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伏園(1894—1966),紹興人,作家,編輯家,文化名人,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文化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義。
孫伏園單純而又復雜,豪情而又節(jié)制,激情而又嚴謹,樂觀而又悲憫,率真而又謹慎,能處理各種復雜的關系而又不世故,浪漫的文人氣質與深刻的現(xiàn)實洞察力有機相融.他有著無限的生活智慧。
呂曉英編著的《孫伏園評傳》記述孫伏園的人生歷程,重點評述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編輯活動,文化實踐,涉及許多孫伏園先生參與其問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文化史中的現(xiàn)象和事件,并對此作出了學理性的解釋和評價,這可使許多流于語焉不詳?shù)膯栴}得到一定的廓清。
以“評傳”形式進行孫伏園研究,具有重構性和原創(chuàng)性,可填補孫伏園沒有評傳的空白。2011年正值孫伏園先生逝世45周年,出版《孫伏園評傳》更有紀念意義,愿將《孫伏園評傳》作為菲薄的祭品敬獻給孫伏園先生。
呂曉英,1963年12月出生,浙江嵊州人。1983年7月畢業(yè)于杭州大學中文系,現(xiàn)為紹興文理學院教授。主要學術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著有《聽音尋路者--王朔論》等專著二部,在《文藝理論與批評》等公開期刊上發(fā)表論文多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中心全文轉載四篇,獨立主持完成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二項,參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獨立完成紹興市重點課題一項,獲浙江省離校優(yōu)秀科研成果三等獎,紹興市教科研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各一項。
前言
第一章 故鄉(xiāng)時光
一、快樂童年
二、兄弟手足
三、結識魯迅
第二章 北大成才
一、負笈北上
二、新潮社骨干
三、再遇魯迅
第三章 副刊掌門
一、主編《晨報副鐫》
二、催生《阿Q正傳》
三、打造新文化運動平臺
四、西安之行
五、主編《京報副刊》
第四章 與文藝的一段姻緣
一、《語絲》“保姆”
二、籌劃北新書局
三、雜文風調
四、《伏園游記》
第五章 南下輾轉
一、離京南下
二、與魯迅共事
三、主編《中央日報》副刊
四、《貢獻》之貢獻
第六章 投身平民教育
一、異質文化
二、平民文學實踐
三、作家縣長
第七章 往來于蓉渝間
一、登載《屈原》
二、《魯迅先生二三事》
三、中外出版社與《文匯周報》
四、大學教師
第八章 北京歲月
一、家人團聚
二、勉力而為
三、元帥探望
四、安然離世
后記
主要參考書目
孫伏園年譜簡編
1926年4月23日下午2點,編輯完24日出版的副刊,孫伏園離開報館,與往常一樣,他準備晚飯后7點再回,報館看末次校樣并簽字付印。盡管對動蕩的局勢可能給自己帶來什么后果,孫伏園應該有所預感。但是,他怎么也不會想到這天離開京報社后,他再也沒有返回,而且此后的人生之路也因此而平添了許多的不定數(shù)。而更令他無法預料的是他必須得離開自己生活了九年的北京,當他再回北京時,已是二十三年后,自己也年過半百了。
這天下午,孫伏園外出辦事,而后途經孔德學校,接上兒子惠迪,父子乘人力車返回報館。近報館時,發(fā)現(xiàn)報館門前有一些形跡詭秘的人在游蕩,還有武裝士兵看守,還看見一些便衣在貼封條,孫伏園知道事情不妙,便馬上告訴車夫報館前不要停了,直接回家。好在孫伏園是坐在黃包車里,又離報館還有一段距離,沒有被敵人發(fā)現(xiàn)。孫伏園當晚匆匆收拾好行裝,離家去紹興會館過夜,次日一早便乘火車直奔天津,逃離北京,事后得知那天被抓走的有《京報》經理兼總編輯邵飄萍,報館被封。
邵飄萍在1926年4月26日被殺害。邵飄萍飲彈身亡后,他的遺體被收殮在一口薄棺材里,浮埋于崇文門外義冢墓地上,墓前插著一塊長條木牌作標志,上書“邵飄萍墓”。4月27日,邵飄萍的親屬、同事同鄉(xiāng)和好友,一起來到崇文門外二郎廟,找到了邵飄萍的浮厝。從起穴到從殮,京劇名家馬連良冒著生命危險為邵飄萍留影。整個喪期,邵飄萍的兩個兒子--邵貴生、邵祥生一直住在東交民巷的德國醫(yī)院,以防軍閥斬草除根,由侄兒邵逸軒披麻戴孝。邵飄萍的棺木被安置于北京近郊的天寧寺,他的靈柩在這座北京城南的荒寺中,聽憑風雨銷蝕,直到1985年才人土為安。這是自民國成立以來,首例新聞記者被處死刑。株連的網羅自然越來越廣,據傳,在抓捕者名單中,也有孫伏園,只因他躲避及時,才得以幸免于難。
1926年5月8日,北京中央公園長美軒里,《語絲》社部分成員為林語堂餞行,林語堂以北京站不住為由,將前往廈門大學就任文科學長。因為林語堂在北京穿梭于名流之間,有人力資源,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在延聘林語堂時又把招納學界名流的任務委托給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