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闡明了道德情感的本質(zhì)、道德評價的性質(zhì)以及他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為目標的倫理思想。作者把人本性中的同情的情感作為闡釋道德的基礎,他用同情的原理來解釋人類正義感和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來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zhì),并以此為基礎表明各種基本美德的特征。
第一卷 論行為的合宜性
第一篇 論合宜感 002
第一章 論同情 002
第二章 論相互同情的快樂 007
第三章 從看他人的情感和我們的情感是否一致,來判斷這些
情感是否得當 011
第四章 續(xù)前章 014
第五章 論可親又可敬的美德 019
第二篇 論不同情感的合宜程度 023
第一章 論源于肉體需求的各種情感 024
第二章 論源于某種特殊傾向或思維習慣的情感 028
第三章 論不友好的情感 032
第四章 論友好的情感 037
第五章 論自私的情感 040
第三篇 論幸運和不幸對判斷人們行為合宜性的影響;以及何以
有時容易被認同,有時則不易 044
第一章 我們對悲傷的同情比對快樂的同情更為強烈,但仍然
無法與當事人自己的感受相提并論 044
第二章 論野心的起源,兼論貧富差距 050
第三章 論由欽佩富人和大人物,蔑視或怠慢窮人和小人物之
傾向而導致的道德情操之敗壞 061
第二卷 論功與過,或論報答和懲罰的對象
第一篇 論功過意識 068
第一章 凡是值得感激的,就值得報答;凡是招人怨恨的,就
該受責罰 068
第二章 論適宜的感激對象和適宜的怨恨對象 070
第三章 對施恩者的行為不予認可,則不會理解受惠者的感激
之情;相反,對作惡者的動機不予譴責,則體會不到
受害者的怨恨之情 073
第四章 對前幾章節(jié)的簡要重述 075
第五章 對功過意識的分析 076
第二篇 論正義和仁慈 081
第一章 正義和仁慈的比較 081
第二章 論正義感、悔恨感,以及功德意識 086
第三章 論品性如此構成的效用 089
第三篇 就行為的功過,論命運對人類情感的影響 097
第一章 論命運對人類情感產(chǎn)生這種影響的原因 099
第二章 論命運產(chǎn)生影響的程度 103
第三章 論人類情感變化無常的原因 112
第三卷 論評判我們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的基礎,兼論責任感
第一章 論自我認同與不認同的原則 118
第二章 論對贊美的喜愛以及何為值得贊美;論對責備的畏懼
以及何為應受責備 121
第三章 論良心的影響力和性 138
第四章 論自欺欺人的天性,以及一般的道德規(guī)范的起源和
運用 159
第五章 道德的行為準則等同于上帝的法則 164
第六章 何種情況下責任感應是我們的行為原則,何種
情況下它應與其他動機共同發(fā)揮作用 173
第四卷 論效用對認同情感的影響
第一章 論效用對美的影響 182
第二章 論效用對人的品質(zhì)和行為的影響 190
第五卷 論習慣和風氣對道德規(guī)范認可與否的影響
第一章 論習慣和風氣對審美觀的影響 199
第二章 論習慣和風氣對道德情操的影響 205
第六卷 論有關美德的品質(zhì)
第一篇 論個人品質(zhì)對自身幸福的影響;或論謹慎 217
第二篇 論可能對他人的幸福產(chǎn)生影響的個人品質(zhì) 223
第一章 論天性使個人成為我們關注對象所依據(jù)的次序 224
第二章 論天性使社會團體成為我們關注對象的順序 232
第三章 論普濟萬物的仁愛之心 238
第三篇 論自我克制 241
結(jié) 論 264
第七卷 論道德哲學體系
第一篇 論道德情操理論中應當研究的問題 269
第二篇 論對美德本質(zhì)的不同闡述 271
第一章 論將美德置于合宜性中的哲學體系 272
第二章 論認為美德存在于謹慎中的哲學體系 296
第三章 論認為美德存于仁愛中 302
第四章 論放蕩不羈 307
第三篇 論已經(jīng)形成的有關贊同原則的各種體系 316
第一章 論從自愛中推斷出贊同原則的學說體系 317
第二章 論認為理性是贊同原則的根源之學說體系 319
第三章 論認為道德情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