 丁險峰?/?003
中高級階段歐美留學生漢語議論語篇中的話題連貫偏誤考察 龔君冉?/?012
漢語進修教育中開設中國文學課程的必要性??何阿珺?/?027
情態(tài)補語的界定與教學啟示? 賈?鈺?/?035
課堂教學設計與教師的反思? 沈紅丹?/?048
留學生語段寫作教學探索? 宋?剛?張?鑫?曹志強?/?059
任務型漢語第二課堂的設計與實踐? 王?磊?/?072
基于促學評價理論的高級漢語寫作課程設計? 于?淼?/?080
漢語言本體研究
漢語表不確定態(tài)度的話語標記“聽說”? 胡開心?/?093
P為已然事實的“如果p,就q”句式考察? 李?宏?/?105
基于產出的“簡單”與“復雜”搭配知識體系的異同? 孫楚卓?/?116
構式意義:認知邏輯意義與詞項鏈接語義? 隋?巖?/?122
漢語四音節(jié)縮略語的音步類型及其結構分析? 應?瑋?駱健飛?/?130
“別看”與主觀小量? 于?萍?/?149
試論形旁與聲旁分別表義的形聲字? 張熙昌?/?159
對外漢語教材研究
中韓HSK5級教材對比研究? [韓]李秀彬?/?173
短期進修旅游漢語教材《觀光漢語》的特色、問題及建議? 許?博?/?187
從兩部教材的對比淺談“中國概況”類教材的編寫? 張維嘉?/?199
與漢語教學相關的文學及文化研究
從孟、荀的“天人合一”到魯迅的新“天人合一”? 吳竟紅?/?217
淺析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語誤? 趙全備?/?225
來華留學生現(xiàn)狀及漢語教學管理研究
長期進修留學生中華文化認知調查實驗報告? 李?婷?/?239
1999—2013年北京市來華留學教育情況研究? 童小娥?/?250
預科性質漢語進修教學師資培養(yǎng)之管見? 趙?丹?/?263
漢語國際教育課堂的跨文化教學設計? 李東芳?/?267
漢語進修教育中開設中國文學課程的必要性
何阿珺
摘?要?在漢語國際教育中,語言、文化、文學的教學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在漢語進修教育中,文學課的開設幾乎無人提及。本文從歷史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幾千年來的文學作品不僅是中國語言的經典,也是中國文化精神的體現(xiàn),漢語進修教育中開設文學課是必要的,也是緊迫的。同時,一些教學案例也證明,文學課程的開設對語言學習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本文也對文學課的課程設計以及開設文學課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漢語進修教育?中國文學?文學課程?課程設計
漢語國際教育的核心任務是什么?季羨林先生說:“首先要教給外國漢語學習者的是漢語本身”(季羨林,2000)。陸儉明先生認為對外漢語教學的任務就是“怎么讓一個從未學過漢語的外國留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能最快最好地學習好掌握好漢語!保憚γ,2004)兩位學者都強調了學習漢語本身的重要性。近來學界也提出了中國文化、文學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崔希亮先生就提出:“從教學理念上來看,單純的語言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語言加文化式的博雅教育會成為對外漢語教學和漢語國際教育的主要觀念。”(崔希亮,2010)楊德春先生更是認為,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理念必須改變,他把學習文學課程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認為“語音、語法、語匯必須從屬于文學或人文教育,在教材建設上徹底改革以語言和文化為核心內容的教材模式。以文學作為對外漢語教材的核心內容,語音、語法、語匯必須從屬于文學或人文教育,以便使教材生動有趣!保畹麓,2015)從以上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出,關于漢語國際教育的核心任務是“教給學生漢語本身”還是“教給中國文化、文學”是存在差異的。那么當前漢語教學的情況如何呢?根據(jù)調查,不管學歷教育還是非學歷教育,一般都會開設中國文化課程,但是只有開設了留學生學歷教育的幾所大學,才會在三、四年級開設文學課。在國內各高校開設留學生學歷教育的屈指可數(shù),大部分都屬于進修教育,幾乎都沒有開設文學課程。原因何在?一般的觀點是:進修教育屬于培訓、速成教育,學生主要想學習一些跟未來職業(yè)相關的經貿、商業(yè)等課程,而文學課需要的課時多,難度大,可能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如果按照這樣的思路開展?jié)h語國際教育,估計很難實現(xiàn)崔希亮先生所期望的“博雅教育”。那么我們是否該開設文學課程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應該開設,越早越好,甚至是初級進修階段就可嘗試開設這樣的課程。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點自己的粗陋之見。
一、漢語進修教育為什么需要文學課
漢語的魅力何在?有人說,因為漢語歷史悠久;有人說,因為漢字形體的優(yōu)美、傳神和傳情,在楷隸行草的舞動飛揚中,一個民族的性格、審美、愛好盡顯無遺……而我要說,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漢語的魅力還在于從《詩經》到近現(xiàn)代乃至當代文學家們用漢語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學世界、詩意世界。兩千多年前,孔子在堂前教誨自己的兒子伯魚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從此中國有了幾千年延續(xù)傳承的“詩以言志”“禮以治國”的詩禮家教傳統(tǒng),而這又何嘗不是中國整個民族的教育思想和立人立志原則?孔子的詩禮教育傳統(tǒng)是否適合漢語國際教育呢?著名學者葉嘉瑩先生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一直在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大學進行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在多個訪談錄中,她談到了在國外大學講授中國古典詩詞的感受,選課的學生從開始的寥寥幾人,到后來的座無虛席,甚至過道、窗戶上都擠滿旁聽的學生。這些學生甚至可能一句漢語都不會說,只是被優(yōu)美典雅的中國詩詞所吸引,所以來聽課。多少人因為葉嘉瑩先生的詩詞教學而開始學習漢語呢?沒有統(tǒng)計,但人數(shù)一定不少。他們開始學習漢語的目的不是為了交際,不是為了找到好工作,不是為了那些世俗的欲望,只為了能無障礙體會漢語的美好。如果說葉嘉瑩先生在國外的中國古典詩詞教學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那么我們在中國的漢語教學卻為何常常將文學束之高閣呢?
幾年前,我曾在所任教的孔子學院做了一個題為《“推敲”出的詩意世界》的小講座,我講了韓愈與賈島在一個月夜的詩意的討論,講了中國自先秦以來的詩禮傳統(tǒng),最后,我用漢語吟誦了賈島這首著名的《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聽講座的人很多都不會漢語,卻都沉浸在古典詩歌的意境中,感受到了詩的美好,也感受到了文學的魅力。這時候語言的隔閡似乎突然消失了,詩歌所創(chuàng)造出的意境跨越了語言、時空,浸潤著每個人的心靈。不知多少人會因為這個講座而愛上漢語,但至少很多人體會了漢語的美。因為漢語所創(chuàng)造的詩意美而學習漢語的人很多。來中國進一步提高漢語的留學生很多人就是為漢詩的美所吸引。他們大部分都在自己的國家選擇了與漢語或者中國文學相關的專業(yè)?,但在本國的教學中,涉及中國詩歌、小說的課程基本上是用他們的母語教學的,很難真正體會到中國文學中那翻譯不出來的優(yōu)美意境。然而,當他們來到中國,在各大學開設的進修課程中,有的只是經貿、商務、口語、旅游等熱門專業(yè),卻獨獨少了語言的靈魂課程——文學。所以曾有學生抱怨,為什么沒有文學課?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學,這些文學作品不僅是中國語言的典范,也是中國人心靈世界的優(yōu)美表達以及社會現(xiàn)實的藝術再現(xiàn),對后來的語言、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影響著中國人的人生態(tài)度、民族性格。比如傷春悲秋、山水意象、田園牧歌,又比如中國人對月亮的情感,中國人的人生理想、家國情懷,等等。這些情感和思想觀念通過文學表現(xiàn)出來,對中國人的影響跨越千年而不曾改變,流淌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之中。對于想要學習漢語的外國人來說,如果不能深入學習這樣的文學、歷史著作,那么永遠不可能真正學好漢語,也不可能真正了解、理解這個民族。
從語言教學的角度來說,文化與文學的最大不同是,文化內容可以通過翻譯來掌握其中的知識,而文學的美則很難翻譯出來,非通過閱讀原文而不能感受其美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學才是語言的本質,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審美等通過語言而表現(xiàn)出來的精髓、集大成者,而我們在漢語教學中卻獨獨放棄了文學,惜哉痛哉,不能不說這是教育理念的一個大失誤。
不可否認,留學生學習漢語,無論未來選擇什么專業(yè),必須首先過語言關。所以,在初級階段將重點放在聽說讀寫以及日常交流方面。但是很多漢語學習者在學習到中高級階段后,會進入一個平臺期,一般的交流、溝通似乎不成問題,但在閱讀文學作品或者聽一些正式的演講、報告時卻有存在不少障礙,學生有意進一步提高,卻無從下手,不知該怎么辦。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跟漢語的特點有很大關系。前面談到,漢語經過了幾千年的發(fā)展,雖有很大的變化,但從不曾中斷,F(xiàn)代漢語與古代漢語有著不可割裂的聯(lián)系,現(xiàn)代漢語保留了大量從古代漢語延續(xù)下來的語法、語音、詞匯、結構。同時,中華民族是一個喜愛文學的民族,漢語的寫作也很講究“典”與“雅”二字,所謂“典”就是人們在書面語表達上常常會引經據(jù)典,使用一些古代漢語的詞語、結構以及文學語言,人們在發(fā)表演講時,也常會引用古人的詩詞或者文學著作中的名言,這些經典的詩文詞句歷盡千年沉淀在語言中,成為典故,也許只是短短幾個字、一個句子、一個結構,背后卻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如果不了解這些流傳下來的典故,很難讓漢語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所謂“雅”就是講究語言的優(yōu)美得體。許多漢語學習者之所以覺得學習一段時間后,漢語水平很難提高,關鍵就在于沒有深入到漢語的精神世界,沒有打開漢語真正的寶匣。而解決這個難題的一個很直接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學習中國文學,尤其是古典文學。
鑒于此,在漢語國際教育的任何階段,我們都應該開設文學課,讓文學課成為學生的必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