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德國微生態(tài)學研究院安德烈亞斯·施維茨(Andreas Schwiertz)主編的《人體微生物群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一書,是微生物群對健康和疾病作用這一熱門領域為數(shù)不多的專著之一,重點介紹了人體微生物群的物種鑒定、定量及功能分析技術,人體腸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謝物、口腔微生物群、皮膚微生物群、陰道微生物群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以及益生菌、益生元和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對微生物群的調整等,對于我們了解人體微生物群的研究現(xiàn)狀以及發(fā)展和應用的趨勢具有指導意義。本書共分10章。首先概述研究背景,之后詳細闡述本領域的主要研究技術和方法。從第三章起,按人類微生物組計劃的劃分,對人體各個部位的生境進行了分述,包括腸道、口腔、皮膚表面、陰道的微生物群落及其與疾病的關系。利用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闡述了改善疾病進程的探索,包括益生元、糞菌移植技術,從原理、機制方面指出了對其他疾病治療的借鑒意義和未來應用前景的展望。
本書介紹人體微生物群的鑒定、定量及功能分析技術,以及腸道、口腔、皮膚、陰道等微生物群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是微生物群對健康和疾病作用這一熱門領域為數(shù)不多的專著之一。
人體與寄居其體表和體內的微生物群構成一個超級生物體。在人體不同部位(包括皮膚、口腔、鼻咽、腸道、泌尿生殖道等)寄居的微生物群包括真菌、細菌、古菌和病毒,其結構、生理功能以及與宿主的相互作用關系影響著人體的健康。微生物群與人體之間的相互依賴與相互制約狀態(tài)處于動態(tài)過程并形成一種平衡,一旦微生物群的物種類型、數(shù)量、位置和代謝功能發(fā)生改變,或宿主的營養(yǎng)條件、代謝狀況及免疫狀態(tài)等因素發(fā)生改變,均能使微生物群與宿主的相互作用關系失衡,從而改變人體的健康狀況。對人體不同部位的共生微生物群進行定性、定量和代謝特點分析,并闡明其與宿主的相互作用關系,將有助于揭示這些微生物如何通過與人體相互作用而影響人體健康甚至致病,并為預防和治療微生物群失衡相關的疾病提供依據(jù)。
目前,在對人體微生物群的研究中,細菌菌群與人體健康和疾病的關聯(lián)研究成果最多,這得益于針對細菌菌群及特定細菌的技術方法的不斷發(fā)展。近十余年來,我國在微生物群研究,尤其是在腸道菌群領域的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包括腸道菌群與代謝病、腸道菌群與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腸道菌群與自身免疫病、腸道菌群與神經退行性疾病、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等的關聯(lián)研究,并且也將多種益生菌菌株和不同益生元開發(fā)為產品,糞菌移植也在一些疾病治療中得到應用。
由德國微生態(tài)學研究院安德烈亞斯·施維茨(AndreasSchwiertz)主編的《人體微生物群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一書,是微生物群對健康和疾病作用這一熱門領域為數(shù)不多的專著之一,重點介紹了人體微生物群的物種鑒定、定量及功能分析技術,人體腸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謝物、口腔微生物群、皮膚微生物群、陰道微生物群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以及益生菌、益生元和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對微生物群的調整等,對于我們了解人體微生物群的研究現(xiàn)狀以及發(fā)展和應用的趨勢具有指導意義。
人體微生物群結構復雜、生理功能多樣。希望本書對剛步入微生物群研究領域的研究生和青年科技人員有所幫助。本書翻譯有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馬郁芳
大連醫(yī)科大學
2022 年5 月20 日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微生物生物化學、糖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主持多項科研課題,包括973計劃項目分課題、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發(fā)表SCI收錄論文數(shù)十篇,最高影響因子13.118。
第一章 術語的簡短定義 /1
第二章 人體微生物群研究 /4
第一節(jié) 引言 /4
第二節(jié) 傳統(tǒng)微生物學方法 /5
第三節(jié) 基于序列的方法 /7
第四節(jié) 基于序列方法的常見缺陷 /15
第五節(jié) 其他群落分析方法 /17
第六節(jié) 定量方法 /18
第七節(jié) 功能分析 /19
第八節(jié) 結論 /23
第三章 腸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謝物:對宿主表觀
基因組的潛在影響 /34
第一節(jié) 引言 /35
第二節(jié) 表觀遺傳學基因組與生理功能之間的調解者 /36
第三節(jié) 細菌代謝物與宿主代謝調節(jié)之間的相互作用 /36
第四節(jié) 細菌代謝物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潛在靶標 /41
第五節(jié) 對健康的影響 /42
第四章 口腔微生物群 /48
第一節(jié) 多樣性 /49
第二節(jié) 口腔微生物群的位置 /51
第三節(jié) 口腔內移位:相互轉移 /53
第四節(jié) 細菌的口腔內傳播和年齡相關的微生物學變化 /54
第五節(jié) 口腔微生物群的演替:生物膜形成 /56
第六節(jié) 生物膜發(fā)展的幾個階段 /57
第七節(jié) 牙菌斑:典型的生物膜 /58
第八節(jié) 健康 - 疾病關系及口腔菌群對系統(tǒng)健康的意義 /60
第九節(jié) 前景 /61
第十節(jié) 總結 /61
第五章 人體皮膚微生物群 /68
第一節(jié) 引言 /69
第二節(jié) 皮膚微生物的寄居地 /69
第三節(jié) 正常皮膚微生物群結構及變化 /72
第四節(jié) 人體皮膚微生物群的功能 /77
第五節(jié) 人體皮膚微生物群的干預 /80
第六節(jié) 展望:趨勢與挑戰(zhàn) /83
第六章 陰道微生物群 /91
第一節(jié) 陰道微生物群研究歷史 /92
第二節(jié) 正常陰道微生物群 /93
第三節(jié) 異常陰道微生物群 /96
第四節(jié) 利用益生菌進行預防和治療 /98
第五節(jié) 總結和結論 /100
第七章 人體腸道微生物群 /107
第一節(jié) 引言 /107
第二節(jié) 正常微生物群 /110
第三節(jié) 腸道微生物群發(fā)育:年輕的微生物群 /111
第四節(jié) 腸道微生物群在疾病中的作用 /112
第五節(jié) 異常的腸道微生物群發(fā)育與1 型糖尿病 /114
第六節(jié) 肥胖與代謝性疾病 /115
第七節(jié) 結束語 /116
第八章 益生菌對微生物群的調整 /125
第一節(jié) 引言 /125
第二節(jié) 腸易激綜合征(IBS) /126
第三節(jié) 炎癥性腸。↖BD) /127
第四節(jié) 特應性/ 過敏 /128
第五節(jié) 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129
第六節(jié) 腹瀉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