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拋開學習,留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成果。
我的兒子和女兒畢業(yè)于日本東京的同一所公立中學。正如兒子的老師所說,中學的朋友將留在一個人一生之中。廣交朋友的兒子后來時常感言,在一起玩兒得好的還是中學的那幫朋友。不善交際的女兒雖然朋友少,但僅有的朋友也是中學同學。中學畢業(yè)后她還一直惦念著那里的校長、班主任和各教科的老師,高中去澳大利亞短期留學,還給好幾位老師買了稱心的小禮物,每次回中學母校都好似去赴心中的慶典。她甚至堅持一直住在學校附近。按日本的制度,公立學校的老師長六年要調到其他學校,女兒說,那她也想看著母校的變化。
中國的中學包括初中和高中,而日本說中學,僅指初中。高中叫高等學校。
兒子和女兒的中學母校并非什么特殊的中學,不過是全日本無論城市或農村都有的義務教育學校,是庶民家庭的孩子們能就近上學的地方,在那里開展的所有教育活動都在日本的教育大綱中細致規(guī)定了。
國立學校是國家辦的,《日本國立小學365天》對國立大學附小的校園生活做了具體介紹,國立附中、附小是國立大學展開教育研究的試點,對公立學校的教育活動起到先行和示范作用。公立學校是地方政府辦學。也就是說,兒子和女兒的中學一千天不是個例,而是典型,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日本的公立中學留下了怎樣的教育成果。
公立學校之間老師不一樣,但日本的中學老師不是僅憑大學或大專學歷即可就任,他們都通過了教師資格考試,持有中學教員執(zhí)照,在基本的教育思想和施教方法上滲透了具體的共識。
日本公立學校的9年義務教育包括6年小學和3年中學,按住址劃分學區(qū),無須考試,適齡即可隨時入學或轉學。
義務教育不是以不收學費為標志,也不是國家或學校對兒童有施教義務,而是家長有義務讓孩子受教育。
義務教育是強制的,寫在了日本的《憲法》《教育基本法》《學校教育法》等法律之中。國民有權利受教育,同時也要盡到保持這種權利的義務。作為家長,配合學校的教育活動是義務,具體到為孩子在學校參加文藝活動縫制一件演出服,以及在校外學習日準備便當。
義務教育期間的公立中小學不收學費,外國人也有相同待遇;午餐和特殊教材費等一年共計幾千元人民幣。國立中、小學雖然在廣義上也屬于公立,但各種收費要比公立學校多一些。
國立大學附小有直接升學到該大學附中的內部升學制度,但外界一般不了解,那是要從一年級入學,且上滿6年才能享受的待遇,體現(xiàn)了學校教育并非僅指教科內容,而是重在讓學生全程體驗各種教育活動和校園生活。內部升學制度的魅力自然增加了國立小學的考入難度,甚至可以說,考國立小學為的是中學、高中能上國立大學的附中、附高,部分學生還能獲得升入大學的優(yōu)待推薦資格。
兒子是國立小學國際班的插班生,沒有內部升學資格,不能直升附中,但允許報考。附中的學生基本都是來自附小的生源,特設有限的國際生名額,并公開招生。也許是為了避嫌,出身同一國立大學附屬小學的國際生,以往還沒有被錄取的先例。
發(fā)榜那天,兒子向班主任請假去看榜,但教務主任沒有同意。這不免讓人懷疑,允許報考也許只是形式,其實根本就沒有考上的可能?窗裼芯唧w時間,待兒子下學就已經趕不上了,是我去領略的榜上無名。
到了下學時間,我到孩子回家的路口去迎接。他從老遠興致勃勃地跑來,雖然看不清表情,但他跑步的勁頭傳達了他在期待考上國立附中的消息。我的心情是不想延長一刻那種期待而加劇他的失望感受,所以,老遠就沖他搖手,示意沒考上。兒子放慢了腳步,從跑改成走了,看得出,他已經明白了我的示意。走近了,我們同時說話。他說,沒考上。!我說,沒考上。
國立小學畢業(yè)前,兒子沒有考上隔壁的國立附中,因為日語只學了一年,也沒可能考其他的私立學校,就只能升學到公立中學了。
國立小學特設國際班是為了讓不會說日語的國際生得到土生土長同學的理解,國際班的存在不僅是輔助國際生學習日語和適應日本文化,對本地生也是一種國際教育?墒牵搅斯W校,國際生不被理解可就成了理所當然。
畢業(yè)于國立小學而升入公立中學的情況非常特殊,兒子會被同學誤解成他是國立小學的差生,甚至老師也不了解實情。公立中學的生源地區(qū)性強,更沒有什么國際觀,笑話出身國立小學卻連日語都說不好并非怪事。能畢業(yè)于國立小學原本是幸運的,而為此升入公立中學后卻要遭受更大的精神挑戰(zhàn)。
類似兒子的情況在國立小學的國際班每年都有,國立小學校方采取的對策是:把這樣的學生推薦到一所國際生集中的公立中學。并不是那所公立中學對國際生有什么特殊的教學對策,只是對日語不好的學生多一分理解,可避免一些在普通公立中學受欺負的情況發(fā)生,讓國際生獲得某種程度的安全感。
這所中學位于東京都中野區(qū),比我們居住的練馬區(qū)學區(qū)中學要遠很多。兒子和幾個國際班同學一起去中野區(qū)的公立中學面談,家長陪同,之后校長特意打來電話表示歡迎兒子入學,但兒子認為,他能適應學區(qū)中學,還是決定就近入學了。
在公立中、小學,無論考試情況如何,都沒有留年的可能。比起學習成績,學校更注重學生對所有教育活動的參與。不過,中學和小學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小學畢業(yè)無須考試即可升入公立中學,而公立中學畢業(yè)前則必須通過考試才能確定即將升入的高中,且考高中不能留年。如果中學畢業(yè)當年考不上任何高中,那就意味著一輩子都錯過了上高中的機會。除了通信制高中,日本的高中報考資格首先是應屆中學畢業(yè)。所以,在公立中學的教育活動中,考高中是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
此外,公立中學的課后俱樂部是與學科學習平分秋色的教育活動,包括文化和體育兩大類,各有十幾種俱樂部。日本沒有中國的體校,國家選手也都出身于中學的體育俱樂部?上攵袑W的課后俱樂部活動具有相當程度的專業(yè)性。大多數(shù)俱樂部每周只休息一天,因此不可能同時參加兩種俱樂部。參加俱樂部是自愿的,但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有課后俱樂部活動,到18:30才下學。周末和節(jié)假日不上課,但俱樂部活動的時間變成從早到晚。寒暑假也有俱樂部活動,如果請假、與家人外出旅行,就會耽誤訓練或比賽,所以,學生一般都優(yōu)先參加俱樂部的活動。新學年可以更換其他的俱樂部,但三年堅持在同一俱樂部,對報考高中具有正面意義,所以,大部分學生都是三年參加同一俱樂部。
兒子升入公立中學以后面臨的挑戰(zhàn)是,與同齡人相比,在缺失11年日語的情況下考高中,再就是跟上俱樂部的專業(yè)訓練。
女兒比兒子小3歲,兒子在國立小學的一年中,女兒在北京的私立小學寄宿。兒子升入公立中學時,女兒也開始了她在日本的小學生活。
女兒沒有兒子的漫畫和游戲基礎,對日語更加生疏。日本按年齡劃分年級,女兒5月出生,兒子3月出生,日本4月開始新學年,于是就變成一個上初一,一個上小學三年級。女兒在中國上完三年級學期后轉學到日本,重新上小學三年級。兒子畢業(yè)的國立小學從三年級開始開設國際班,我們就給女兒報了名。
女兒在那一年的2月16日來到日本,當時她特別喜歡《喜羊羊和灰太狼》,訂了喜羊羊大禮包。女兒愛畫畫,畫了好多喜羊羊,繪畫技巧談不上,但我看挺生動,就讓她帶到日本來,結果她忘了,只帶來一個沒畫幾頁的圖畫本,里面有一只羊。有一天我問她為什么喜歡喜羊羊,她說:毛耳耳的,很可愛。
什么叫毛耳耳呀?后來才明白,她把毛茸茸念成了毛耳耳。不過,說毛耳耳倒是感覺喜羊羊更可愛了。
女兒就是這么一個都小學三年級了還把毛茸茸念成毛耳耳的女孩兒。
3月的后一天,女兒到她哥哥畢業(yè)的國立小學考試。她參加過國立小學的開放日活動,也出席了哥哥的畢業(yè)典禮,和年級老師用對方聽不懂的中文比畫著聊過天,班主任是熟臉,校長也不生疏?荚嚹翘欤M校后看到了她認識的老師們,感到十分親切,完全沒有緊張感?忌胖牳蠋熑タ荚嚕议L不陪同?荚9點開始,11點結束。據(jù)說,考完之后校長還講了話。
考完后女兒說,數(shù)學還可以,國語(日語)完全不會,估計考不上,因為日語太差了。我就告訴她,日語不會沒關系,因為她考的是國際班,不會日語才報考呢。
兒子是數(shù)學一門靈,而女兒卻是數(shù)學不開竅。兄妹考日本國立小學時一樣地是零日語,大為不同的是兒子數(shù)學幾乎滿分,女兒就不知能得多少分了。
家長面試時校方問,她的哥哥可謂能人,妹妹如何呢?
國立小學的要求我是十分了解的,學習好壞無所謂,關鍵是要有能力成為學校各種大小活動的主人。我實事求是地回答了,妹妹不一樣。面試官點點頭,表示對情況了解了,接著提出了日語完全沒基礎如何交流的問題。
女兒的考試發(fā)榜形式和兒子當時不太一樣,考試是上午,下午3點發(fā)榜。吃過午飯,兒子陪著一起去看榜。走進學校正好遇到兒子在校時國際班三年級的班主任,看來他沒有參與國際班的新生招考工作。老師和兒子像老朋友似的聊了幾句。
到發(fā)榜時間了,校方推出一個白板。我站在遠處,讓女兒自己去看有沒有她的名字。
數(shù)學不開竅,日語沒基礎,但我們還是希望女兒也能有機會在日本國立小學的環(huán)境中成長。女兒那時8歲,對發(fā)榜的意義似乎還不太了解。她跑去看榜,找了半天,然后轉身大聲對我說,沒有她的名字。
到底還是沒考上,不過女兒覺得考不上反而好,因為國立小學規(guī)定用印有;盏暮跁⑿W不限制書包顏色,她可以使用甚為喜愛的粉色藍兜塞路了。
兒子沒考上國立附中,就升學到公立中學了,女兒沒考上國立附小,就進公立小學了。
考國立小學那天也是辦理公立小學入學手續(xù)的日子,我已經事先向小學校長說明了情況,去國立小學看發(fā)榜時也帶齊了公立小學的入學文件。
下午5點,我領著女兒走進附近的大泉小學,心情是復雜的,一方面想到無須為女兒做四年的國立小學媽媽,感覺松了一口氣;另一方面,把女兒送進這所別人說話她聽不懂,她說話別人也聽不明白的學校,對女兒未免太過殘忍,她能承受嗎?
女兒像是覺察到我的擔心,就說,這個學校不比哥哥的學校差,她沒問題的。
我們報了到,領到4月6日正式開學的通知和其他一大堆文件,以及需要填寫的表格等。
公立小學沒有校服,對這一點女兒感到很遺憾。之后聽說區(qū)里每天派老師來教她日語,還是多少獲得了一些安慰。
日本的公立中學是區(qū)屬,學生來自周邊幾所小學。女兒在公立小學畢業(yè)后沒有考試,就升學到她哥哥畢業(yè)的公立中學了。
兒子和女兒畢業(yè)的公立中學創(chuàng)立于1947年,女兒畢業(yè)的公立小學創(chuàng)立于1874年,分別是區(qū)內歷史長的公立中學和小學。
兒子和女兒的中學母校大泉中學除了歷史悠久以外,學生來自周邊四所小學,在東京都公立中學中屬于學生人數(shù)較多的。國際生集中的中野區(qū)公立中學一個年級只有84名學生,分成4個班,而大泉中學是每班近40人,兒子在學期間6個班,女兒在學期間7個班。兒子是第66屆畢業(yè)生,女兒是第70屆畢業(yè)生。
兒子的公立中學生活,女兒的公立小學生活,就從那一年的4月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