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憲法學(第三版)
《憲法學(第三版)》是普通高等教育憲法學專業(yè)教學用書,立基于當下憲政理論與具體實踐的緊密結合,頗具新意。
本次修訂為第三版,作者依托國內外憲法學科與法治精神的最新進展,在系統(tǒng)講述憲法學基本原理與中外憲法案例的基礎上,使基礎與前沿、創(chuàng)新與繼承、本國與外國、理論與實例之平衡進一步完善,并對案例評析、經(jīng)典導讀、法理探索、百家爭鳴、法律前沿、背景資料等欄目予以更新,兼收并蓄,廣采博納,更利閱讀,彰顯卓越。本書當為法學學子研習憲法的明智之選,對此領域感興趣的讀者亦同樣適用。
張千帆,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政府學博士,1999年回國后曾任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法律評論主編,現(xiàn)任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憲法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以及法學院人大與議會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外憲政、憲政轉型道德與政治哲學,并在相關領域出版專著和主編教材30余部,發(fā)表論文150余篇、評論330余篇。
第一編概論
第一章憲法學的概念、理論與方法 引論——憲法能為你做什么? 第一節(jié)基本概念 第二節(jié)憲法的結構與特征 第三節(jié)憲法學是一門“科學” 第四節(jié)現(xiàn)代憲政的基本價值與原則 第二章憲法的制定、修改與發(fā)展 第一節(jié)憲政思想及憲法的起源 第二節(jié)憲法的制定 第三節(jié)憲法修改 第三章憲法的監(jiān)督、實施與解釋 第一節(jié)憲法監(jiān)督與實施 第二節(jié)憲法的解釋 第二編基本權利 第一編概論 第一章憲法學的概念、理論與方法 引論——憲法能為你做什么? 第一節(jié)基本概念 第二節(jié)憲法的結構與特征 第三節(jié)憲法學是一門“科學” 第四節(jié)現(xiàn)代憲政的基本價值與原則 第二章憲法的制定、修改與發(fā)展 第一節(jié)憲政思想及憲法的起源 第二節(jié)憲法的制定 第三節(jié)憲法修改 第三章憲法的監(jiān)督、實施與解釋 第一節(jié)憲法監(jiān)督與實施 第二節(jié)憲法的解釋 第二編基本權利 第四章人權總論 第一節(jié)憲法上的人權 第二節(jié)人權的類型 第三節(jié)人權的保障與界限 第四節(jié)人權規(guī)范的效力 第五章人權分論 第一節(jié)自由權 第二節(jié)社會權 第三節(jié)平等權 第四節(jié)公民基本權利的擴張 第三編政府組織形式 第六章選舉與政黨 第一節(jié)民主選舉的一般理論 第二節(jié)政黨的憲法地位 第三節(jié)選舉過程的憲法控制——憲政國家的實踐 第四節(jié)中國的選舉制度 第七章立法機構 第一節(jié)權力分立與立法機構的獨立 第二節(jié)立法機關的組織與職權 第三節(jié)立法機構的會議制度和議事程序 第八章行政機構 第一節(jié)行政機構之組織 第二節(jié)常態(tài)下行政機構的權力 第三節(jié)非常態(tài)下行政機構的權力:緊急權力 第四節(jié)政府重塑與機構改革 第九章司法機構 第一節(jié)變遷中的司法權 第二節(jié)司法組織與機構設置 第三節(jié)轉型中的最高法院 第四節(jié)權力關系中的司法機構 第五節(jié)法律共同體中的法官與檢察官 第四編中央與地方關系 第十章中央與地方關系概論 第一節(jié)國家結構形式及其理論 第二節(jié)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基本形態(tài) 第三節(jié)地方自治及其理論 第四節(jié)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結構 第五節(jié)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方式 第十一章中國的中央與地方關系 第一節(jié)“一體多元”的中央與地方關系 第二節(jié)中央集權與地方保護主義 第三節(jié)體制改革與地方分權 第四節(jié)行政區(qū)劃及其調整 第五節(jié)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第六節(jié)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基本原則 第十二章單一與多元——“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 第一節(jié)“一國兩制”的背景和進程 第二節(jié)港澳基本法的結構和內容 第三節(jié)特別行政區(qū)與中央國家機關的關系 第四節(jié)特別行政區(qū)居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第五節(jié)特別行政區(qū)的政治體制 第六節(jié)香港法院的釋憲理論與方法 第七節(jié)香港基本法在實施后的重大訴訟及其處理
一、本書的定位與形成
2002年,教育部和法律出版社委托我主編一本憲法學教材。這當然是一個和各位同行合作的難得機會,但也是對我的一項挑戰(zhàn)。早先我剛組織翻譯了200萬字的《憲法決策的過程》一書,深知協(xié)調多人合作的不易。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是,目前憲法學教科書已經(jīng)有很多了,觀點和內容似乎都大同小異。這本書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價值?如何保證它至少不是一本“多余”的書?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余波尚未平息,我聯(lián)絡了憲法學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通過電子郵件就憲法學應該是什么這個基本問題展開討論,取得了一定的共識。本書就是在這些共識的基礎上形成的。 我們的基本共識是從比較實用的角度出發(fā)去談論憲法學。這不是說我們就不談理論,但和其他部門法一樣,憲法學的最終目的在于為我們的社會服務。因此,憲法理論的最終意義在于解決社會現(xiàn)實問題;事實上,理論本身的意義往往是含糊和空洞的,也只有在實際適用過程當中才能得到澄清和確定。我們可以看看美國公法學者的論著,可以說幾乎每一篇文章都是針對實際問題來寫的,即使理論性文章也是如此;在這個意義上,純粹的“憲法理論”是不存在的。事實上,不僅公法是如此,民、刑等傳統(tǒng)法律學科更是如此。在這個意義上,我不認為存在任何脫離具體案例或事例的抽象“理論”、“方法”或“體系”。當然,中國目前在憲政實踐方面還沒有太多建樹,因而我們不得不多借用一些國外的制度來昭示憲政原理,同時盡可能多地關注國內的相關事例(我們畢竟還沒有什么“憲法案例”),但這并不改變本書的實用主義基本取向。這倒不是說我們必須用某種統(tǒng)一的觀點去反對別的什么觀點——事實上,這本書所強調的正是不同觀點的交流和交鋒。然而,一種坦誠、務實、超越政治的基本態(tài)度對憲法學的發(fā)展是很重要的。我們認為,中國憲法學發(fā)展的一個最大障礙是它過分從屬于現(xiàn)實政治。當然,憲法必然是和政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但我們作為憲法學者只有盡量超越一些,才可能做一點有意義的學術。有這個共識作為我們的合作基礎,應當是令人欣慰的。 這也決定了我們這本書的基本特點。以往的教科書理論談得太多,和實際結合得不夠緊密,而且有些教材即使在理論上也顯得過于陳舊,政治口號占了太大的比例。在這本書里,我們將力圖改變這種現(xiàn)狀。作為一本國家規(guī)劃教材,這本書的寫作必須符合教育部教學大綱的要求,但這并不表明我們只能千篇一律地重復;否則,多一本內容、形式、觀點乃至文字都大同小異的教材又能給中國的憲法研究和教學帶來什么?因此,我們都認為應該以一種比較嚴肅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文字,去掉大話、空話、假話、套話,代之以一種比較誠實和成熟的憲法學,讓讀者真正看到憲法究竟能為我們做些什么。 當然,確定了這個基本定位,并不表明我們之間就不存在分歧。事實上,對于這本書在方法、內容和風格上的取向,各位作者的意見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有些作者主張全面創(chuàng)新,但林來梵和苗連營教授都提出,作為一本大學教材,這本書必須考慮到憲法學基礎教育的目的和需要,不能一味強調創(chuàng)新。林來梵教授主張兼收并蓄、廣采博納,不拘于一國、一家之學說,因而可在體系、學說及寫法上突破目前其他國內教科書,但應遵循學術活動及本科生教科書寫作的規(guī)范,不必刻意追求沒有學術傳承意識的創(chuàng)新。苗連營教授尤其指出,本書首先是一本教材,而不是法學前沿問題的探索。目前多數(shù)法律院校的憲法學課程是安排在大學第一學期,剛入校的學生還缺乏基本的法學思維方式和理論功底。這就要求憲法作為法學入門課必須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適當協(xié)調學生的需要和我們作為憲法學者對他們的希望。本書副主編肖澤晟還為此專門對學生意見做了網(wǎng)上調查,初步了解到學生對教材的要求出現(xiàn)兩極化傾向。一類學生希望完全突破現(xiàn)行教材的窠臼,能夠圍繞憲政來介紹基本權利與國家機構的內容,并以典型實例或案例來說明,而且還強烈希望看到學者們在教材中不愿意說的學術觀點;另一類學生則希望沿襲中國憲法教材的現(xiàn)有思路,按照教育部的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案例介紹憲法的基本內容。 眾所周知,現(xiàn)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以我國現(xiàn)行憲法為主線而展開的。這本書究竟是仍然以現(xiàn)行憲法為依托,還是“脫胎換骨”另起爐灶?如果采取后一種方案,又如何把中國現(xiàn)行憲政制度和憲法文本的全貌展示給憲法的初學者?尤其是我們還沒有什么“憲法案例”,而相關的憲法事例又缺乏正式的法律評價,也沒有任何學術上的定論。如何實現(xiàn)理論與實際、規(guī)范與現(xiàn)實的結合,將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苗連營教授建議加大憲法學基礎理論的分量,因為憲法的一些基本問題還沒有完全搞清楚,需要對此在理論上正本清源,而立法和司法制度這些傳統(tǒng)上屬于憲法學的重要內容現(xiàn)在也已經(jīng)引起法理學家的關注和思考。為了協(xié)調這些不同意見,本書在定位上采取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平衡”。 首先,我們要把握一個基礎和前沿之間的平衡。這本書當然是教材,一本面向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材,所以首先應該把基本問題說清楚。但在適當?shù)牡胤,如果不是太枯澀或技術性太強的話,也應該簡要介紹一點法學“前沿”問題或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譬如司法審查也可以算是中國憲法學目前的一個“前沿問題”,但這個問題必須對學生有所交代。當然,介紹的方式必然和專著或論文有所區(qū)別,但只要方式掌握得當,前沿和基礎之間并不應該有什么矛盾。 事實上,我們沒有必要低估學生的水平,即使大一的學生也不例外。在智力要求上,法學不是廣義相對論,不是精密的火箭科學,并沒有什么特別高深奧秘、難以理解的地方。如果低年級學生有什么地方不適應的話,并不是因為他們理解不了法學理論本身,而更可能是因為他們不具備足夠的社會閱歷,以看清法律問題的社會本質并對它們產生興趣。尤其在憲法觀念上,剛從中學畢業(yè)的大一學生必然面臨著一個根本的思維轉變,因而要求有適當?shù)慕滩暮徒處熞龑麄儭暗翘萌胧摇,而且我認為起點完全可以高一些。根據(jù)我個人對法學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完全了解,至少就本書各位作者所在的各大院校而言(除了港澳臺地區(qū),因為我不了解那里的情況),能進入法學院的學生天資都很聰明,但目前的畢業(yè)生卻遠沒有達到他們所能達到的水準,而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教材本身的水平太低、學校的教學標準和要求太低,以致差不多的學生都可以打發(fā)考試并順利畢業(yè),至少文科學生是這樣。根據(jù)我的個人經(jīng)驗,中國對理科學生的要求似乎比國外更嚴格,但對文科學生的要求卻更寬松。任何在美國法學院學習過的人都知道,JD項目的前兩年是相當緊張的,課程知識量非常大,也很實用。期末考試的風格類似于理科,一般是閉卷,而且題量比較大,因而要求學生掌握各個知識點的細節(jié)。當然,我不是說文科學生都不努力——他們中肯定有很努力的,我的意思是如果他們沒有必要那么努力就可以獲得學位和文憑的話,那么大多數(shù)人又何樂而不為呢?這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積重難返的風氣,學校和教師確實可以因此而敷衍省事,但顯然對學生和社會都不利——對社會顯然不利,是因為即使在大學教育逐步開放的今天,社會和國家仍然對于高等教育有很大投入,卻沒有獲得本來可以獲得的產出,沒有產生足夠多的高素質領導型人才;對學生顯然不利,不僅因為他們自己沒有“人盡其才”,學到他們可以畢生受益的知識,而且還因為大學是他們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形成階段,因而大學教育的松懈必然會影響他們一生的發(fā)展。這就和大學以前主要是身體的成長階段一樣,青少年必須獲得充足和適當?shù)酿B(yǎng)分,否則一定會身體發(fā)育不全、精神萎靡不振。如果我們不能為學生的思維提供適當?shù)酿B(yǎng)分,他們到畢業(yè)的時候同樣會“營養(yǎng)不良”,但這究竟是誰的責任呢?如果是我們教師的責任,那么我們到時候是否還有權利根據(jù)自己的畢業(yè)生的素質,主張學生不具備理解憲法學的條件呢?我認為我們有責任為學生提供實實在在的“精神食糧”,讓學生自己去消化,且現(xiàn)在的主要問題不是學生是否有能力接受,而是我們自己能不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述實實在在的憲法學知識。 其次,是創(chuàng)新與繼承的平衡。在形式和體例上,我們必然會參照現(xiàn)有教材的做法,但并不拘泥于傳統(tǒng)框架,而將采取我們認為對概念和問題的闡述最有效的方式。在觀點上,我們總的態(tài)度是“實事求是”,將憲法作為“法”來看待,該說什么就說什么,既不刻意求新,也不拘泥于現(xiàn)行憲法的框架。我們要求學生將憲法視為“法”,自己首先得這么看。憲法學只談法,不談和法無關的東西。這當然不是說不接觸實際,而是從法的角度而不是政治或別的角度來考察實際。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作為學者應該保持一定的中立性,嚴格區(qū)分政治、法律和學術。憲法學不是憲法,就和政治學不是政治一樣;學術本身必須超越所研究的對象,否則就不成其為研究了。所以,我們可以介紹中國和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什么,但我們沒有必要表達自己的價值傾向;事實上,這種學者個人的傾向對憲法學而言是不相關的。當然,每個人都有政治傾向,我的意思是我們必須意識到這個問題,并盡可能避免把某種政治觀點強加在這本書及其讀者身上。我們既沒有權力也沒有義務這么做。事實上,這種超然的態(tài)度可以解決許多所謂的“政治問題”。作為學者,我們的任務只是盡可能“客觀”地把憲法事實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至于如何評價中國和西方的憲法,這是讀者自己的選擇,也是他們的權利。 再次,是立足點在于本國還是外國的平衡。中國憲法無疑是全書的重點,但我們希望從比較的角度來看中國憲法,努力將世界憲政的一般原理同中國憲法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值得強調的是,我們的書名是“憲法學”,而不是“中國憲法學”,因而其考察的對象不應僅局限于中國。一方面,由于中國憲法的實施機制尚不完善,尤其有必要參考一些外國的憲政實踐和經(jīng)驗。另一方面,現(xiàn)行憲法本身還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當中,因而在內容上我們必須根據(jù)自己作為憲法學者的經(jīng)驗有所取舍,譬如我們不會花太多時間重復它的前言。但我們將根據(jù)憲法作為“法”的本質和中國憲法的精神及其最新發(fā)展趨勢,盡可能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所有我們認為具有法律意義的憲法問題。我認為這是我們作為憲法學者應該做的事情。在這個意義上,這本書也許是新的;但求新并不是我們的本意,我們只是要寫一本合格的憲法學教材,既能使學生掌握世界憲政的基本知識,又能幫助他們認識、探討并嘗試解決中國自己的實際憲法問題。 最后,是理論和實例之間的平衡。盡管很困難,但這本書還是要嘗試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不是說不能多談理論,而是我們之所以談理論,是因為理論本身有實際價值,而不是因為我們沒有實例可談,所以只能談理論。只是談理論也不容易談清楚。如果有實例的幫助,理論的闡釋會容易得多。否則,這本書會在許多讀者看來很深奧難懂,也不實用。當然,中國憲法還沒有獲得司法實施,因而沒有真正的“憲法案例”。然而,“憲法事例”還是有的,因而我們不僅要談論國外的“憲法案例”,而且也要談國內的“憲法事例”,盡可能讓讀者看到憲法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我們當然希望中國今后憲法的發(fā)展能開拓出更多的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的“判例”,不僅為憲法學研究提供更豐富的素材,也為憲法的教學增添一些色彩。但即使在目前的條件下,我們還是要嘗試一下;這種嘗試現(xiàn)在注定不會完美,但這些只有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逐漸成熟與完善。 二、本書的結構、內容與分工 在上述定位的基礎上,確定本書的內容是相對容易的。它無非是憲法學通常涉及的各個方面,大致包括總論(概念、歷史、方法等)、國家機構(中央與地方關系,立法、行政和司法機構,政黨制度)和基本權利(理論和實施)。經(jīng)過討論和協(xié)商,本書大體上分四個部分,共12章。第一部分為概論,共三章,主要包括憲法的基本概念與方法、憲法的制定與修改以及憲法的實施與解釋。第二部分為基本權利,分為兩章,分別論述權利的基本理論和各國權利保障的憲法實踐。第三部分是政府組織形式,在簡要探討國家性質問題后分四章介紹了政黨、議會、行政和法院。第四部分是中央與地方關系,分為三章,包括中央和地方關系的一般理論、中國1949年以后的中央和地方關系實踐以及特別行政區(qū)的基本法。根據(jù)各位作者的興趣和專長,各部分大致分工如下: 第一章:憲法學的概念、理論與方法張千帆 第二章:憲法的制定、修改與發(fā)展苗連營 第三章:憲法的監(jiān)督、實施與解釋周偉 第四章:人權總論林來梵 第五章:人權分論周偉(第三節(jié))、肖澤晟(其余) 第六章:選舉與政黨趙娟 第七章:立法機構苗連營 第八章:行政機構肖澤晟 第九章:司法機構強世功 第十、十一章:中央與地方關系熊文釗 第十二章: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陳弘毅 這個結構當然不是不可改變,但之所以這么安排考慮了如下理由:美國憲法教科書一般把司法審查作為第一章,喜歡開天辟地就把馬伯里訴麥迪遜案放上去,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憲政的起點。中國憲法的教科書不能不考慮一些“國情”因素,沒有必要完全照搬。加上如苗連營教授所說,不少讀者可能缺乏法學功底,所以基本概念和方法的介紹還是必要的,但第三章關于憲法實施的部分就探討了這個問題。把基本權利緊接著放在第二部分,突顯了權利的重要性,因為憲法的最終目的還是保障自由和權利。這也是和1982年憲法的做法一致的。第五章對權利保障的具體闡述主要包括非政治性權利,因為組黨和選舉方面的權利將專門由第六章介紹。第七章接著介紹代議機構,也保證了內容上的連續(xù)性。本書對國家機構的論述方法體現(xiàn)了分權思想。從職能上說,這樣的分類是合理的。但以往教科書似乎都為了強調中國憲法的特殊性,把中國的國家機構當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來處理。我們認為立法、行政、司法還是可以分開論述的,這樣也有利于和其他國家的類似機構比較。 按通常的看法,中央和地方關系應該放在國家機構之前,因為只有先劃分中央和地方權限,才能進而劃分中央和地方政府機構內部的權限。但基于幾點考慮,一是要保證全書在內容體系上的連貫,二是盡量和國內目前的憲法教科書安排相一致(這只是一個次要的考慮),這本書還是采取了這個順序。最后,對基本法可以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將基本法的有關內容分別加在每一章的最后,但這樣合作起來比較困難,因而還是采用第二種方式,單獨成一章!痘痉ā废喈斢谝徊俊靶椃ā,因而放在最后也可以起到一種總結性的作用。 在以上結構中,一個顯著的忽略是憲法史。這部分內容也很重要,盡管憲法教科書通常只是一帶而過。本書的處理是在關于憲法制定和修改(第二章)的章節(jié)簡單介紹了中外憲政的宏觀發(fā)展,具體制度的發(fā)展過程則在有關章節(jié)內加以介紹,例如在法院和憲法實施的章節(jié)中介紹司法審查制度的建立過程,在基本權利的章節(jié)內介紹權利概念和憲法實踐的發(fā)展等。 盡管主編對于大體內容、結構和體例的產生發(fā)揮主要的作用,主編的觀點并不能代替作者的觀點。事實上,各部分的內容主要仍由作者自己決定。主編只是對各章提出十來個問題,通過問題的方式提供一些建議,希望各位作者在寫作過程中能在適當?shù)牡胤接懻摬⒒卮疬@些問題,因為它們也正是我們希望學生在讀完本書后能夠回答的問題。作者并不就局限于這些問題,當然也可涉及更多的他認為有意義的問題,且其他參與人也可以提出值得討論的問題?偟膩碚f,各位作者對各自的內容和觀點負責,主編和其他參與人對其觀點不加干預,但別人可以對其所要闡述的問題是否適當以及對問題的闡述是否全面與平衡提出意見。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希望學生或學者在引用本書的時候能更多地體現(xiàn)作者本人的貢獻。雖然這本書總體上是在相互討論過程中形成的,因而任何部分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團體合作的產物,但在目前階段,各位作者無疑發(fā)揮了主要作用。因此,我建議對本書的引用采取類似于論叢的形式,例如陳弘毅,“單一與多元——‘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載《憲法學》,加上頁碼與其他信息。 三、本書的形式與體例 本書的體例多少借鑒了最近出版的《憲法學導論》,因而兩者在形式上的相似之處是顯然的。某些次要的相同點是出于主編的個人愛好,例如引文分腳注和夾注兩種。為了行文簡潔,一般的著作和文章都采用夾注的形式,即(作者,年代:頁碼),然后按照英文和中文姓名的漢語拼音為序列匯編一個統(tǒng)一的參考文獻。例如(林來梵,2001:45—48),(Ackerman,1999:102);如果同一書名下有多卷,則在頁碼前標明卷數(shù),如(孫中山,1985:5卷42)。但對于不太長的文章,有時也可忽略頁碼,如(凱爾森,2001)。萬一同一個人在同一年有一篇以上文獻被引用,可用2001a、1999b等方式加以區(qū)分。這樣引用學術論著的好處是短小精悍,省得用冗長的腳注重復引用同樣的文獻,而要簡化這種腳注又有許多不同方式,容易引起不統(tǒng)一。唯一的弊端是讀者當時未必知道這篇東西到底是什么,但他只要翻到后面查一下參考文獻就行了,似乎也不是那么不方便。判例案名一般比較長,這樣引用將給人以累贅的感覺,因而還是采用腳注,例如MarburyvMadison,5US1。中國法院的判決書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全稱也是這么處理的。成文立法如人大或行政部門的文件則直接在文中寫明,形式盡量做到準確而簡要。本書的注釋和文獻引用方式雖然在國內用得不多,但因為其簡潔明了而為國際各主要學術期刊(如《美國政治學評論》)所采用,且越來越多的專著和期刊都以此取代了傳統(tǒng)的注釋體例。 更重要的是,體例必須給教材帶來一定的活力。我認為平鋪直敘的傳統(tǒng)結構是不夠的,因為它比較死板,不夠活躍,學生比較容易失去興趣,而某些有意思的內容也難以放進去。所以本書也在正文中插入一些專門的欄目,譬如“案例評析”:在談論一個重要判例時,插入這個欄目,給一個比較吸引人的題目,然后用腳注標明案例的全名和出處等,再加以敘述、引用、評判。中國目前還沒有訴訟意義上的憲法“案例”,但我們還是通過“實例分析”欄目介紹了中國和憲政有關的典型事例。 另一個比較有意義的欄目是“經(jīng)典導讀”:如果我們引用了來自某一本或一篇經(jīng)典的觀點和概念,可以插入這個欄目,順勢介紹一下這本重要的憲法學經(jīng)典,包括作者背景、主要觀點和社會反響等,啟發(fā)學生進一步閱讀。關于經(jīng)典的范圍,主要由各作者自己決定,但總的方針是寧缺毋濫,且主要局限于國內外公認的經(jīng)典論著。中國憲政制度的實踐一直不發(fā)達,從根本上制約了憲法學的發(fā)展,導致中國對近現(xiàn)代憲政理論沒有做出有價值的獨特貢獻,因而除了古典的或近代的極個別和憲政相關的出色論著之外,現(xiàn)當代國內論著一般不作為“經(jīng)典”。 第三個欄目是“法理探索”,主要用于處理一些熱點問題和比較敏感的問題,尤其是一些爭議比較多和引起重大反響的問題,例如憲法的“司法化”,或“非典”時期發(fā)生的侵權事件,或國務院的收容遣送條例等等。有些問題作者可以全面分析,有些問題則可以提出問題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并得出結論。 第四個欄目是“百家爭鳴”,主要用來闡述學術界對某個問題的不同觀點。闡述對各方應該是比較平衡和全面的。但我們作者自己有時就有偏向,所以在我們之間也可能會產生不同意見。設立這個欄目的原意也包括用來記載作者之間發(fā)生的分歧。作為一本由不同作者參與并編輯而成的教材,這本書和其他書一個可能不一樣的地方是,既然它是我們合作產生的一本書,它的每一部分都應該反映所有作者的觀點——不是說我寫第一章就變成第一章只反映我的觀點,而是其他任何人如果不同意都可以挑戰(zhàn)我的論點并公開發(fā)表自己的論點。對于所有作者都是如此,所有人都有權對其他任何人的論點公開提出質疑。我認為這樣才能使這本書有代表性,因為這樣它才能在每一個地方都反映九位作者的觀點。雖然我們這九個人相對于整個憲法學界必然還是有偏向的,但這總比這本書成為各章反映一個人觀點的簡單疊加的情況要好。當然,在一般情況下,我們期望通過討論和協(xié)商解決分歧。如果有人對某個論點提出異議,那么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由作者自己把這種不同觀點加 ……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