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散文集, 講述了作者在小村莊櫸溪的村居生活, 作者工筆描繪了櫸溪的一系列風(fēng)物, 如古戲臺、杏壇書院、桂川古道等, 刻畫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如萬道公公、孔品玉、一萬先生等, 亦書寫了吃齋、品茶、觀落雨等一系列村居生活場景, 自然生動, 文筆鮮活。作者通過細(xì)心品味鄉(xiāng)村風(fēng)物與村居生活, 試圖尋找一種理想的自在生命狀態(tài)。本書書名“如在”出自《論語》“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 同時是櫸溪當(dāng)?shù)乜讖R中牌匾上的題詞, 這個名字也暗含作者筆下所寫的村居生活的理想狀態(tài)--自如和自在的狀態(tài)。
輯一
古戲臺
檜樹
無言話凄涼
村莊的骨骼
了不起的梁
宋代水井
十八門堂
杏壇書院
桂川古道
古廟
屋頂
輩分
萬道公
老頭孔品玉
一萬先生
曬在櫸溪的生活
輯二
立春
春到櫸溪
居之安
齋飯
小酒館
一堂課
一扇窗
一碗茶
落雨
家門口的獼猴桃
苔痕上階綠
鮮花夾道
火紅的爬山虎
靜謐的夜晚
櫸溪的月亮
落在櫸溪的雪
曬太陽
輯三
五只小貓
柿餅
鄉(xiāng)村的孩子
芭蕉綠
春筍生
牡丹開
慕絲
胡蔥
芍藥花開
看天做香
婆婆種的多肉
芒花滿山坡
危房
搓衣板
一口土灶
一個老豬槽
一把木火鍬
后記
......
古戲臺在孔氏家廟內(nèi) 。正門口進(jìn),拐過屏風(fēng)就 能看見。戲臺是正方形, 面積不大,久經(jīng)歲月而發(fā) 白。頂上隱約可見《天宮 圖》和《三國演義》的彩 繪,被歲月剝蝕了一些, 很滄桑的樣子。左右各兩 門,上書“玉振”“金聲”。
檐柱上刻有對聯(lián):“三字 經(jīng)人物備考,一夕話今古 奇觀!狈路鹨粓龊脩蝰R 上開演。
戲臺與家廟息息相關(guān) 。家廟有多少歲數(shù),戲臺 就有多少歲數(shù)。家廟有多 少故事,戲臺就有多少故 事;蛘邞蚺_的故事 多 一些,因?yàn)閼蚺_本來就是 個講故事的地方。帝王將 相的故事,各路神仙的故 事,尋常百姓的故事,大 戲小戲上演了一出又一出 。
小時候看戲,總喜歡 選 前面的位置,第二排 , 排,連 前頭空出 的泥地上,都還是不過癮 ,恨不得爬上臺去。小伙 伴們一個勁兒地往前挪, 直到雙手扒住戲臺,踮起 雙腳,下巴剛好掛上臺沿 。站遠(yuǎn)處看,戲臺邊的許 多個小身子齊刷刷地掛在 臺沿上,像一群倒掛著的 蝙蝠,十分有趣。突然, 其中一個掛不住了,“撲 通”一聲掉落下來,一屁 股坐在臺前的泥地上。大 家哈哈笑著,他也笑笑, 使勁兒拍拍屁股上厚厚的 塵土重新掛上。村里的長 輩常常被這些朝氣蓬勃的 孩子吸引,看得入迷,仿 佛他們也是一出戲。
好戲開場。孩子們張 大了嘴巴,瞪圓了眼睛。
這場戲是他們盼了好久的 ,逢年過節(jié)或者誰家有了 喜事方能看上。每逢唱戲 ,戲臺成了萬眾矚目的地 方。村里人走街串巷,互 相傳遞這個令人快樂的消 息,他們給各路親朋好友 捎去“口信”,有的特意跑 上門,盛情邀請他們前來 看戲。于是,全村人聚集 過來,各路親戚從四面八 方趕來,鄰近村子的鄉(xiāng)親 丟下手中的活計(jì)跑過來, 年輕的小伙、姑娘陡然間 就多了起來,成群結(jié)隊(duì)地 加入這場盛會。他們打扮 得花枝招展,一心想成為 主角。他們看別人的好戲 ,也演自己的大戲,有時 一臺戲看完,一段姻緣就 從此結(jié)下。一方唱罷,另 一方登場,而后散場又開 場,這場戲一直會唱三天 三夜。彼時,鄉(xiāng)村里娛樂 活動少,村人看了三天三 夜仍不過癮,家里條件好 的就會贊助一些錢物,讓 戲班子再唱上個三兩天。
要不是這場戲,有些 人可能幾年也見不上一面 。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戲 臺成了維系大家情感的紐 帶。以戲臺為中心的千絲 萬縷,拉扯著大家的心。
在外的親人回來了,平時 少走動的遠(yuǎn)親也住了下來 。運(yùn)氣好些的,還能“分 到”花旦、小生住進(jìn)家里 ,也終于讓我們有機(jī)會見 識他們戲里戲外的樣子。
現(xiàn)在,唱戲的時代已 然過去,科技的發(fā)達(dá)讓很 多東西退出歷史舞臺。我 們站在難得熱鬧一回的戲 臺前,仿佛看見唱戲的人 來來往往,看戲的人來來 往往。這些歲月長河里的 輝煌,有些人記住了,有 些人遺忘了。仿若這來去 本身就是一場戲。
“人生如戲”“處處是戲” ,我們常常發(fā)出這樣的感 嘆。比如這里上演過的那 場關(guān)于孔氏家廟身世的大 戲。戲臺的存在在某種程 度上千擾了這個村子“婺 州南宗”的身份確認(rèn)? 氏家廟是紀(jì)念和祭拜孔子 的文廟,是一個莊重的場 所,戲臺的存在使其一直 被認(rèn)為是婺州一帶農(nóng)村非 常普通的祠堂。于是,這 里接連遭受了一系列磨難 。而八百多年前,那個名 叫孔端躬的孔氏后人,面 對國破家亡、背井離鄉(xiāng)的 痛,何嘗不會發(fā)出“人生 如戲”的感慨呢? 檜樹 每次來到櫸溪,我們 總要去看一棵樹。
它是檜樹,來自山東 曲阜孔林,將近九百歲。
它長在燕山腳下,與孔氏 家廟隔河相望。它長得挺 拔高大,直入云霄,需四 五人才能合抱過來。它皮 膚赤紅,如一位健壯的青 年男子,血?dú)夥絼,又?喝過一些酒,周身漲得通 紅。
這是一棵有來歷的樹 。宋建炎四年(1130) ,金兵入侵中原,汴京淪 陷,宋高宗帶領(lǐng)滿朝文武 官員一路南遷,孔端躬攜 一家老小隨駕南下。臨行 前,孔端躬來到孔林帶走 了一棵檜樹苗。這樹苗是 他對故土眷戀的深刻表達(dá) ,是故土的根。他承諾: “此苗在何生根,即我氏 新址也!焙笮兄翙蜗獣r ,其父孔若鈞一病不起, 一行人只能暫時安頓下來 。等孔端躬處理完父親后 事欲往衢州與兄長孔端友 匯合時,卻見檜樹苗已在 這塊土地上生根長葉了。
他不由得感嘆一聲:“此 乃天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