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一段并不輕松的童年回憶
童年,總是和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等美麗動聽的詞句聯(lián)系在一起,有關(guān)童年的回憶自然也往往充滿了孩提時代那色彩斑斕、童趣盎然的畫面,使人心潮激蕩,讓人浮想聯(lián)翩。然而,德國著名暢銷書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在小說《夏先生的故事》里展示的一段主人公的童年回憶,卻讓那富有詩情畫意、略帶懷舊傷感的字里行間多了一份作者對人生世界深沉的思考和獨特的理解。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一部《香水》一下香遍了全球并流芳至今的聚斯金德,在1991年推出了《夏先生的故事》這本小書,當時距其上一部作品《鴿子》的發(fā)表已經(jīng)過去了四年。沉寂了如此長時間的他,一反其以往奇幻怪異的創(chuàng)作方式,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向人們娓娓動聽地講述了一個情節(jié)簡單、內(nèi)容平凡而且年代并不久遠的當代童話。書中的我是一個住在農(nóng)村的毛頭少年,粗泛讀來,使人覺得仿佛他是作品的主角,一切故事情節(jié)均圍繞其遭遇展開。我從小就愛爬樹,喜歡在樹上學習、嬉戲,幾乎到了以樹為友、以樹為家的地步,因為樹上超塵拔俗,遠離世間的喧囂和人生的煩惱,讓人神清氣爽,身心舒暢。就連決定告別人世的地點時,他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與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參天大樹。此外,朦朧的初戀,學車的故事,練琴的經(jīng)歷,純真無邪的心理,喜怒哀樂的童趣,通過作者生動形象的描寫,躍然紙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倘若沒有夏先生的出現(xiàn),這本書會成為一篇追思兒時往事的精致小品。而恰恰因為有了這位容易被人忽視卻又的確叫我終生難忘的怪客,使人感受到這部作品思想內(nèi)涵的分量,領(lǐng)悟到作者的匠心所在。夏先生同我的幾次不期而遇,恰似一條紅線貫穿全書,給作品的主題定下了基調(diào)。雖然作者對這個幽閉恐怖癥的患者未作濃墨重彩的描繪,但寥寥數(shù)筆點睛的刻畫,則把一個性格古怪、行為離奇的獨行者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冬天,他身披一件又長又寬且特別僵硬的黑色大氅,腳蹬一雙膠皮靴,光頭上扣著個紅色的帶穗線帽 ;而夏天一年四季中夏天對夏先生來說是最長的季節(jié),也許正因為如此,作者特意給他安了一個夏的姓名夏先生則戴一頂纏著黑布帶的扁草帽,穿一件醬色的襯衫和一條相同顏色的短褲。有兩件東西是和他春夏秋冬形影不離的,其一是拐杖,其二是背囊。對夏先生的身世,作者沒作詳細的交代;而對其外貌的描寫也僅限于短褲下和登山靴上光裸著的一節(jié)爬滿青筋的白腿以及一雙睜得賊大且呈驚恐狀的眼睛。書中的夏先生由于患病,不得不滿世界亂跑,不知疲倦地奔波,既無明確的目的,也沒特別的需求。最后,如同當初不知從哪里冒出來一樣,他又莫名其妙地消失得無影無蹤。
《夏先生的故事》一書,沒有曲折復(fù)雜的情節(jié),更無緊張刺激的懸念,甚至可以說它根本就不是一個有頭有尾的完整故事,而只像一段借孩童之口平鋪直敘地道來的回憶。然而,悉心研讀此書后人們便會發(fā)現(xiàn),作者正是在這清淡如水的敘述中傾注了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某種強烈的追求與渴望。擅寫奇人怪事,慣于荒誕構(gòu)思的聚斯金德,這次將奇崛、深情的筆觸落在了夏先生不停奔走這一反常的行為上。盡管小說中的時代背景已被淡化,但人們隱約可以判斷出,故事應(yīng)該發(fā)生在德國經(jīng)濟奇跡之后的黃金歲月,當時經(jīng)濟景況空前繁榮,物質(zhì)生活日益優(yōu)裕,一切似乎已發(fā)展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墒沁@種功利社會也給人們的精神和心理上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和負擔,使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作者借我之口,直言不諱地抱怨道:總是必須做什么,應(yīng)該做什么,要是不怎么,那就會怎么..沒完沒了的期求、要求、務(wù)求:去做這事!去干那事!別忘了那事!這事你解決了嗎?你去過那兒了嗎?你為什么現(xiàn)在才來?..無窮無盡的壓力、困擾..這些表述極為典型地暴露出現(xiàn)代人內(nèi)心的煩惱和痛苦。于是,作者便作了這樣的設(shè)計,讓夏先生在一個到處是苛求和束縛的世界里,只能通過長年累月從不間斷的戶外奔走來求得自己的生存。他在奔走中逃避這人間的煩惱,遠離這塵世的紛擾嘈雜; 他在奔走中追尋并享受自己的一分自由,獲得與世無爭的安寧 ;他在奔走中拒絕時尚的誘惑,對抗功利社會的種種制約。正是對這種獨特的生存方式,聚斯金德寄予了發(fā)自內(nèi)心的深切同情和真誠期望。因此,即使在夏先生最終告別人世走向湖心時,作者仍讓他昂首挺胸,視死如歸。
從聚斯金德的幾部作品中不難看出,作者對孤獨寂寞的人生持有一種推崇贊賞的態(tài)度,無論是《低音提琴》中的不得志的藝術(shù)家,還是《鴿子》里的神經(jīng)有些錯亂的銀行看守,或者與時代格格不入的夏先生,所有這些角色都不愿與世俗為伍,寧可做與時尚潮流忤逆而行的圈外人(Aussenseiter),在自己與眾不同的狹小的空間里得到自由與安寧。尤其在《夏先生的故事》一書里,人們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聚斯金德本人經(jīng)歷的影子:書中描繪的湖光山色顯然就是作者出生地德國巴伐利亞施塔恩貝格湖地區(qū)的景致,聚斯金德在那里度過了自己的學童時代,而且還正兒八經(jīng)地學過鋼琴。功成名就后,雖說他僅靠《香水》一書就擁有了上千萬馬克的收入,可自己卻選擇了一處偏僻的村落,常年隱居在陋室小屋之中。每當新作出版問世時,聚斯金德便提前溜之大吉,消失得無影無蹤,以躲避媒體的喧嘩炒作。而借夏先生之口發(fā)出的求你們閉閉嘴,別再打攪我行不行!的呼喊,實際上也正是聚斯金德發(fā)自
肺腑的心聲。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夏先生的所作所為也就是作者本人理想和憧憬的真實反映。
在當代德語文壇上,聚斯金德文學創(chuàng)作的產(chǎn)量雖不高,作品的篇幅亦不大,但其深邃的思想含義,耐人尋味的故事情節(jié),雋永的寓意和精湛的文筆,卻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断南壬墓适隆烦霭鏁r,德國人將其歸為嚴肅文學作品,而法國人則把它當作少年兒童讀物。那么中國讀者又將如何接受這本小書呢?或許見仁見智吧。
譯者